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卷之三食貨志
雍正四年,署四川巡撫羅殷泰疏言:川省州縣多屬以糧載丁,紳衿貢鹽等盡皆優免差徭,請將優免之名永行禁革,與民一例當差。下戶部議,言川省以糧載丁之州縣,紳士原無丁銀,無庸優免。諭旨:羅殷泰所奏禁革紳士優免之處,固屬太刻,部議亦屬蒙混,著九卿詳議具奏,尋議紳衿只許優免本身一丁,其子孫族戶冒濫,及私立儒戶、宦戶、包攬詭寄者,查處治罪。從之。
六年,戶部等衙門議覆:從前川省差役繁重,保甲人役,或按月支應,按里分派,數鄉之人,來雜一處,名為跳甲插花,其弊無窮。今雜辦差徭,悉蒙除免,豈可任其仍沿舊習,應行禁止,以息擾累,從之。
榷政關市、雜稅
漢元狩四年,商賈人軺車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匿不自占,占不悉,戍邊,沒入緡錢,有能告者以半畀之。《通典》唐元宗幸巴蜀,鄭昉使劍南,請於江陵稅鹽麻以資國,官置吏以督之。《舊唐書》德宗建中三年,趙贊條奏:諸道要都會之所皆置吏,閱商人財貨計錢,每貫稅二十,以充常平本。《舊唐書》宋初,凡州縣皆置務,關鎮或有焉,大則專置官監臨,小則令佐兼領諸州,仍令都監、監押同掌之。仁宗時,詔場務歲課倍增者,增使臣一員監臨。《文獻通考》元天曆之際,商稅額數四川行省一萬六千六百七十六錠四兩八錢。《元史》明宣德四年,置鈔關。《綱目》萬歷時,各省增設稅使,成都茶鹽、重慶名木、都邑關津,中使棋布,所至納奸民為爪牙,收刮及甕盎。《綱目》
歷代雜稅
宋嘉祐末,始定令民間典買田宅,每千輸四十錢,宣和四年增為六十,紹興五年遂增為百錢。詔牙稅外,每千收勘合錢十文,十七年又增三文,而牙稅勘合外,每幹又收五十六文。大率民間市田百千,則輸於官者十千七百有奇,而請買契紙、賄賂吏胥之費不與,由是人多憚費,隱不告官,謂之 “白契”。三十一年,軍興,王瞻叔為四川總領,乃括白契稅錢以贍軍,遣官置司,會三年飛申之籍,許人告沒,三之一以其半給告者,嫁資移囑隱其直者,視鄰田估之,雖產去券存者,皆倍收其賦,細民基地亦首算納錢。於是除威、茂、珍州,長寧軍,及關外四州不括外,他三十三郡共得錢四百六十八萬緡,議者譏其斂怨。三十二年,乃詔自登極赦前有帶白契者,皆蠲之,即已輸,許對折二稅。《朝野雜記》《文獻通考》載:契稅始於東晉,然唐稅聞架就間之上、中、下,而計其數以稅之,未聞稅典買契也。宋開寶二年,令民典賣田宅,輸錢印契稅,契限兩月,蓋其法至宋而密雲。
兩蜀舊榷,天聖間詔弛其禁。《宋史 ·食貨志》
四川酒課總為緡錢一百四十萬。建炎三年,趙開變酒法,自成都始,先罷公帑賣供給酒,即舊撲買坊場所置隔釀,設官主之,民願釀者,米一斤,輸錢三千。明年,遂遍四路行其法,歲額遞增至六百九十萬緡,凡官隔糟四百所,私場店不與。《朝野雜記》
建炎四年,開始榷夔路酒,舊一路場店一百四,開增為六百餘,歲收四萬三千九百餘引。
紹興十六年除之。《朝野雜記》元天曆元年,四川省歲課麩金七兩二錢。《元史》四川行省酒課七千五百九十錠二十兩,醋課六百一十六錠一十二兩八錢,又額外課四川省廣元路漆課一百一十一錠二十五兩八錢。《元史》明天順四年,開銀場,命中官何能之四川,課額萬三千有奇。《明史》按:《巴縣舊志》載:明設牙課司,額征牙稅銀三百六十兩,內外兩江額征魚課銀十兩七錢七厘九絲三忽,又《江津舊志》載:土貢戶口鈔商稅課鈔,油榨,房地,酒,魚,船,課鈔並歲辦添辦鹿皮、白毛、生硝、翎毛折償銀,歲辦料償軍需銀為數甚多,舉此類推則全蜀之征斂,殆始於茶繁脂密矣。
皇朝清順治元年,免各直省關津抽稅一年,禁革明末加增稅額銀兩。康熙四十六年,四川巡撫能泰請設渝關,每年木稅系川東道徵收。疏曰:為敬陳管見以裕稅課事。竊惟川省地方,山深林密,產木頗多,但從前榷課之時,止將杉板報稅,其餘木植,概未議征。查萬曆抽稅檔案,所收杉板稅銀,寥寥無幾。且商販所運木植杉板遇關時,只納板稅,其餘木植運赴湖廣、江南貨賣者,湖廣、江南俱系一體抽稅,而出木之省反不徵收,揆例似有未協。應請將川省木植,嗣後均照杉板抽稅之則,估本徵收,庶例得歸於書一矣。臣查重慶為川江上流要區,木多由彼經過,而夔州府與楚接壤,俱系川東道管轄,凡稽查木植事宜,應責成該道總理徵收,如此則商無隱蔽,而稅課益增矣。乾隆七年,免乾隆三、四兩年渝關缺額,追賠銀兩。巡撫碩色奏略:重慶渝關木稅與別項雜稅不同,抵渝木料,皆伐自深山窮穀。年豐水漲,則木筏順流而下,一歲之中可以發數歲之木;若遇歲旱水凅,不能漂出,則已伐之木常積於深溝淺溪,未能到渝。是年歲之旱澇不齊,木料之多寡難定,則稅銀盈縮,亦理勢之必然也。渝關木稅,自乾隆二年、三年皆不敷原額,奉部行追,而乾隆五年時,值米賤,水漲,木多稅盈,扣此補彼,更有盈餘,請免其賠補。
十五年,四川總督策楞題委川東道,積行接征夔關稅務。十八年,仍委夔州府知府管理。十七年,策楞請將川省渝關木稅歸併夔關,令夔州府遞年徵收,匯解奏銷照夔關之例,以乾隆十八年正月初一日起至十二月底,按年報銷,畫一辦理。嘉慶四年,工部奏准渝關報稅,改定一年期限,移諮四川總督遵照施行。渝關徵收木稅,正額銀五千兩,盈餘銀一百二十一兩一錢三分一厘,正額盈餘共銀五千一百二十一兩一錢三分一厘,歸併夔關匯解司庫。
按:川省雜稅內,田房稅契遵例每兩輸銀三分,盡收盡解于嘉慶十五、六年,總督常明奏明加增,此外各款重慶府屬現征全數,詳載於後:
重慶府屬
巴縣,牙行銀一百零三兩五錢,內開除故帖,田璜、宋克禮、廖福清牙帖三張,每年少征銀五兩,當課銀七十五兩,魚課銀二兩三錢。
江津縣,牙行銀一兩五錢,當課銀五兩,魚課銀一兩八錢六分。
長壽縣,牙行銀三兩。
永川縣,牙行銀四兩五錢。
綦江縣,魚課銀八錢八分四厘一毫。
南川縣,魚課銀一兩八厘。
銅梁縣,魚課銀一錢一分。
合州,牙行銀十四兩五錢,當課銀十兩,魚課銀一兩二錢。
涪州,當課銀十兩,魚課銀九錢一分六厘。
定遠縣,牙行銀三兩。
江北廳,當課銀十兩。
鹽法
漢元封元年,郡國各置鹽鐵官。《史記》
蜀漢先主定益州,置鹽府校尉。
國朝順治六年,以四川未定,免征鹽課,從巡撫趙班璽請也。
十七年,四川巡撫張所志請新鑿鹽井三年起課,其貧民鹽四十斤以上始納課,從之。戶部議略:張所志奏蜀省之鹽皆產于井,必相山尋穴,鑿石求泉,而井始成,開鑿艱難,每井常費中人數家之產,應照開荒事例,三年起課,以廣招徠。新鑿鹽井,仍令每年報部,武弁抽索,灶丁應嚴行申飭,題參重處。貧民易食鹽斤,應令四十斤以下者准免課稅,四十斤以上者仍令納課。至蜀省鹽課則例,查明季萬曆年間,額鹽九百八十六萬一千二百四十斤,歲解陝西省銀五萬餘兩,歲留本省備用銀二萬一千餘兩。其行鹽地方系成都府、嘉定州、敘州府、潼川府、順慶府、保寧府廣元縣、夔州府、廣安州、雅州也。其告運行鹽事宜,鍋井徵收則例,應行該禦史勘酌損益。具題。
康熙六年,四川巡撫張德地以商民物力有限,難行大引緣由,諮部。部議以止憑在外給票,行鹽無考成稽核,德地覆議,具題。德地議略:據署四川布政司事按察使李翀霄呈,稱奉行查議川省大引一款,隨移鹽法道查議,今准該道移據夔州、順慶、保寧、敘州、重慶等府,潼川、嘉定等州,各據所屬州縣,同稱大引,委難舉行等情,到道據此。該本道看得大引之設,原蒙內部為普天率土裕國通商,剔弊而專考成之,善策也,但省分有凋殘繁庶之不同,大引有可行、不可行之異,本道揆情度理,有萬難行者二,有不必行者一。歷年商販本少力微,所販鹽斤,多不過數百斤,少僅數十斤,今欲舉行大引,查舊例,每張必盈二萬三千斤之數,非窮年經月何能得?多商湊集,合一大引之數,此必不能行者一也。又川省產鹽地方,遼闊零星,俱系深山峻嶺,即濱江通水道者,不過五六處,其他盡路行背負,若必欲舉行大引,則二萬三千斤之鹽,非二三百人不能運動,此必不能行者二也。再查川省之井,盡為寇逆填塞,開鑿萬難,此日之灶民不過單夫只婦,即盡力經營,不但煎燒有限,且以所出者半供衣食,半供納課,較之他有毗海煎池,不及百萬之毫末,若舉行大引,又安能驟得二萬三千斤盈足之灶戶以給之乎?此不必行者一也。歷年小票行鹽,久經額有稅課,一旦變為大引,商灶畏難不前,是本欲增稅而不免反至於虧稅也。理合移覆等因到司,本司查蜀省鹽引,舊例每引正鹽二萬三千斤,今自寇逆後,不惟無昔日蕃盛時之灶戶堆積盈餘,亦無昔時之巨航大艦與水手橈夫可供挽拽,甚且無昔時之湊集煙民可銷多鹽,是即有富商大賈,亦無所用其貲本。此所以從前不得不因時通變,而為每票五十包之水引及每票四包之旱引也。若改設大引,則小商無一引之貲,窮灶無一引之貨,勢必商灶俱困,課稅交虛。至於內部考成稽查,遞年新淘井眼及徵收稅糧俱有冊,報而奉撥充餉,又複於兵餉冊內奏銷,是稽查考成,又不在大引之設與不設也。事關國課民生,伏候本院具題等因到臣,臣謹據詳具題。
十三年,添設四川督糧道兼管理鹽務。
十七年定場灶,地丁錢糧照明戶地丁刊刻,由單五十三年戶部議,覆四川巡撫年羮堯疏言,查成都所屬犍為等七州縣灶民請增水陸鹽引一千一百四十五張,徵稅銀七百三十兩有奇,於康熙五十三年為始,徵收以便民食,應如所請,從之。
雍正八年,定川省鹽引行銷,分別納課例奉。
諭旨:川省鹽課考成,惟責之產鹽州縣,其餘並無巡查之責,且有僻遠地方,不行官引,以致私販充塞,甚為鹽政之弊。應將官引通行合省,約計州縣戶口之多寡,均勻頒發引張,令其各自招商轉運,倘有壅滯,責成各州縣定為考成。如此則有司等必加意查察,使私販息而官引銷,弊端可以厘剔矣。著督撫詳議具奏。經四川督撫奏,得旨允行。
按:川省行鹽,每陸引一張,實徵稅銀二錢七分二厘四毫,水引一張,實徵稅銀三兩四錢零五厘,井鍋灶則有上、中、下不同,榷課亦異。自乾隆二十四年以後,陸續增坍現在上、中、下鹽井八千六百八十六眼,鍋五千零七十六口,水引二萬九千五百一十八張,陸引一十三萬七千五百七十八張,計稅課銀共一十五萬二千五百六十二兩九錢一分二毫,今將重慶府屬水陸引張課稅銀兩現行實數及收買發賣各地面,通逐一分載于左:
重慶府屬
巴縣,行鹽水引五百四十五張,陸引六百五十張,共徵稅銀二千零三十二兩七錢八分五厘,于富順、犍為、三台、射洪、蓬溪等縣買鹽運回本縣行銷。
江津縣,行鹽水引三百六十張,共徵稅銀一千二百二十五兩八錢,于富順縣買鹽運至本縣行銷。
長壽縣,行鹽水引三百二十九張,陸引三百五十張,共徵稅銀一千二百一十五兩五錢八分五厘,於犍為、射洪、蓬溪等縣買鹽運至本縣行銷。
永川縣,行鹽水引一百六十二張,共徵稅銀五百五十一兩六錢一分。于富順縣買鹽運至本縣行銷。
榮昌縣,鹽井十四眼,共榷課銀四兩二錢,陸引六百九十三張,共徵稅銀一百八十八兩七錢七分三厘,于富順、樂至等縣買鹽運至本縣行銷。
綦江縣,行鹽水引一百八十五張,共徵稅銀六百二十九兩九錢二分五厘,于富順、三台、射洪、蓬溪等縣買鹽運至本縣行銷。
南川縣,行鹽水引九十一張,共徵稅銀三百零九兩八錢五分五厘,於犍為、射洪等縣買鹽運至本縣行銷。
銅梁縣,鹽井一眼榷課銀三錢,水引一百二十五張,陸引二十二張,共徵稅銀四百三十一兩六錢一分八厘,於本廠並射洪、蓬溪等縣買鹽運至本縣行銷。
合州,鹽井一眼榷課銀三錢,水引二百九十七張,陸引九張。共徵稅銀一千零一十三兩七錢三分七厘,於本廠並射洪、蓬溪等縣買鹽運至本州行銷。
涪州,鹽井二眼,灶五十一座,煎鍋三百零六口,共榷課銀二十四兩八錢六分,水引五百七十三張,共徵稅銀一千九百五十一兩零六分五厘,於本廠並富順、犍為、射洪、中江等縣買鹽運至本州行銷。
大足縣,鹽井三眼共榷課銀九錢,陸引五百一十二張,共徵稅銀一百三十九兩四錢六分九厘,於本廠並樂至縣買鹽運至本縣行銷。
璧山縣,行鹽水引一百三十二張,共徵稅銀四百四十九兩四錢六分,於犍為、射洪、蓬溪等縣買鹽運至本縣行銷。定遠縣,行鹽水引一百零二張,共徵稅銀三百四十七兩三錢一分,於犍為、射洪、蓬溪等縣買鹽運至本縣行銷。江北廳,行鹽水引三百五十七張,共徵稅銀一千二百一十五兩五錢八分五厘,于富順、犍為、三台、射洪、蓬溪等縣買鹽運至本廳行銷。
茶法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