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首楞严经义海卷第十三
(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也)。
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容貌色心相也汩乱也○解合文从略应以妙明之心合于清水缠叠之体合于土尘九界妄想攀缘翳理如世间人取土投水下文别显五浊即水土汩然之貌也孤山曰余经五浊以五利为见五钝为烦恼众生但揽见慢果报立此假名命以连持一期色心为体摧年促寿故云命浊劫无别体但以四浊聚在其时故名劫浊今文不然盖约五阴妄想为五浊也故下辨魔中色阴有坚固妄想受阴有虚明妄想想阴有融通妄想行阴有幽隐妄想识阴有罔象虚无颠倒妄想是故色阴尽则超劫浊受阴尽则超见浊想阴尽则超烦恼浊行阴尽则超众生浊识阴尽则超命浊以后验前知是五阴也)。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梵云劫波此云时分法华论说日月岁年总名为劫乃至成住坏空不离时分今此经中说劫浊义谓迷真起妄世界未形但有虚空及与妄见空见一体遍法界迷未成二别故云不分又空未为四大见未开为六根亦名不分故次释云有空无体有见无觉体即四大成质觉即六根取境既无此异都成昏钝故名为浊一念初起无明之始时之初分说名为劫非劫末之劫浊也○解以依色阴也夫四大五根五尘同名色阴今约眼根见空尘而说者以浑浊义显故此盖如来方便巧示即指阿难目所对空名为劫浊也有空无体者空无体质故有见无觉者见空之时无好丑违顺可觉故以无体之空织无觉之见而两无其实此即土失留碍也浑浊真性过在兹乎)。
汝身现搏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身之质碍由见闻知织水火风执取滞着壅翳不通遂现四微形相体质身之觉知由水火性织彼妄见旋转移易运复交替分成六根觉闻知见如纬织经互相参杂故名为浊前则业转今现相也○解此依受阴领纳所缘之境名为受而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于六受但境有违顺非违非顺之别故六受亦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之异也相织妄成者四大为六受所壅故令留碍六受为四大所旋故令觉知以其见境领纳浑浊真性故名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六识分别三世遍缘忆过去境识现在尘诵习未来诸有境界能分别体从前见浊觉知所起所分别相即是六尘所现影像故云性发容现容即相也离尘离觉无相无性互相交织扰乱相熏名烦恼浊即六粗前四也○解此依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而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性发知见即能取六想容现六尘即所领六相以此交织妄成想阴浑浊真性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生灭是行行即是业众生执爱但欲留住业性迁流每常运动一去一住一动一留互相交织众法生灭名众生浊即造业相也○解此依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行有六种大品般若说为六思思即是业谓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知见即六思业运即随善恶迁移国土亦世间也如私心虽恋乡井以官事须往他邦例六道往还义亦可见相织者即知见欲留业运常去妄成行阴而去留假合浑浊真心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命是报法依业所引第八识种连持色心不断功能名之曰命前六见闻元一本识由六根异遂成分离识用虽分体唯一种斯则同中立异异处见同同异失准互相交织于总报体便立命根名为命浊即业系苦相也上之五重皆由能所妄觉影明展转相习从细至粗互为形待次第转生混真成浊有此五义耳○解此依识阴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识有六种即六识也元无异性者了别之心唯一故众尘隔越者六尘不同故牵生六识故云无状异生性中相知释上元无异性也用中相背释上无状异生也眼不别声耳不别色是相背也同异失准者适言其同而用相背适言其异而性是同故无准定以此交织妄称识阴识住命存识去命谢浑浊真性故名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迷真起妄见闻觉知返妄归真常乐我净○不循生灭妙证可臻苟顺尘劳真常益背故劝择妄依不生灭○解私谓前云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今云见闻觉知生灭心也常乐我净不生灭性也因果事异故远心性理同故契死生根本即六根也依不生灭谓了生灭即无生灭是则因地发心与果地觉无异故云圆湛性成)。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初习名止成就曰定初习后成俱名为湛起信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境界不生见闻不起渐证渐伏粗垢自遣圆觉云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若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得无生性为因地心由是渐修入证登极成圆妙果修之次第如天台圆顿止观广明○解以圆湛之性旋虚妄之心斯盖修三止观照三谛境复断生灭证无生灭也复还下因该十信然后下果通分满)。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静器即止观之心也信前犹浅入信渐深沙土自沉粗垢先落也清水现前三谛似显也槜李曰诸经论皆以烦恼障为客尘天台名为界内见思等)。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盘清净妙德。
(真觉如水见闻如浊定身如静器定法如澄静沙如烦恼泥如无明地前名伏地上名断究竟名精纯变现即起用此即同前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乃至背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也○解根本无明天台目为界外见思诸经论说为所知障智障等言永断者且约从因至果通相而说理实妙觉方名永断故曰明相精纯孤山曰一切变现即随机所感十界现形也俱是净用故云不为烦恼即用是体故云皆合涅盘)。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前第一义令止妄心伏还元觉即是修止此第二义令审详烦恼观察对治即是修观先止后观法应如是无明发业爱取润生六识能作第八能受此唯观门分别能知故起信云所言观义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故圆觉云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同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等○标即同圆觉起幻销尘也彼经云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解私谓夫止观者定慧之异名也止以止散观以观昏前文审观之义及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岂非观耶下文降伏之义及逆彼无始纤妄业流岂非止耶资中分条后人布叶深惧来者应知初义明因地发心即止观当体也与果地觉即止观所依也次义明烦恼根本即止观所破也说有先后行无异同合而言之只是以无缘智缘无相境破无明惑耳虽境智惑三相带而说既分二义旁正之意自可甄明言发业润生此指烦恼也谁作谁受者此推根本也意显六根自作自受)。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根尘虚妄为烦恼宅烦恼沦替莫不由斯苟能识其根元知其结处则可希冀乎解棼庶几乎降伏耳○标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者即前发业润生三细六粗根尘之本也)。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相形无结解故。
(文显可知○标此圆觉中绝待灵心观也彼经云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铠声出于外烦恼涅盘不相留碍乃至云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解外之六尘内之六识皆由眼等引发和合故云六为贼媒所起烦恼害如来藏故云自劫家宝)。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六根为贼媒者一引外贼即六尘也二起内贼即烦恼也内外恶贼能劫真性若知根本贼无能为故涅盘云六入空聚当有六大恶贼必断汝命当即远离以根尘相熏纳识成种无始翻续莫不由此不知调伏必为所害○标六根取六尘之境认物为己即前世尊咄叱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也○解由六根所起烦恼故发业润生乃有无始众生世界等)。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孤山曰上示两种世界一众生世界是正报二器世界是依报以由正报缠缚故于依报不能超越故今但约正报而明也)。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贸迁者交易迁移也世界相涉是贸迁相谓以世涉界以界涉世也○世界有三谓众生五阴器界也拣非余二故标众生此一若超余皆解脱前四句释名汝今下辨相一切下结示身中界也贸迁世也世界交织故云相涉余如文○标盖为有情迷本圆明是生虚妄一念不觉便有三种世界此三俱从妄念安立)。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
(界之体性依假施设虽云十方若以位次决定明显东西南北可为准的余皆不定)。
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三变之义古今多解各见其文不能具叙今所解者不加别法以变其数只将今文过现未来进动算位便成一千二百功德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便成一叠算位即是一横二竖已成过去第二即变过去一世以为现在进动算位一竖二横成百二十为第二叠第三又即变现在世以为未来进动算位一横二竖成一千二百为第三叠能变之法既唯三世所变之数亦止千二故无增减问经文既云世界相涉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何故变数唯约世论不以方说耶答方体常定世义流动定故不改动故更移今既改十为千变多从少约世是顺方义不符匪唯义不相符抑亦叠数难合经文明言流变三叠岂非唯就三世耶○问夫三世迁变合从未来迁为现在从现在世改为过去何故此文返而说耶答今约从微至着变少为多已是十二当为百千故不可先约未来以对初叠以未来未见数故故须返对也以变者是逆义故下文云生从顺习死从变流经文既言流变故须逆增其数此约众生身中六根取境本分功能作用名为功德非同法华持经所熏令成净用然染净虽别皆从本有熏力而成故彼此文数量无异○解私谓此约十二迁流变易共成三重也一十百千者通举增数之法耳谓增一为十增十为百等今且以方涉世明三叠者第一约四方各论三世成十二也第二于东方三世变一为十成三十南西北方亦复如是四方各三十成一百二十也第三于东方三十变十为百成三百三方亦尔四方各三百成一千二百也以世涉方其例可解斯盖如来只指凡夫六根根尘相织世界相涉从粗至细且至三叠以彰厥德大意令知现前见闻觉知刹那刹那皆摄方世粗细之相也此据六根了别之性是同故云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下对六尘了别之用有异所以功德全阙不等前文云性中相知用中相背不其然乎悫师约三世四方具有五根五尘成百二十一一根尘熏成十类众生为千二百沇师非之节公是之敏师于十二中一一皆具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用具十如是成千二百然佛旨难测人情异端苟无的据谁为至当至于资中孤山长水位合数而已皆变叠不同余虽别解亦未敢配其法相来哲无党唯善是从)。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前二句总告如眼下正示左右傍观三分之二者举一方三百方中二百全近维二五十一方既尔余皆例然今左右观各得二百全分近维一五十共成五百及全明三百都成八百三分言功者见三方也余皆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