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262章 土地改革
正说着,蓝玉匆匆赶来:\"殿下,出事了!\"
\"怎么了?\"
\"北方有些地方借土地改革的机会,故意激化矛盾,搞得农民和地主都很紧张。\"
朱雄英皱眉:\"这些人,是不是嫌天下太平了?传我命令:第一,立即派人前往调查,找出幕后推手。第二,向农民和地主说清楚政策,不要被人利用。第三,适当放慢改革节奏,等局势稳定了再继续。\"
这时,朱元璋派人来传话,说是让朱雄英去一趟。
到了奉天殿,朱元璋开门见山:\"雄英,你觉得这场改革,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朱雄英想了想:\"不是大户的反对,不是官员的消极,而是人心。\"
\"说说看。\"
\"农民害怕改革是假的,地主怕亏损是真的。官员怕麻烦是假的,害怕丢了好处是真的。\"朱雄英说,\"所以关键是要让各方都看到希望。农民要看到收入增加的希望,地主要看到转型的希望,官员要看到升迁的希望。\"
朱元璋赞许地点头:\"说得好。那你准备怎么做?\"
\"首先,加快新农法的推广,让农民尽快增收。其次,扶持有远见的地主转做工商业。最后,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奖惩分明。\"
\"嗯,这些都对。不过朕还要提醒你一点。\"朱元璋说,\"这场改革不能操之过急。要让各方都有时间适应,有机会转型。否则逼得太紧,反而会引起动乱。\"
朱雄英点头:\"孙儿明白。正好农学堂在培养人才,可以趁这个时候,让更多人了解新政策,掌握新技术。等人才储备够了,改革自然就能顺利推进。\"
就在这时,外面又传来消息。东瀛那边的土地改革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在农村副业的发展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东瀛的成功经验让朱雄英备受鼓舞。他正准备把这些经验推广到全国,突然收到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
\"殿下,出大事了!\"黄珀匆匆赶来,\"江南有人在造谣,说我们推广新作物是要改变老祖宗的规矩,是要让天下大乱!\"
朱雄英眉头紧锁:\"查出是谁在背后搞鬼了吗?\"
\"查出来了。\"黄珀压低声音,\"是几个被革职的官员,他们勾结了一些地主,想要煽动农民闹事。\"
\"哼,这些人是活得不耐烦了。\"蓝玉怒道。
但朱雄英却露出一丝冷笑:\"正好。让他们闹,闹得越大越好。\"
\"殿下此言何意?\"众人不解。
\"你们想啊,\"朱雄英说,\"这些人越闹,就越证明我们的改革动了他们的奶酪。与其让他们暗地里使坏,不如趁机把他们都揪出来。\"
说着,他立即下令:\"第一,派人严查这些人的来往关系,看看还有谁在背后。第二,让农学堂的学生到各村宣传,把新作物的好处说清楚。第三,挑几个示范村,让农民亲眼看看效果。\"
正说着,朱元璋派人来传话,说是让朱雄英立即去奉天殿。
\"皇爷。\"朱雄英到殿内行礼。
\"坐。\"朱元璋指指边上的椅子,\"朕听说江南有人在闹事?\"
\"是。不过孙儿已经在处理了。\"
朱元璋点点头:\"你的办法不错。不过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别把事情搞得太大。\"朱元璋说,\"该杀的杀,该抓的抓,但要给那些动摇的人一条出路。\"
朱雄英明白老爷子的意思。改革要的是稳定,不是大动乱。把事情闹大了,反而不好收场。
正说着,又一个消息传来。西域那边传来喜报,说是棉花种植获得了大丰收,而且质量特别好。
\"好啊!\"朱元璋大喜,\"这说明农业改革是对的。朕看啊,可以趁这个机会,把西域的经验也推广出去。\"
朱雄英点头:\"正该如此。不过孙儿觉得,光有经验还不够,还得有制度保障。\"
\"什么意思?\"
\"孙儿想在朝廷设立一个专门衙门,就叫"农政司"。专门负责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