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s://m.cheyil.com
首发:~第573章 千夫指
儒家有个理想社会,天下大同!
可是别管你嘴上叫的多大声,让你跟普通人一样缴税,你就不乐意了。
朝廷推出的士绅一体纳粮的政策,真是政令不出京城。甚至在京城之内,形成了反对的浪潮。
实际上该政策在内阁,也进行过激烈的争吵,最后通过也非常的勉强。
因为皇帝站出来说话了,当今天下不能既不能禁绝土地兼并,朝廷能收税的目标日渐减少,每年吃官家饭的人却在增加,不如此,我朝亡国不远也!你看,皇帝看的很清楚,难道说,内阁大臣们就看不清楚么?这天下的官员士绅,看不清楚么?
道理其实很简单,一点都不难看清楚。但,落在谁的头上,那就是各有各的反应了。
贾琏带头之后,内阁诸公跟上,都去户部把自己的土地产出报了税。
这不报不知道,报了才发现,贾家的土地基本都在辽东,京郊只占少数的一部分,两千亩的土地,其中还有五百亩是皇帝赐的。
自家人知自家事,那些勋贵宗室外戚们,自然心里发慌了。朝廷真的要统计一下,会发下京郊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掌握在这些人手里。为啥呢?他们是坐地户,多少年多少代坚持不懈的搞兼并。
这个时候再看顺天府的农业税收数量,且没有多少变化。每年该交的税额,不能少,那么谁来承担?
显而易见的事情。权贵们很乐意看见这种现象,因为他们可以有无数的手段,将为数不多的土地,纳入在家的名下。
这些人在京城,总归是少数。但放眼天下呢,但凡是个京官,家里没个几千亩土地,你日子还怎么过?曾国藩做京官那会,各种吐槽开支压力大。这还是做官的,虽然是清流。普通百姓的日子,该到何种艰难的程度?
在这个没有统计学和基尼系数的时代,很多事情是无法用数字具象化的。
这个国家的历史太长了,长到很多人都忘记了,黄巢是如何见士族就杀的。
真的到了那一天,确实有人会被波及,但为何一定是我呢?只要熬过去了,新皇帝还是需要用人的嘛。
甚至可以在乱世投机,成为开国功臣也未可知呢。
其中也许还不乏野心勃勃之辈,那真是不好说的事情了。
以往只要全体权贵们一起闹事,皇帝都会退一步,他们再进三步,进进退退的,变法就失败了,甚至还会倒退。
但这次不一样。
六月的第一次大朝会,八成的官员和权贵站出来,集体反对士绅一体纳粮时,承辉帝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看着大殿内那些跪着的人。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如此的熟悉,又是如此的陌生。
没有站出来反对的大臣和权贵寥寥无几,皇亲方面,李亨和忠顺王没出来,勋贵方面,贾琏没出来反对,文臣方面,除了内阁大臣之外,还有几十个年轻的官员没有站出来反对。
反对者们,摆出一副舍生取义的架势,跪在地上昂着下巴,慷慨激昂。
张口纲纪败坏,闭口社稷将倾。
又或曰,国有奸佞,窃据权柄,荼毒天下。长此以往,民心尽失,国将不国。
前者还算是客气的,后者直接要将内阁诸公撤下来,取而代之。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礼部侍郎,理学大师,顾东成。
只看他口沫横飞,胡子都浸透了,一口气说了两刻有余。
真可谓引经据典!
承辉帝一直很耐心的听他说,结果说了两刻,都是一些陈词滥调。
还是三代之治那一套,承辉帝不耐烦了,这是欺负朕没读过《竹书纪年》啊!
嗯,因为《竹书纪年》是晋朝发现的,当时的学者嘛,也确实比较玄幻。后来统治者,也禁了这本书。
原因嘛,自然是需要一个正面的学说来证明皇帝统治的合法性。
考虑到满朝文武都在场,承辉帝决定给老学究留面子,不紧不慢的问他:“卿要喝口水么?”
顾东成顿时面色惨白,很清楚皇帝这个问题,意味着耐心不多了。
“散朝吧,诸卿可上奏言事。”承辉帝决定先缓一缓,免得矛盾激化。
顾东成却急了,高呼:“陛下,臣一番肺腑之言,都是为了国家啊。请陛下三思,收回成命吧!”
这一嗓子,所有跪下的臣子,纷纷附和,一部分已经站起来的臣子,跟着又跪下附和了。
承辉帝不动声色的笑了笑:“贾不器,你可有话说?”
贾琏不紧不慢的走出人群,站在前面,抱手行礼后,起身回看道:“臣觉得,摊丁入亩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知道,这地是谁家的,又或是哪个家族的。这些地呢,每年是否需要纳粮。为何每个县,明明纳粮户主变少了,为何纳粮的数量一成不变。臣真的很想知道,这些人以及他们背后的家族,逼着多少庶民卖掉田地之后,卖掉儿女,就为了活下去。”
“贾琏,你血口喷人!”顾东成站起,怒视贾琏,指着他的手指哆嗦上了。
断刃天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