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第3章 第3章
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持这样的观点。荀子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
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他甚至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外铄论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有效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因此,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是内因和外因作用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因而,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包括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四个方面。
1发展的顺序性
在身体方面,身体的发展是沿着从头部向下肢和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方向进行的。在心理方面,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先有高兴、恐惧等一般情感,后有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
2发展的阶段性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矛盾,面临着侧重点不同的发展任务。
3发展的差异性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即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不同个体在发展的速度、水平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则千差万别。
4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先后上的不均衡的特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总体来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
1遗传
遗传,也叫遗传因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传素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人的发展就是在人类特有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展开的。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如一个先天失明的人难以成为画家;生来就聋的人难以成为歌唱家;一个无脑畸形儿,无论教育条件多么优越,都无法使他得到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发展。
但遗传素质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王安石《伤仲永》中的仲永就是典型的例子。“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而逐渐发生变化。“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夸大了遗传的作用,把遗传看作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唯一因素,是不正确的。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和过程受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为一定年龄阶段的人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与限制。超越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教育和学习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人的一些活动能力,是随着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而表现出来的,人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有的就是直接建立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如格塞尔所做的孪生儿的爬梯比较实验(直立行走)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
秃头数学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