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慧品第一 大慧论
五
如何于诸法观法而住?于此处或者除身、除受、除心,于余之无常诸法而不观为常,苦不观为乐,无我不观为我,厌恶而不喜,离贪而不贪,令灭而不集,定弃而不执取,观无常以断常想,观苦以断乐想,观无我以断我想,厌恶以断欢喜,离贪以断贪,令灭以断集,定弃以断执取。如是依七行相而观诸法。法之近住而非念,念是近住而[自]念,此念,依此智而观此诸法,故曰“于诸法观法是念住之修习”。修习者,修习有四,依其处生诸法不超越之义而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于此,依生精进促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乃至……如是于诸法观法而住。
慧品第九 正观论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诸比丘应答世尊:“世尊!”世尊如是说曰:
诸比丘!比丘观见一分乐行而具足随顺忍者,应无此理。不具足随顺忍而入于正性决定者,应无此理。不入正性决定而且现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应无此理。诸比丘!比丘由观见无常一切诸行而具足随顺忍者,是有此理,具足随顺忍而入于正性决定者,是有此理。入于正性决定而或现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是有此理。
二
诸比丘!比丘观见一分乐行而具足随顺忍者,应无此理。不具足随顺忍而入于正性决定者,应无此理。不入正性决定而现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应无此理。诸比丘!比丘观见一切诸行苦而具足随顺忍者,是有此理。具足随顺忍而入于正性决定者,是有此理。入于正快决定而或现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是有此理。
三
诸比丘!比丘观见一分我法而具足随顺忍者,应无此理。不具足随顺忍而入于正性决定者,应无此理。不入于正性决定而或现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成阿罗汉果者,应无此理。诸比丘!比丘观见无我一法而具足随顺忍者,是有此理。具足随顺忍而入于正性决定者,是有此理。入于正性决定而现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是有此理。
四
诸比丘!比丘由观见苦为涅槃而具足随顺忍者,应无此理。不具足随顺忍而入于正性决定者,应无此理。不入于正性决定而或现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应无此理。诸比丘!比丘而由涅槃乐观见而具足随顺忍者,是有此理。具足随顺忍而入于正性决定者,是有此理。入于正性决定而或现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是有此理。
五
以几何行相获得随顺忍耶?以几何之行相入于正性决定耶?以四十行相获得随顺忍,以四十行相入于正性决定。
以如何四十行相获得随顺忍,以如何四十行相入于正性决定耶?
以五蕴[观]无常、苦、病、疮、箭、罪、疾、他、坏、疫、害、怖畏、祸、动、毁、不坚固、无护、无安处、无归依处、缺、虚、空、无我、过患、变坏法、不实、罪根、杀者、无有、有漏、有为、魔财、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悲法、恼法、有染法。
由无常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常之灭是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苦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乐、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病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病、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疮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疮、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箭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离箭、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罪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罪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疾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疾、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他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不他缘、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坏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不坏、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疫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疫、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害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害、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怖畏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畏、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祸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祸、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动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不动、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毁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不毁、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不坚固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坚固、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无护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救护、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无安处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安处、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无归依处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归依处、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缺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缺、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虚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不虚、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空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胜空、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无我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为胜义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过患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过患、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变坏法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不变坏法、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不实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坚实、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罪根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罪根、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杀者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杀者、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无有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非无有、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有漏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漏、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有为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为、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魔财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离财、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生法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不生、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老法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不老、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病法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病、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死法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不死、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愁法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愁、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悲法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悲、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恼法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恼、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有染法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染、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
六
若由无常是无常观。若由苦是苦观,若由病是苦观,若由疮是苦观,若由箭是苦观,若由罪是苦观,若由疾是苦观。若由他是无我观,若由坏是无我观,若由疫是苦观,若由害是苦观,若由怖畏是苦观,若由祸是苦观,若由动是无常观。若由毁是无常观,若由不坚固是无常观,若由无护是苦观,若由无安处是苦观,若由无归依处是苦观,若由缺是苦观,若由虚是无我观,若由空是无我观,若由无我是无我观,若由过患是苦观,若由变坏法是无常观,若由不实是无我观,若由罪根是苦观,若由杀者是苦观,若由无有是无常观,若由有漏是苦观,若由有为是无常观,若由魔财是苦观,若由生法是苦观,若由老法是苦观,若由病法是苦观,若由死法是无常观,若由愁法是苦观,若由悲法是苦观,若由恼法是苦观,若由有染法是苦观也。
如是以四十行相获得随顺智,如是以四十行相入于正性决定。
如是以四十行相获得随顺智,如是以四十行相入于正性决定者,有几何之无常观,几何之苦观,几何之无我观耶?
于无我观有二十五,于无常观有五十。
于苦言百二十五。
慧品第十 论母论
一
无欲而解脱是解脱、明解脱、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轻安、智、见、清净、出离、离、寂静、最舍、所行、静虑解脱、修习、摄持、命。
“无欲”者,依出离由欲欲而无欲,依无瞋由瞋而无欲……乃至……依初静虑由[五]盖而无欲……乃至……依阿罗汉道由一切烦恼而无欲解脱。
“解脱”者,依出离由欲欲解脱故而为解脱,依无瞋由瞋解脱故而为解脱……乃至……依初静虑由[五]盖解脱故而为解脱。……乃至……依阿罗汉道由一切烦恼解脱故而为解脱。
“明解脱”者,存出离故而为明,由欲欲解脱故而为解脱,存而解脱解脱而存故为明解脱。无瞋存故而为明,由瞋解脱故而为解脱,存而解脱解脱而存故为明解脱……乃至……阿罗汉道存故而为明,由一切烦恼解脱故而为解脱,存而解脱解脱存故而为明解脱。
二
“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者,依出离防护欲欲,依于义而有戒清净,依无散乱之义而有心清净,依见之义而有见清净,于此防护之义,此乃增上戒学,于此无散乱之义,此是增上心学,于此见之义,此是增上慧学。依无瞋而防护瞋,依义而有戒清净……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依防护一切烦恼,依义而有戒清净,依无散乱之义而有心清净,依见之义而有见清净,于此防护之义此是增上戒学,于此无散乱之义此是增上心学,于此见之义是此增上慧学。
三
“轻安”者,依出离令止灭欲欲,依无瞋而令止灭瞋……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令止灭一切烦恼。
“智”者,断欲欲故,出离依已知之义是智,断瞋故,无瞋依已知之义是智……乃至……断一切烦恼故,阿罗汉道依已知之义是智。
“见”者,断欲欲而出离已见故是见,断瞋而无瞋已见故是见……乃至……断一切烦恼而阿罗汉道已见故是见。
“清净”者,断欲欲依出离而为清净,断瞋依无瞋而为清净……乃至……断一切烦恼依阿罗汉道而为清净。
四
“出离”者,于诸欲如是有离,此即出离,于诸色如是有离,此即无色。复次,诸有、有为、缘已生之灭是出离。无瞋是瞋之出离,光明想是惛眠之出离……乃至……阿罗汉道是一切烦恼之出离。
“离”者,于诸欲有如是离,此即出离,于诸色有如是离,此即无色,复次,诸有、有为、缘已生之灭是离。出离是欲欲之离,无瞋是瞋之离……乃至……阿罗汉道是一切烦恼之离。
“寂静”者,出离是欲欲之寂静,无瞋是瞋之寂静……乃至……阿罗汉道是一切烦恼之寂静。
“最舍”者,依出离以最舍欲欲,依无瞋以最舍瞋……乃至……依阿罗汉道以最舍一切烦恼。
“所行”者,断欲欲依出离而行,断瞋依无瞋而行……乃至……断一切烦恼依阿罗汉道而行。
“静虑解脱”者,出离炽然故是静虑。烧尽欲欲故是静虑,依炽然而解脱故是静虑解脱,依烧尽而解脱故是静虑解脱,炽然是诸法。被烧尽是诸烦恼,知所炽然、烧尽故是静虑解脱,无瞋所炽然故是静虑,烧尽瞋故是静虑[……乃至……]光明想所炽然故是静虑,烧尽惛眠故是静虑……乃至……阿罗汉道所炽然故是静虑,烧尽一切烦恼故是静虑,依所炽然而解脱故是静虑解脱,依烧尽而解脱故是静虑解脱,炽然是诸法。被烧尽者是诸烦恼,知所炽然、烧尽故是静虑解脱。
五
“修习、摄持、命”者,断欲欲修习出离故以具足修习,依出离之力摄持心故以具足摄持。此人如是以具足修习、具足摄持故于平等、为命而非为不等,为正命而不为邪,于清净为命而不染故而命具足。此人如是具足修习、具足摄持、具足命故而若赴众会时,虽或刹帝利众,或婆罗门众,或居士众,或沙门众!无畏、无愧而赴。此以何故耶?此人乃如是具足修习、具足摄持、具足命故。断瞋修习无瞋故而具足修习,断惛眠修习光明想故而具足修习,断掉举修习无散乱故而具足修习,断疑修习法决定故而具足修习,断无明修习智故而具足修习,断不欣喜修习胜喜故而具足修习,断[五]盖修习初静虑故而具足修习……乃至……断一切烦恼修习阿罗汉道故而具足修习,依阿罗汉道之力摄持心故而具足摄持。此人如是具足修习、具足摄持、故平等为命而不为不等,为正命而不为邪,清净为命而不染故而具足命。此人如是具足修习、具足摄持、具足命故而若赴众会时,虽或刹帝利众、或婆罗门众、或居士众、或沙门众而亦无畏、无愧以赴。此以何故?此人如是具足修习、具足摄持、具足命之故。
于此处有嗢柁南,曰:
智[论]、见[论]、入出息[论]、根[论]、解脱[论]之五与趣[论]、业[论]、颠倒[论]、道[论]、醍醐[味论]而为十。
俱存[论]、四谛[论]、[七]觉支[论]、慈[论]、离欲[论]之五与无碍解[论]、法轮[论]、出世间[论]、力[论]、空[论]。
慧[论]、神通[论]、现观[论]、离[论]、所行[论]之五与示导[论]、齐首[论]、[四]念[住论]、正观[论]论母[论]。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