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574章 找罪名
“谋逆的罪名也太不值钱了,换一个吧!”张庭恩打破了凝滞的气氛。
现在六个人决定了帝国的大政方针,贾琏的奏折看着荒诞,实则他们都看明白了。
“陛下注意这一句,微臣愿意讲理,奈何彼等不知珍惜。贾不器,怕是快压不住火了。”潘季驯好心的提醒一句。
贾琏的火从何来?皇帝知道,阁臣们也知道。
“无论如何,谋逆的罪名不许用,否则成何体统,让他自己想法子。”承辉帝拍板了,所谓的想法子,就是想罪名。
张庭恩补了一句:“让顺天府和天津府配合一下,事情别闹太大。”
承辉帝点头默认了,事情就这么定了。这事情吧,铁路是朝廷要修的,地方上不配合,找个罪名可太容易了。
这个时代,官府的权利那是真的大,基本没啥约束力的大。
接到回复的贾琏看了一眼,丢在一边:“罪名还要想么?来人!”
皇帝和内阁的意思很明显,放手干就是了。未尝没有让贾琏发泄一下的意思。
那日大殿事后,皇帝和阁臣们,对上贾琏都有点心虚。
范平出门办事,回来面见贾琏时,表情不忿道:“顺天府说了,权柄不可轻用。跟我们要证据。”
“要证据是吧,行,我给他点证据。”贾琏二话不说,再写一份奏章,顺便附上一份证据。
承辉帝看到这份奏折,头都大了,贾琏弹劾顺天府,徇私枉法,包办诉讼,证据确凿。
顺天府那是什么人啊,皇帝的亲信才能坐的位子,现在被贾琏盯上了,不死也脱层皮啊。
“蠢货,让龙鼎山称病一年,顺天府由李亨代理。铁路什么时候修好,什么时候复出。”
承辉帝的恼火,在于顺天府不识趣,这是争宠的时候么?
真的以为大殿上那一幕之后,贾琏低调做事是因为他怂了?
承辉帝可是很清楚的的,但凡那日他敢于硬撑,贾琏能带兵给权贵们全清洗了。
权利的根基是什么?是暴力啊!从皇帝的角度看,军队是万不得已才用的。
所谓的权利,不是因为你在位子上,说话才有人听,而是因为你说话有人听,你才会在位子上。
顺天府就是典型的搞不清楚主次,就算是承辉帝,面对八成的官员反对,他也只好捏着鼻子暂缓了士绅一体纳粮。
非要强行推广也不是不行,但这天下的官员谁来干,总不能找个不识字的泥腿子吧?
其实承辉帝还是高看天下读书人了,真是硬来,没准就真的成了。可惜,他不敢冒险。
至于贾琏,那一日无疑是刻意而为,从那日之后,承辉帝也不好意思再让他出去咬人了。
从此,贾琏实现咬人自由了,不会因为上面的意思去咬人,而是需要才去咬。
顺天知府看不清形势,以为贾琏失势了,所以迫不及待的上脸色。只要贾琏在他手里栽跟头,那他就出名了,成为了扛贾先锋。
这边正美滋滋的想着好事呢,李亨来到顺天府,看傻狗一样的传达了皇帝的意思:“龙知府,称病吧。”
“三殿下,这怎么说?卑职好好的啊!”龙鼎山没反应过来了,以为听错了。
李亨嫌弃的看着他道:“研发厅那么大一块肥肉,孤都不敢瞎惦记,内务府,宗人府,勋贵外戚,多少人折里头了,你算过没有?行了,赶紧回家躺着,对外宣称要养病,一年内没事别出家门,孤跟着丢不起这个人。”
李亨一边说一边走开,无视顺天府的哀求。心道:【研发厅账户上的数千万的银元,你当孤不动心么?孤就不敢,因为那是父皇的私房钱。】
这个理解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看情况吧。
这么大一笔钱,贾琏肯定是要花出去的,而且想着怎么尽快的花出去。问题是,这钱花的,真不如赚的快,除非搞大工程。
于是才有了贾琏的双管齐下,一个是修铁路,一个是修公路,本打算把运河也疏浚一下的,这不是有河道总督么?不好抢人的差事。
铁路比较短,毕竟带着实验性的,从石景山修到天津,公路就比较长了,计划把京城到济南的官道,都要修一遍。后续还要修到扬州。
这一路修过去,各地官府都能跟着沾一嘴的油,这里就有贾琏个人的计算了。
这路修了,人走不要钱,车马走上面就要收费。反正贾琏报告打上去了,就看皇帝的意思了。
承辉帝看到报告,那也是头疼的很,只好找内阁大臣们来商议。
“贾不器怎么想起一出是一出,研发厅账上的钱会跳舞么?还能自己长腿跑咯?账户上待不住?”强力反对的自然是李清了。他倒不是针对贾琏,而是一种传统思维,账户上没钱,朝廷的日子不好过。要知道,朝廷彻底摆脱财政困难也没几年。
潘季驯道:“按照贾不器的意思,这叫固定资产,路修好了,商队的车马经过,收费也很合理。毕竟水泥不便宜,要买砂石,人力也靠雇佣。”
“本官看他是给水泥厂找了趟好买卖。”岳齐不阴不阳的来一句,上次的军火事情,好像被人扒光了。
林如海冷冷的开口:“研发厅水泥厂的订单,都排到半年后了。现在京城里的大户人家,谁家不铺水泥地板,那都没脸出门。下面的省城,州县,修缮城墙都需要采购水泥,根本就供不应求。这是独家买卖,知道什么是独家买卖么?”
张庭恩道:“按照这个计划,修铁路要二百万元,公路修到济南,也不过三百万银元。这点钱,对研发厅而言,压力不大。”
不是账算错了,而是这个时代的银元,购买力极强。
“自打朝廷出手打击私钱,毁钱铸器之后,一枚银元能换八百文。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啊!”李清还是强调,这钱太多了。
潘季驯是懂行的,笑着接话:“铜钱兑换比变化,主要还是这些年从广州、福州两地来的海外铜锭大增,说起来这也是贾不器的手笔。”
说到钱的事情,承辉帝道:“前些日子,贾不器还建议,是不是朝廷发行一点小额银元兑换券,方便携带。”
张庭恩开口反对:“各家银行发行的银票,暂时够用了,不必再多此一举。”
其他的阁臣立刻跟上,附和张庭恩的话,这个问题上,阁臣们对皇帝可是警惕的很啊。
朝廷铸币有多少银子铸多少币,民间银行发行银票,靠的是信誉,兑换不上还能按图索骥。朝廷在发行纸币上有信誉么?
北宋的交子,大明的宝钞,这都是前车之鉴啊。总不能朝廷的纸币贬值了,找皇帝算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