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慧品第一 大慧论
“定行”者,于四静虑[所行]也。
“智行”者,于四圣谛[所行]也。
“道行”者,于四圣道[所行]也。
“逮得行”者,于四沙门果[所行]也。
“出世间行”者,于如来、应供、正等觉及一分之独觉及一分之声闻[所行]也。
具足愿者有威仪路行,于守诸根门者有处行,于住不放逸者有念行,于增上心所系者有定行,于具足觉者有智行,于正入者有道行,于证得果者有逮得行,于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及一分之独觉及一分之声闻有出世间行。
如是为八所行。
二
复次有八所行。以信胜解而行,以精进精勤而行,以念令近住而行,以定作无散乱而行,以慧了知而行,以识识而行,言“如是已入者是证得殊胜”,以殊胜行而行,言“如是已入者是来至善法”,以处行而行。
如是为八所行。
三
复次有八所行。于正见有见行,于正思惟有现前解行,于正语有摄受行,于正业有等起行,于正命有清净行,于正精进有精勤行,于正念有近住行,于正定有无散乱行。
如是为八所行。
慧品第六 示导论
一
诸比丘!于示导有三。以何为三?乃神变示导、记心示导、教诫示导。
诸比丘!以何为神变示导?诸比丘!于此处或者领受多端神变一身而为多身,多身而复为一身,或现或隐……乃至……乃至到达梵世以身及威。诸比丘!如是名为神变示导。
二
诸比丘!以何为记心示导?诸比丘!于此处或者依因相记曰:“汝之意如是、汝之意如此、汝之心如是”。彼虽多记必如彼之[言]而无违。诸比丘!又复,于此处或者非以因相而记,闻人、非人、天之声而记曰:“汝之意如是、汝之意如此、汝之心如是”。彼虽多记,必如彼[言]而无违。诸比丘!又复,于此处或者亦非以因相而记,亦非闻人、非人、天之声而记,闻寻伺者之寻伺声而记曰:“汝之意如是、汝之意如此、汝之心如是”。彼虽多记必如彼[言]而无违。诸比丘!又复,于此处或者亦非以因相而记,亦非闻人、非人、天之声而记,亦非闻寻伺者之寻伺之声而记,以入无寻无伺定者之心,以心审而了知曰:“今,如尊者之愿意行,此心之无间应作如此寻”。彼虽多记必如彼[言]而无违。诸比丘!如是名为记心示导。
三
诸比丘!何为教诫示导?诸比丘!又复,于此处或者如是教诫:“汝等如是寻思!勿如是寻思!如是作意!勿如是作意!断此!具足此而住!”诸比丘!如是名为教诫示导。
诸比丘!如是为三示导。
四
出离成满故而为神变,于除遣欲欲故是为示导。具足出离者一切心清净、思惟无浊故而为记心示导。“又复,彼出离如是习、如是修习、如是多作、如是近修彼随顺法念”,故云为教诫示导。
无瞋成满故为神变,除遣瞋故为示导。具足无瞋者一切心清净为思惟无浊故为记心示导。“又复,彼之无瞋如是习、如是修习、如是多作、如是近修彼随顺法念”,故云为教诫示导。
光明想成满故为神变,除遣惛眠故为示导。具足光明想者一切心清净、思惟无浊故为记心示导。“又复,彼之光明想如是习、如是修习、如是多作、如是近修彼随顺法念”,故云为教诫示导。
无散乱成满故为神变,除遣掉举故为示导。具足无散乱者一切心清净、思惟无浊故为记心示导。“又复,彼之无散乱如是习、如是修习、如是多作、如是近修彼随顺法念”,故云为教诫示导……乃至……。
阿罗汉道成满故为神变,除遣一切烦恼故为示导。具足阿罗汉道者一切心清净、思惟无浊故为记心示导。“又复,彼之阿罗汉道如是习、如是修习、如是多作、如是近修彼随顺法念”,故云为教诫示导。
出离成满故为神变,除遣欲欲故为示导,神变而为示导故此名为神变示导。无瞋成满故为神变,除遣瞋故为示导,神变为示导故此名为神变示导。光明想成满故为神变,除遣惛眠故为示导……乃至……阿罗汉道成满故为神变,除遣一切烦恼故为示导,神变为示导故此名为神变示导。
慧品第七 齐首论
一
一切法之正断、灭、不近住性之慧是齐首义之智。
一切法者,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善法、不善法、无记法、欲尘法、色尘法、无色尘法、非所摄法。
正断者,依出离以正断欲欲,依无瞋以正断瞋,依明想以正断惛眠,依无散乱以正断掉举,依法决定以正断疑,依智以正断无明,依胜喜以正断不欣喜,依初静虑以正断[五]盖……乃至……依阿罗汉道以正断一切烦恼。
二
灭者,依出离以灭欲欲,依无瞋以灭瞋,依光明想以灭惛眠,依无散乱以灭掉举,依法决定以灭疑,依智以灭无明,依胜喜以灭不欣喜,依初静虑以灭[五]盖……乃至……依阿罗汉道以灭一切烦恼。
不近住者,获得出离者欲欲不近住,获得无瞋者瞋不近住,获得光明想者惛眠不近住,获得无散乱者掉举不近住,获得法决定者疑不近住,获得智者无明不近住,获得胜喜者不欣喜不近住,获得初静虑者[五]盖不近住……乃至……获得阿罗汉道者一切烦恼不近住。
三
三摩者,欲欲已断故出离是三摩,瞋已断故无瞋是三摩,惛眠已断故光明想是三摩,掉举已断故无散乱是三摩,疑已断故法决定是三摩,无明已断故智是三摩,不欣喜已断故胜喜是三摩,五盖已断故初静虑是三摩……乃至……一切烦恼已断故阿罗汉道是三摩。
首者,是十三首,障碍之首是渴爱,系续之首是慢,妄取之首是[邪]见,散乱之首是掉举,烦恼之首是无明,胜解之首是信,精勤之首是精进,近住之首是念,无散乱之首是定,见之首是慧,流转之首是命根,行境之首是解脱,诸行之首是灭。
慧品第八 (四)念住论
一
诸比丘!如是有四念住。以何为四?诸比丘!于此处比丘于观身而住、精勤、正知、具念而应识世间之贪、忧,于诸受……乃至……在于心[……]于诸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具念而应识世间之贪、忧。诸比丘!如是为四念住。
二
如何于身观身而住?此处或者以无常地身不观为常,由苦不观为乐,由无我不观为我,厌恶而不欢喜,离贪而不贪,令灭而不令集,定弃而不执取,由观无常而断常想,由观苦而断乐想,由观无我而断我想,厌恶而断欢喜,离贪而断贪,令灭而断集,定弃而断执取。如是依七行相而观身。身之近住而非念,念是近住而亦[自]念,此念,依此智而观此身,故曰,“于身观身是修习念住”。
修习者,于修习有四,依于其处所生诸法不超越之义而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修习,于是依生精进促进之义修习,依习之义为修习。
于此处或者以无常之水身[……]火身[……]风身[……]发身[……]毛身[……]肤身[……]皮身[……]肉身[……]血身[……]筋身[……]骨身[……]骨髓身不观为常,由苦不观为乐,由无我不观为我,厌恶而不欢喜,离贪而不贪,令灭而不集,定弃而不执取,由无常观而断常想,由苦观而断乐想,由观无我而断我想,厌恶而断欢喜,离贪而断贪,令灭而断集,定弃而断执取。如是依七行相而观身。身之近住而非念,念是近住而[自]念,此念,依此智而观此身,故曰:“于身观身是念住之修习”。“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为修习……乃至……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三
如何而于诸受观受而住?于此处或者以无常乐受不观为常……乃至……定弃而不执取,以观无常而断常想……乃至……定弃而断执取,如是依七行相而观受。受之近住而非念,念是近住而[自]念,此念,依此智而观此之受,故曰:“于受观受是念住之修习”。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为修习。
于此处或者苦受……乃至……不苦不乐受……乃至……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定弃而断执取。如是依七行相而观受。受之近住非念,念是近住而[自]念,此念,依此智而观此受,故曰:“于受观受是念住之修习”。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为修习……乃至……如是于诸受以观受而住。
四
如何于心观心而住?于此处或者以无常之有贪心不观为常……乃至……定弃而不执取,由观无常而断常想……乃至……定弃而断执取。如是依七行相而观心。心之近住而非念,念是近住而[自]念,此念,依此智而观此心,故曰:“于心观心是念住之修习”。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而修习……乃至……于此处或者以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收了心[……]散乱心[……]广大心[……]非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未得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无常而不观为常……乃至……定弃而不执取,观无常而断常想……乃至……定弃而断执取。如是依七行相而观心。心之近住而非念,念是近住而[自]念,此念,依此之智观此之心,故曰:“于心观心是念住之修习”。修习者,修习有四……依习之义为修习[……乃至……]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