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271章 天下归心
\"这下好了。\"朱雄英说,\"东瀛、天竺、琉球,三方支持,这条航路必定能够打通。\"
朱元璋满意地点头:\"这就是我大明的影响力。不需要动刀动枪,各国就主动来投。\"
夜幕降临,春和宫内灯火通明。朱雄英召集众臣,商议开辟新航路的具体事宜。但他心中明白,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条商路的问题,而是展现大明文明影响力的绝佳机会。
\"传我命令。\"他对黄珀说,\"命沐英、允熥多派些文人随船。要让这条航路不仅通商贸,更通文明。\"
看着群臣纷纷应命而去,朱雄英望向远方。他仿佛已经看到,一个以文明为纽带的大明盛世,正在徐徐展开。
黎明时分,应天城外突然传来一阵嘹亮的号角声。城门楼上的守军放眼望去,只见一支庞大的商队正缓缓approaching。
\"报!\"守城官员快马加鞭赶到春和宫,\"殿下,东西洋商队同时抵达!\"
朱雄英正在和徐妙锦、沈穗用早膳,闻言放下碗筷:\"同时到达?这倒是巧了。\"
\"可不是么。\"黄珀在一旁兴奋地说,\"东边是允熥护送的日本商队,西边是沐英将军派来的天竺商人。两支商队在城外不期而遇,如今正在交换商品呢!\"
徐妙锦眼前一亮:\"这是好事。东西洋商人自发交易,说明我大明的商路已经真正打通了。\"
沈穗却想到了另一层:\"而且他们选择在应天交易,说明我大明已经成了东西方贸易的中心。\"
朱雄英站起身,望向窗外。晨光中,他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曙光。
\"走,去看看。\"他对两位妻子说,\"这可是历史性的一刻。\"
一行人来到城门楼上。但见城外人声鼎沸,东洋商人的丝绸瓷器与西洋商人的香料宝石正在紧锣密鼓地交换。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商人居然用着半生不熟的汉语讨价还价。
\"有意思。\"朱雄英笑道,\"看来他们在我大明待得不短了。\"
正说话间,朱元璋的传召到了。老爷子显然也得到了消息,此刻正在奉天殿兴致勃勃地翻看各地进贡的奇珍异宝。
\"雄英,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朱元璋指着满殿的宝物问道。
朱雄英恭敬作答:\"回皇爷,这说明我大明已成为天下商贸中心。但孙儿以为,更重要的是\"
\"说下去。\"
\"更重要的是,这些商人在大明学会了汉语,认同了我们的文化。这才是真正的文明征服。\"
朱元璋捋须大笑:\"好!你小子总算明白老子的心思了。打天下容易,可要让四方来投,才是真本事。\"
正说着,又有消息传来。原来那位赴东瀛求学的天竺公主在海上遇到了风暴,幸得朱允熥派出战船搭救。这一来二去,天竺与东瀛之间反而建立了直接联系。
\"这更好。\"徐妙锦说,\"让他们互通有无,我大明坐收渔利。\"
沈穗补充道:\"而且他们的商路越通畅,就越离不开我大明这个中转站。\"
朱元璋看着这两位太孙妃如此见识,不禁点头赞许:\"你们说得对。这才是真正的帝国之道。\"
突然,殿外传来一阵嘈杂。原来是几个商人因为价格问题起了争执。有趣的是,他们居然跑来找大明官府评理。
\"让他们进来。\"朱雄英说。
当事人进殿后,用蹩脚的汉语你一言我一语地申诉。朱雄英听完,不禁莞尔:这些异国商人,居然用起了大明的法度来解决纠纷。
\"依大明律例\"他刚要说话,突然心中一动。转头看向朱元璋:\"皇爷,孙儿有个想法。\"
\"说。\"
\"不如设立专门的商务衙门,处理各国商贾的纠纷。这样既能让他们信服,又能让大明的律法在四海推行。\"
朱元璋眼前一亮:\"好主意!这就是文明的力量。让他们自愿接受我们的规矩。\"
就在这时,沐英又发来奏报。他在南洋发现,不少小国都在效仿大明的律法和官制。甚至有国主派王子来应天学习大明的治国之道。
\"看来沐英叔在南洋不光是打仗。\"朱雄英笑道,\"更在传播我们的文明。\"
徐妙锦若有所思:\"依臣妾看,不如在应天设立一所四夷学堂,专门教授这些异国子弟。\"
\"好主意!\"朱雄英一拍案几,\"就由你和穗儿负责筹办。要让他们学到真东西。\"
突然,一个宫女匆匆进来:\"殿下,您要的东西找到了!\"
原来是朱雄英命人寻找的各国商贸记录。他准备编纂一部《四海通志》,详细记载各国的物产、风俗和商贸规则。
\"这是要立典啊。\"朱元璋说,\"让四方知道,大明不光有武功,更有文治。\"
朱雄英恭敬答道:\"正是。只有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同我们的文明,这天下才能真正太平。\"
夜幕降临,春和宫内灯火如昼。朱雄英在徐妙锦和沈穗的陪伴下,仔细翻看着各地送来的奏报。在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中,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一个以文明为纽带、以商贸为经络、以法度为准绳的大一统帝国,正在他的手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