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420章:交火
战火仍笼罩着这个世界,和平从来都是宝贵的资源。
荒川畔,七零八落的阵地上,硝烟尚未散去,被上万发炮弹和航弹犁过的土地一塌糊涂,大的坑多是航弹的成果,其次是120mm迫击炮炮弹,最后是75mm炮弹和80mm迫击炮炮弹。
阵地上的日本人也仿佛是死绝了一样,先头部队渡河后并未受到什么攻击。
不过众人仍不敢松懈,大炮确实是当之无愧的战场之王,最多的伤亡永远来自这一门门雷霆巨兽,但火炮并不是万能的,在建有一定工事的情况下,这种程度的火力准备不可能让这片阵地上的敌人全部都殒命,威胁依然存在于众人尚未得知的地方。
砰——!
在天上的飞机与地上的坦克的发动机轰鸣声掩护下,一门布置在阵地侧面边缘处的大正十六年式37mm平射步兵炮在坚固且伪装良好的掩蔽部下得以幸存,里面的日军已经被震死了好几个了,仍活着的两人摸了一把脸上的泥土,甩了自己一巴掌,然后操纵着它向国防军的两栖坦克开火。
哐——
轰—— 这种一战水平的小炮对上正儿八经的坦克肯定是没用的,但可惜走在前面的只是一辆比装甲车好不到哪里去的两栖坦克。
在五百米的距离上,三式37mm穿甲高爆弹勉强洞穿了三五式两栖坦克那12mm的渗碳表面硬化装甲钢,在其内部爆炸,发出沉闷的轰响。
涂刷着白色“壹叁”编号的坦克借着惯性还向前冲了六、七米,然后缓缓停了下来,好在两栖坦克只装备了两种重机枪,并没有炮弹,因此并未发生殉爆的惨剧。
而且,三式穿甲高爆弹的“高爆”显然有些名不副实,没有被打到的那人虽然受了伤,但尚不至于当场死亡。
“十三号车没了!敌炮在哪儿?!”
“看到了!九点钟方向!”
十一号车的反应最为迅速,靠近十三号车且视野较好也让他们最早的观察到敌人的情况。
当其它车还在惊讶寻找时,它已经开始向日军火炮阵地所在的方向发射曳光弹了,这直接为其它国防军坦克指明了方向。
其他几辆车也没有丝毫的犹豫,无论有没有,先打两下再说,车上的128mm重机枪对于工事效果一般,而且此处的掩蔽部伪装很好,之前没有被航弹炸过,大部分结构还算是完整,但饶是如此,128mm重机枪和75mm重机枪的火力还是压得对方抬不起头来。
这时候,一些橡皮艇也冲上了河滩,士兵们把桨一扔,拎着武器迅速寻找掩护。 在一辆坦克的接应下,一门三一式75mm步兵炮被推了上来。
这个家伙是国防军的二代步兵炮,在此之前国防军的经验主要来自于欧陆战场,所装备的步兵炮主要是仿制法国的37mm步兵炮和宝刀未老的克式山炮,前者重175公斤,被国防军增强了侵彻能力,作为反坦克用;后者则被国防军减重和改低,重量仅362公斤,保证毁伤能力的同时也更便于携带和隐藏。
到了二十年代末,两者渐渐都不能够满足需要,便有了47mm战防炮和75mm步兵炮。
三一式步兵炮的主体结构仿制了莱茵金属的75mm步兵炮,即哈一哈步兵炮,不过重量要轻得多,仅有347公斤,这显然是因为国防军对其做了许多改造,使之更便于携带,也更易于维护。
也正因如此,三一式步兵炮也在服役后,这些改造点又被德国人学了回去,用于装备他们的山地师。
天下文章一大抄(确信)
轻便且结构可靠的三一式步兵炮虽然沾了一点水,但无伤大雅,被推到了前线照样正常激发,一炮便端掉了那个苟延残喘的火力点。
但是,随着继续深入,先前死寂一片的阵地就开始热闹了起来,各种枪声阶次响起,伴随着不计其数的子弹从左、前、右射来,坦克的情况稍好,敌人的反器材武器没有继续出现,但步兵可就被冷枪打到了不少。
与此同时,在一营主力登上河滩之后,迫击炮弹也接二连三的落下,精准的砸在刚刚上岸的国防军头顶。
这里毕竟是敌人的主场,这支还算是精锐的单位看来是做过一些功课的,诸元相比都标好了。 被炸了一圈后,上岸的官兵们立刻卧倒,然后拿出随身携带的铁锹开始挖掘散兵坑。
这种情况下进行不需要进行还击,有十几辆坦克和伴随步兵在,哪怕只是两栖坦克这种小豆丁,也足以阻滞敌人的进攻,更何况国防军的小坦克上装的可不止75mm重机枪,还有令人生畏的128mm重机枪。
在这时候,步兵分队抓紧时间构筑单兵掩体才是主要任务。
河对岸,一团长钟昌在端着望远镜审视了片刻以后,沉声道:“传令过去,正面斜向施放烟幕,北方向的几辆战车配合一个连,往敌军纵深插二百米,架住他们!”
这些工事比我想的靠谱啊,在这样的火力准备下还能保持这样的战斗力,对方的素质不错嘛
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于步兵工事的配合和能力,尽管在学习和演习重以为众人所知,但具体到实践上,误判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关键是要看一线能不能及时调整和再学习,这是一支部队变强的关键因素之一。
“观目距离673,高程10,敌一线阵地及纵深,一炮至四炮逐个增加10密位,烟幕弹,准备!”
四门80mm迫击炮装上烟雾弹,向敌方阵地发射出去,四发烟幕弹的落点呈现十几米的间隔,以此排开,如此三轮射击后,日军的阵地侧翼出现了一道灰白色的烟墙,它由十二发烟幕弹所释放的烟雾团构成,长约一百五十米,宽十几米,直接切断了敌军阵地的右边,让其它地方的敌军难以察觉那儿的情况。
与此同时,三支尖兵小队主动组成了一个临时编队,众人取下挂在后面的帆布袋,从里面掏出了防毒面罩,也有人嫌这玩意儿麻烦,直接拉着毛巾,浇点水,捂住了口鼻,便跟了上去。
烟幕弹里主要是红磷之类的成分有毒且会对人造成不适,按照条例自然是要带防毒面罩,但实战中各有各的处理方法,也少有人会去管。 在五辆小坦克的冲击下,步兵们迅速逼近,并护卫坦克扫清周围的日军,然后他们便在原地构筑工事,亦或是直接借用现成的弹坑作为掩体,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支撑点。
接下来,坦克分队留下了两辆坦克在附近机动,而该步兵分队则立即转入防御状态,架起了轻机枪。
这整场战争的核心要义不在于多快,更重要的是要打得漂亮,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己方的伤亡,而这实际上就是要各部稳扎稳打少死人,毕竟谁都知道,打进东京就算赢,那这又能花多少时间,反正后面的事跟现有目标又没关系。
显然,全军上下都深谙此道理。
当然,消极怠工,大炮开路也不是国防军的风格,展现“战争的艺术”,验证己方近些年来的训练成果和理论同样重要。
在这支步兵分队插入敌人侧翼之后,日军自然也察觉到了他们,松山祐三肯定是不希望将自己的侧翼暴露给对方,便连忙下令,让迫击炮压制这些直插进来的国防军,并从后方调来了两个中队向其发动反击。
日军的迫击炮显然十分有限,一营能够明显察觉到对方火力的分散,这是一个好机会,完成整顿的步兵们开始发起冲击,坦克们则扮演着轻骑兵的角色,在周围游走作战,凭借着防御和火力压制遇到的敌方火力点。
一营官兵向两翼略微拓宽了阵线,然后开始交替掩护跃进,并在被摧毁的阵线中部建立了支撑点。
在靠近之后,国防军才清楚的见识到自己的敌人是何模样。
他们与历史上的日军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由于无需担心轻步兵机动的问题,且有着日本陆军的“放海”,松方支队的士兵们几乎个个都带着钢盔,只不过这并非是九零式铁帽,而是著名的锅盖样式的英制mki汤米盔,不过他们身上并没穿与英军相似的三式军装。 所使用的武器也大不一样,步枪倒还好,与原时空的三八大盖结构差不多,只是枪更短,口径也有所不同,主要是7mm西班牙毛瑟弹和65mm意大利卡尔卡诺弹。
步枪上比原时空不靠谱多了,但机枪从某种角度来说,反倒是比原时空要靠谱得多,轻机枪不是十一年式歪把子,而是刘易斯和麦德森,重机枪也不是弹板供弹的九二式鸡脖子,而是经典的帆布弹带供弹的水冷维克斯。
步兵武器上,松山支队已经算是充足了,但相比于国防军就有些不够看了,翻版布伦的三二式轻机枪自不必多说,自研的三七式重机枪也延续了国防军结实耐用、结构简单的一贯风格,没西方的同僚们那么金贵,非常适合大规模使用。
步兵火力上处于劣势,又缺少反坦克直射火力,日军面对国防军攻势可以说是束手无策,己方的机枪火力点一旦开火就会被国防军坦克和步兵炮攻击,游走于四周的两栖坦克是那样的脆弱,但却给了日军绝对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