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卷之三食貨志
唐建中元年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以為常平本錢。《文獻通考》:李玨疏略:榷茶起於養兵,今邊境無虞而厚斂傷民,不可一也;茗飲,人之所資,重賦稅則價必增,貧弱益困,不可二也;山澤之饒,其出不貲,論稅以售多為利,價騰踴則市者稀,不可三也。按:茶盛于唐,藉茶亦始于唐,籍以廣民食,助經費,至宋後乃為籌備之要。
宋天禧末,天下茶皆禁。唯川、陝、廣聽民自買賣,不得出境。熙甯中,蒲宗閔議川陝略:民茶息收十之三,盡買於官場,更嚴私交易之令,於是蜀茶盡榷矣。《文獻通考》:呂陶疏略:川陝四路所出茶,比東南十不及一,諸路既許通商,兩川都為禁地,虧損治體,如解州有鹽池,民間煮者乃是私鹽,晉州有礬山,民間煉者乃是私礬。今川蜀茶園皆百姓己物,與解鹽、晉礬不同,又是易司籠制百貨,歲出息錢不過十之二,然必以一年為率,今茶場司務重立法,盡榷民茶,隨買隨賣,取息十之三,或今日買十千之茶,明日即作十三千賣之,變轉不休,比至歲終,豈止三分?
元至元五年,用運司白賡言:榷成都茶於京兆、鞏昌,置局發賣,私自采賣者,其罪與私鹽同。《續文獻通考》六年,立西蜀四川鹽榷茶場使司,定《長引短引法》,長引帶茶一百二十斤,收中統鈔五錠有奇,短引帶茶九十斤,收鈔四錠有奇。《元史 ·食貨志》天曆二年,始罷榷司歸諸州縣。《元史》明洪武四年,戶部言:四川巴茶三百十五頃,茶二百三十八萬餘株,宜定令每十株官取其一,無主茶園令軍士薅采,十取其一,以易番馬。從之。於是諸產茶地設茶課司,定稅額。四川一百萬斤,設茶馬司于秦、洮、河、雅諸州。五年,置四川茶鹽都轉司。三十年,置成都、重慶、保寧、播州茶倉四所,令商人納米中茶。嘉靖中,令四川茶引五萬道,二萬六千道為腹引,二萬四千道為邊引,芽茶引三錢,葉茶引二錢,中茶至八十萬斤而止,不得太濫。《明史 ·食貨志》:隆慶時,巡撫嚴清疏略:本省每年戶部關引五萬道,半填芽茶,半填葉茶,以二萬六千道為腹引,每引芽茶三錢,葉茶二錢。二萬四千道為邊引,內一萬九千八百道給黎、雅各商,每引芽茶三錢八分,葉茶二錢五分;二百道給本地思經羅純產茶處所土民,每引芽茶七錢六分,葉茶五錢;松潘四千道,稅與腹引同。共稅銀一萬三千八百六十三兩。然邊引報中者多恒苦不足,腹引常置於無用之地,蓋向來腹多邊少者,無非謹中外之防也。然腹地有茶,漢人或可無茶,邊地無茶,番人斷不可無茶,故邊引易行,而腹引常滯。先此議茶法者曰:茶乃番人之命,不宜多給,以存羈縻節制之意是矣,乃邊引愈少,私販愈多,只為奸人作利屯耳。又曰:四川茶法不縮,即陝西馬政有妨,此猶未深考。夫番地最廣,近者彌月,遠者彌年,陝西洮、泯與松潘接境,與黎、雅邈不相及,今不增松潘而增黎、雅之引,于陝西馬政何妨?自隆慶三年始,將原引五萬減去一萬二千道,于黎、雅邊引加一萬道,每引量加一錢,稅銀已充舊額,而邊腹相安矣。
國初,四川行茶,舊額新增共十萬六千百二十七引,額征銀萬三千一百二十八兩三錢七分五厘,稅銀四萬五千九百四十二兩三錢七分八厘。康熙二十六年,增邊、腹引萬有一百五引,二十九年複增二千四百二十三引。按:川省行茶,邊腹土引每張征課銀一錢二分五厘,邊引每張徵稅銀四錢七分二厘,腹引
每張二錢五分,土引每張三錢六分一厘,三引共一十三萬九千三百五十四張,課銀一萬七千四百一十九兩二錢五分,稅銀五萬八千七百八十九兩四錢一分四厘。今將重慶府屬邊腹土引張課稅銀兩、現行實數及收買發賣各地方備載于左:
重慶府屬
江津縣,行茶邊引一百張,共徵稅銀四十七兩二錢,於本縣買配正附茶斤,運至松潘廳發賣。腹引四十四張,共徵稅銀一十一兩,於本縣買配正附茶斤,運至永川、璧山等縣發賣。二引共征課銀十八兩。
永川縣,行茶腹引四十八張,共徵稅銀一十二兩,課銀六兩,於本縣買配茶斤發賣。綦江縣,行茶腹引三十張,共徵稅銀七兩五錢,課銀三兩七錢五分,於本縣買配正附茶斤,運至重慶府發賣。
南川縣,行茶邊引二十張,共徵稅銀九兩四錢四分,於本縣買配茶斤發賣。腹引二百七十張,共徵稅銀六十七兩五錢,於本縣配正附茶斤,運至巴縣、合州發賣。二引共征課銀三十六兩二錢五分。
銅梁縣,行茶腹引五十二張,共徵稅銀十三兩,課銀六兩五錢,于南川縣買配正附茶斤,運至本縣屬安居等處發賣。合州,行茶腹引四十張,共徵稅銀十兩,課銀五兩,于南川縣買配正附茶斤,運回本州發賣。涪州,行茶腹引四十五張,共徵稅銀十一兩二錢五分,課銀五兩六錢二分五厘,于武隆買正附茶斤,運至巴縣、合州、射洪、蓬溪、遂寧等州縣發賣。璧山縣,行茶腹引三十五張,共徵稅銀八兩七錢五分,課銀四兩三錢七分五厘,於本縣買配正附茶斤,運至巴縣、江津等縣發賣。
錢法
無
木政
無
倉儲
漢宣帝五鳳四年,大司農中臣耿壽昌奏設常平倉,又白令邊郡皆築倉,以谷賤時增其價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價而糶,名曰 “常平倉”,民便之。常平倉之設始此。隋開皇三年,度支尚書長孫平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已下貧富為差等,儲之閭里,以備凶年,名曰 “義倉”。此義倉之始。
五年五月,長孫平奏令諸州百姓及軍人,勸課當社共立義倉,收穫之日隨其所得,勸課出粟及麥,於當社造倉窯貯之,即委社司執帳檢校,每年收積,勿使損敗。若時或不熟,當社饑饉者,即以此穀賑給。此社倉之始。
唐武德元年,令州縣始置社倉。《冊府元龜》貞觀二年,詔天下州縣並置義倉。開元七年,敕荊、揚、襄、夔、綿、益、彭、蜀、漢、劍、茂等州並立置常平倉,其本上州三千貫,中州兩千貫,下州一千貫。《舊唐書》宋建隆二年,置義倉,官所收二稅,每一石別輸一鬥,貯之以備凶歉。
景德三年,詔立常平倉,計戶多寡,量留上供錢,歲夏秋視市價賤貴,量減增糶,三年以上不糶,即回充糧廩易以新粟,其後荊、湖、川、陝悉置焉。《續綱目》
熙寧十年,頒義倉法於川陝。《宋史》
淳熙八年,朱熹奏《社倉法》於朝,請行于倉司。《文獻通考》度正《巴川社倉記》:人與物並生於天地之間,同於一理,均於一氣。故君子以為,人者,同胞之兄弟;而物者,相與之儕輩也。視之如兄弟,則必親;視之如儕輩,則必愛。知此,則知所以為仁矣。仁之為道,用之一鄉,不為不足;用之一國,不為有餘。所施益博,則濟益眾,顧用之何如耳。在上行之,為仁政;在下行之,為仁里。里仁之所以為美者,非以其有無相賙,患難相救,疾病相扶持故耶?往時,崇安告旱,人將乏食,晦庵先生與其鄉之諸賢請於府,得粟以貸其鄉之人,免於流難餓殍。其年歲則大熟,於是收其息之二而藏之,既而還其貸於府,而以其息為社倉。行之數年,人以為便。淳熙中,先生為浙東常平使者,以職入對,因條其事奏之,孝宗深嘉其意,頒之天下。於是所在好事,往往各以其私穀推行,以應詔旨。仁聖之澤,無遠不被,人到於今賴之。近年以來,吾鄉之士摹而為之者三,趙飛鳳兄弟行之龍多,景元一等行之巴川,陳孜等行之巴嶽之下。行之巴川者,合二十家,為錢一千緡,歲得谷三百石。登熟則以價糴之,擇一人以掌其穀之數。期月穀價暴貴,細民不易,則收三分之息而糶之,以濟貧弱,以平市價,又擇一人以掌其緡之錢藏。明年其時,複行其事,歲以為常。因其鄉俗之便,變而通之,于先生條目,雖若稍異,然其所以惠利窮困之意,大抵同也。吾鄉地勢高仰,無堤堰陂塘之利,世所謂雷鳴田者。五日不雨則枯,十日不雨則槁,故豐年常少,而凶年常多。比年穀價騰踴,比之往時,不啻三倍,然人心不厭,猶有閉糶以待善價者。而此二十家者,乃獨不然,豈不足以羞其心、愧其顏,使知所勸慕?然則是倉之設,不惟可利濟於人,而所以補益名教之功,亦不為小矣。於是景元一來言曰:“是二十家者,其心固未嘗不一也,而數年之後,不能保其無倦;他日,子孫又不能保其行之不廢。願一言記之,庶知所警懼而傳之無窮也。先正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乘時射利者,壟斷之賤夫也;細民之艱棘,而思有以惠利之者,仁人君子之用心也。使夫任事者因之貪鄙苟賤,從而賤之,因其用心之近於仁人君子,而時加貴重之,則孰不勉於為善?又安用記為也?雖然,或有所未暇矣;無已,則有一焉。今二十家之所以為此者,是必有聞於前賢矣。且人物之生,本同於一氣也。見其一原也,則於人也,豈不如兄弟?於物也,豈不如鄉黨儕輩?《詩》雲“兄弟孔懷”,又雲 “兄弟急難”。行道之人,顛連無告而莫之顧者有矣,未有兄弟顛連無告而不為之惻然動心者也。故凡二十家所以不約而同者,非有見於此耶?既開其始,欲戒其終,且使後世子孫循之不廢,則莫若讀書而講學。讀書則理明義精,講學則行著習察,仁民愛物之心愈久愈光大矣。夫如是,窮則行之一鄉,達則行之一國,以至推之當世,是烏可得而已哉。故曰:“欲戒其終,且使後世子孫循之不廢,莫若讀書而講學”,皆應曰:“然”。遂書為記。
元至元六年始立常平倉,又立義倉。社置一倉,以社長主之,豐年每親丁納粟五鬥,驅丁二鬥,無粟聽納雜色,歉年就給社民。《元史》
明邊境有倉,收屯田所入以給軍,州縣則設預備倉。《明史》
洪熙元年,諭戶部,預備倉儲比之前代常平,最為良法,宜遍行天下,申明舊典,勿事虛文。
《明典匯》
嘉靖八年,令各撫按設社倉。《明史》
按:李悝平糴之法,豐年賤收之,凶年則出以賑饑,穀價不貴,民安其居,此亦三代後救荒良法也,漢世耿壽昌始仿行之,命曰 “常平”。東漢以來,其事久廢。漢明帝永平十年,帝欲置常平倉,劉般對以常平倉外有利民之名,而內實侵刻百姓,豪右因緣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置之不便,帝乃止。晉武帝欲平一江表,時穀賤而布帛貴,議立平糴法,用布帛市穀,以為糧儲。而論者謂軍資尚少,不宜以貴易賤。後魏始置和糴大使。隋開皇三年,京師置常平監。唐太宗時,置義倉及常平倉,以備凶荒。高宗以後,稍假義倉以給他費。至神龍中略盡,元宗即位,複置之。開元二年,敕來縣不得閉糴,各令當處長吏簡較。十六年,加錢收糴,仍令上佐一人專簡較,法綦密矣。嗣是百弊業生,德宗之世,和糴折物,多是雜色布帛,或估逾時價,促立程限,嚴加征榷,遠近怨苦,和糴之名,乃為虛設。宋元及明,規畫經營,條式鹹具。總之,得其人則事舉,非其人則法壞矣。
國朝順治十四年,令各省修葺倉廒。
康熙三十七年,定四川松潘等處積貯穀雜糧改為三分,以二分存貯,以一分遇糧貴時借給兵民,將此穀按年出易,周而復始,永著為令。
四十三年,覆准四川大州縣貯谷六千石,中州縣四千石,小州縣二千石,無庸糶三。
乾隆三年,令四川建社倉。初四川糶賣常平倉穀價銀除買補正項外,令將餘銀均買作社糧,以為民倡,尋士民相率樂捐。自乾隆二年秋後,買貯穀二千九百七十余石,捐貯谷二萬五千六百余石,又達州、內江等三十餘處舊存貯谷二萬一千石。以上合計新舊谷凡四萬九千五百七十石有奇,均令加緊收貯,照常平倉例,每谷四百石建廒一間。
四十八年,署四川總督、成都將軍特成額奏請,酌留未經變價之義倉,存貯民間,以資接濟。得旨允行。
按:川省常平倉穀,自乾隆十四年正月奉准部諮,照雍正九年舊額,通共應貯穀一百二萬九千八百石。因定額後建始縣改隸湖廣,川省複設酉陽州、秀山縣並九姓長官司,貯穀無多,議請加貯四千石,打箭爐留貯米三百四十五石一鬥六升零,共米穀一百三萬四千一百四十五石一鬥六升零,又溢谷作為加貯,共十四萬七千八百六十七石一鬥四升零。又自乾隆四年俊秀捐穀起至十八年,加捐谷六十萬石,陸續收捐代捐,於二十八年收納完足。後雖疊次軍興,碾運而買補易還,額貯要無虧缺。茲將重慶府屬州縣現貯倉穀並社、義各穀數臚列於後,以征儲偫之裕焉。
重慶府,豐裕倉在府署後,計二十九廒,額貯倉鬥谷一萬六百九十石零一鬥。
巴縣,常平倉在縣署頭門內左側,計二十一廒,額貯倉鬥谷一萬一千四百零五石七鬥;監倉在學院署後,計一百三十廒,額貯倉鬥谷六萬一千一十二石七鬥八合。三處共八萬四千一百八石五鬥零八合。本城義倉二十二廒,在府署後,貯倉鬥租穀三千零九十二石二鬥五升;白市驛義倉十二廒,在文昌宮左側,貯倉鬥租穀三千九百二十九石;木洞鎮義倉九廒,在巡檢署後,貯倉鬥租穀二千九百七十八石七鬥五升。本城社倉十四廒,在府署後,額貯倉鬥穀六千六百八十二石一鬥九升二合八勺,嘉慶二十五年奉文,歸併本城、白市驛、木洞鎮三處。白市驛社倉四廒在文昌宮左側,額貯倉鬥穀一千九百八十五石四鬥二升七合二勺,木洞鎮社倉七廒在司署後,額貯倉鬥谷二錢九百八十一石八鬥九升二合。
江津縣,常平監倉谷共五萬八千石,社倉谷一萬四千五百四十九石二鬥一升。
長壽縣,常平監倉谷共四萬四千石,社倉穀五千四百七十一石一鬥一升二合六勺。
永川縣,常平監倉穀共六千五百九十石,社倉谷一萬五百四十四石九鬥一升一合九抄。
榮昌縣,常平監倉穀共六千二十石,社倉谷一萬二千六百九九石七合八勺。
附:明榮昌縣《新建廣積倉記》,重慶府榮昌縣儒學訓導(名缺)、貴州黎平府知府邑人(名缺)。河南南陽府唐縣教諭邑人(名缺)、邑舊有倉儲 “豐積 ”在儀門內之東,正德甲戌郡侯金建,惜匝近官廨,廣盈在治門郵傳(下半缺失)中也,而會計斤貯,庸以備大祲第。歲久弗葺,益以處非其地,只速其朽,往往罰及(下半缺失)。張侯(缺)驗倉場,目悲其耗,欲改作之,恐糜民費言。丙子,甫購市民李世傳地,(下半缺失)公,旋公廉而有幹,(缺二字)以其事授之,暨承闕命,相囑彼塏,仰墊不坪堥者,乃刊而(下半缺失)。先為廳,次為樓,為抱廳,為門,構間各三,東西翼以三十眼有奇,門之兩旁為隸楹門之(下半缺失)民居,而黃河清願易別。區侯以廣盈倉舊地與易上戩神祠,為庖,為(缺)及碑字於(下半缺失)外,(缺)益固,幾闕(缺二字),皆新造。緣侯經畫,亦公參猷,稍有不足,輒請于侯,不忍(下半缺失)。戊寅季冬,辛卯成工,邑大夫士環睹其成,曰:礊乎如蠣之房也,綢乎如星之羅也(下半缺失)。叩其中車如舳,如以(缺)乃積,可保無虞,而為之守者免其罰,為之民者祲有備矣(下半缺失)哉。民之天乎,建倉以廣(缺),將以飼民食也,亦以定民天也。奧我祖宗當平定後,詔天下立倉場三百一十處,令大司徒以荒政奏聞,而實惠逮又遠(下半缺失)□。率由洪濟儲食哺民,固司牧者之首務歟。余嘗竊計,茲工也,有伐於(缺二字),取諸力木采(下半缺失)者而任非其人,工告艱矣。若吾公數事之勤而克堪授任,張侯任惟其人,而亮忠闕托(下半缺失)以忠以使民則功成不日,侯忘其(缺),公忘其勤,民忘其勞,而經久積貯,黎民世將利賴於無涯也,已視前令之(缺三字)也(下半缺失)。聞諸荀卿論財之本末源流而歸之,設養闕和潢。然使百姓有餘而不憂,不足則倉雖弗設亦裕矣,是知固計之極也。禹雨湯旱(缺)亡損瘠者恃有此也。今吾侯心存(缺)愛,和氣充溢,以臻國計之極,聿望於(缺)來子民者,以和導和可也。是作也,以總闕任太和(下半缺失)張侯諱秉義以董厥事清江春塘(缺)公哲以裨厥成,則貳令(缺二字)陳公九疇而幕史黃岡段公煒也,然倉場訓校之側(缺三字)公晴司訓廣溪劉公仁不時來視,厥(缺)鹹相與嘉其落成者。倉成,(缺)請命名于侯,侯曰:“廣積(缺)虛,受積中實,蓋取諸二(缺)公之(下半缺失)也。”侯不沒乎前令之績,民不忘乎前令之政,逆以睹後來之民不忘乎今日也,故並附書之。萬曆七年已卯夏六月吉旦。
綦江縣,常平監倉谷共二萬二千石,社倉穀四千一百四十一石五鬥六升四合七勺九抄。
南川縣,常平監倉穀共五千二百七十石,社倉穀六千二百四十六石一鬥。
銅梁縣,常平監倉谷共四萬六千石,社倉谷一萬三千七百九十五石八鬥一升九合九勺一抄。
合州,常平監倉谷共五萬二千石,社倉谷二萬四千六百十五石七鬥四升八合三勺二抄。涪州及武隆,歸併常平監倉谷共四萬八千石。
大足縣,常平監倉穀共五千二百石,社倉谷一萬四千五十石四鬥九升九合六勺。
璧山縣,常平監倉穀共五千四百石,社倉谷一萬二千三百七十九石七鬥三升一合六抄四撮。
定遠縣,常平監倉谷共四萬四千石。
江北廳,常平監倉谷共二萬六千石,社倉穀二千二百三十三石五鬥一升二合一勺五撮。
蠲賑
宋太祖乾德四年,特免四川夏稅諸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