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262章 土地改革
朱元璋想了想:\"可以。不过要注意两点:一是人选要精心挑选,二是权力要有制约。\"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一个震惊的消息。有商人从海外带回来一种奇怪的农具,可以大大提高耕种效率。
\"快让工部的人去看看!\"朱雄英立即下令。
工部的人很快就来报告:\"殿下,这农具确实不错。主要是设计巧妙,用的材料也特别。\"
\"那就让工部仿制。\"朱元璋说,\"不过要改进一下,适应我们这边的情况。\"
朱雄英补充道:\"对,而且要在农学堂多准备一些,让学生们都学会使用。等他们下乡时,正好可以教给农民。\"
就在这时,南京传来新的报告。说是他们在改造大户田产时,发现了一个意外收获。
\"什么收获?\"
\"那些田产里有不少上好的茶园和果园。如果能好好管理,收益相当可观。\"
朱雄英眼前一亮:\"这倒是个机会。可以趁机发展农业精细化生产。茶叶、水果这些高价值作物,正好可以提高农民收入。\"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些精细化生产需要特殊技术,普通农民一时难以掌握。
\"这个好办。\"朱雄英说,\"可以让农学堂专门培训。而且要把这些技术都写进《农政全书》,让更多人学习。\"
正说着,东瀛又来了消息。朱允熥报告说,他们在推广新农具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农具的使用方法如果稍有偏差,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这就要考农学堂了。\"朱雄英说,\"要派人专门教授农具使用方法。而且要编写详细的使用手册,配上图解,让农民一看就懂。\"
就在这时,工部尚书求见,说是有重要发现。
原来他们在仿制海外农具时,发现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如果用这些方法,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降低成本。
\"好啊!\"朱元璋大喜,\"这才是真本事。传旨表彰工部,让他们继续改进。\"
朱雄英趁机说道:\"皇爷,孙儿觉得可以更进一步。\"
\"怎么说?\"
\"不如在工部设立一个专门的作坊,专门研究和改进农具。让工匠们集中精力,专心钻研。\"
朱元璋点头:\"好主意。这样不仅能提高农具质量,还能培养一批能工巧匠。\"
正说着,蓝玉匆匆赶来:\"殿下,又有新情况。\"
\"什么情况?\"
\"北方旱灾的事有了转机。那些种了新品种的地方,收成竟然还不错。老百姓都说,这是朝廷的福分。\"
\"这是好事啊。\"朱雄英说,\"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把新品种在北方大规模推广。\"
但朱元璋提醒道:\"推广可以,但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要让农民真正掌握种植技术。光有好种子不行,还得会种。这就要靠农学堂了。\"
朱雄英点头:\"孙儿明白。正好农学堂的学生要下乡实习,可以重点教授新品种的种植方法。\"
就在这时,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原来江南那些闹事的人被抓住后,供出了一个重要情况:有些地主其实是想跟着改革走的,但苦于没有门路。
\"这倒是个机会。\"朱雄英说,\"可以借此把那些开明的地主团结过来。让他们参与农业改革,还能影响其他人。\"
朱元璋深以为然:\"对,改革要的就是既要坚决,又要讲究方法。该打的打,该拉的拉,这才是治国之道。\"
正说着,黄珀又带来一个新发现。原来他们在整理账册时发现,有些地方的农业税收特别混乱,根本没有统一标准。
\"这可不行。\"朱雄英说,\"农业改革既然要推广,税收制度也要跟上。来人,把户部的人叫来,好好商议一下。\"
这一商议,又发现了新问题。原来各地的土地等级评定标准不一,导致税收很难统一。
\"那就趁这个机会,把土地等级重新评定一遍。\"朱雄英说,\"正好可以和土地改革结合起来,一起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