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一百九十六、追根溯源叙“颓废”,身心共鸣…
大多时候,这些人只是人云亦云罢了!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学问,也没有做出过多少贡献。
今天看到师奶简单易懂的标题,像赫连老师那样,瞬间深入到我的内心,我在急切地期盼着她接下来会讲述什么问题。
师奶的报告在她柔声的开场白后开始了。
原来,师奶今天主要是从国家层面讲述的啊,没想到她这个跨度平台突然间这么高。
聆听着师奶对于咱们国家针对医学人才分配问题的根源追踪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原因的探讨,我才第一次明了,原来我们这些医学生在国家那个层面,曾经是有着战略意义的,也就是说我们曾经也是国家的战略资源。
但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以及经济的发展,国家引进发展人才的力度也空前的增多,大学生也就渐渐多了起来,进而导致像当年的那些中专生、大专生渐渐变的不再那么值钱。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经济实力以及医疗资源及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后,就连曾经的高学历人才——大专都满地都是了,也就没再那么值钱了,所以在九十年代末期,国家对于医学人才的分配工作停止了。
这么看来,老潘正好赶上毕业分配的最后一班车,最终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弥陀乡卫生院,一待就是十几年。
这是当年计划经济时期人才分配问题的探讨。
师奶强调道:“虽然那个时候,咱们国家的医学人才的学历普遍不高,但是人才的分配使用还是很均匀平均的。那个时候,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并没有那么高,很多优秀毕业生都会主动申请去到基层,奋斗在基层。”
原来,那个时候,虽然医疗资源匮乏,但是人人对于建设国家的热情都很高涨,那个时候,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而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简单低级。
所以,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你会发现乡镇卫生院普遍都很壮大,而且医生资源更是丰富。
同时,当时,有很多中医土郎中,坚持着师徒传承的古老传统,确实有很大的本事,对于诊治疾病也有自己的一套见解,更有很多中医秘方保留在他们手里,他们也确实很厉害。
他们这些人被国家号召在一起,主动参与到当年的基层卫生力量的建设上来,这就又充实了基层卫生院的实力。
这么看来,当年的分配政策对于基层卫生院的发展还是有很大优势的。
可以这么说,那几十年是基层卫生院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是转折就在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毕业分配政策的停止,大部分毕业生就不愿意再深入到基层了,也可以这么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基层卫生院在哪里。
在这群没有毕业分配政策的毕业生那里,看到的只有眼前的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以及大城市的优秀医院,所以也就导致他们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基本不会考虑基层卫生院了。
这种状态的持续,最终导致了基层卫生院新鲜的人才来的越来越少。
而九十年代之前毕业分配到基层卫生院的那批人,有的不是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历史洪流推着转行进入了另外一个行业,就是想办法调离原来的工作岗位,爬向更高更好的医院那里工作了。
到最后留下的,基本就是些不愿走或者不能走的医学人才了。
就像老潘与崔阿姨这样的,一个是心疼当地的患者不愿走,一个是在当地结婚生子了不能走。
而留下的这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负担的加重,有的重病缠身无法再继续参加工作,有的逐渐到了退休的年龄。
但是,就是这么一群不走的医生,最终还是凭借着自己的毅力与热情坚持了下来,维持着基层卫生院的日常诊治任务。
晨之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