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凌冥李天命沐晴晴

第1602章 八星荧火(1/2)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s://m.cheyil.com

首发:~第1602章 八星荧火

“我们紫霄帝宫几乎所有的神源,都由赤融王族把控、保管,包括你之前的几个七星宇宙神源,老朽也讨要了好半天啊,不过,八星宇宙神源在千星帝城,我估计帝尊去拿了,恭喜恭喜!”神龟老祖见会议结束,便冒头进来,笑容满面。

“方才看到赤融族皇离开时候那吃屎一样的表情没有?老爽了。”

他似乎很厌恶此人,见他吃瘪,心情肯定十分畅快。

果然不久之后,星羽帝尊重新归来,他赐给了李天命一个火红色的大鼎,完全封闭,内部不断传来轰动,显然藏有神物,光是这大鼎本身,都是六阶秩序神兵,而在这里它仅仅只是一个容器。

盛放帝尊神源的容器。

“打开看看?”星羽帝尊笑问。

“好的。”

当星羽帝尊将那火红色大鼎放在地面上的时候,李天命一纵而上,来到了大鼎的上空,而此时星羽帝尊拍了拍这大鼎,其上的鼎盖便移开了一个缝隙。

嗡!

一股惊人的热浪,从这大鼎内部席卷而来。

李天命最近刚见了不少七星宇宙神源,包括喵喵使用的‘三界电魑’那都是很骇人的神物,不过很明显,和帝尊神源比较起来,七星宇宙神源还是差了好大一个层次。

那是帝尊和神阳王境巅峰的区别。

看似只差一个级别,实际上相隔的是天与地的鸿沟。

扑腾扑腾!

大鼎之内,传来类似心脏的跳动,强而有力,震得鼎身不断震颤。

可当李天命往里面看的时候,他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心脏’,反而更像是一个‘胃’,一个火红的,烧灼着的胃,它很大很粗野,其上有着细密的烈火,四处流转,叫人看得满头大汗。

最引人瞩目的,还是这一个‘胃’表面,还有八个黑色的火焰漩涡,它们不规则分布在上面,诡异旋转着,好似是这个胃天然的嘴巴,能将四海八荒的东西,都往这里面吞。

“它的名字叫‘八荒熔炉’,存在于我们紫霄帝宫,已经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一直都没有配得上它的人。从记载上看,它能让伴生兽拥有一定的吞噬、消化火焰的能力。”星羽帝尊道。

“厉害。”

李天命表面上还算镇定,实际上心里十分惊喜,要知道荧火作为永恒炼狱凤凰,它本身就能吞食火焰增强,只是它作为永恒炼狱凤凰这一部分的能力,大多数都在血脉枷锁之中,若是这‘八荒熔炉’能够让它解开一定的血脉枷锁,展现出永恒炼狱凤凰那太古混沌巨兽的能力,那就血赚了。

八荒熔炉!

一个形如胃部的帝尊神源,看起来还真像是一个熔炉,八个黑色火焰漩涡,像是八个嘴巴,又像是八个眼睛。

“拿回去试试吧,等你的好消息。”星羽帝尊道。

说白了,这八星宇宙神源比手里的夺命银龙都还要贵重,李天命心情当然激动,他感觉自己还算幸运,在轩辕龙宗能碰上龙婉莹,在这里能碰上神龟老祖和星羽帝尊这些慷慨之人,虽然他们也需要自己,但如帝尊神源这种神物,他们也可以不给的。

给,更说明对李天命的看重。

正所谓大恩不言谢,他深知用好这‘八荒熔炉’才是对他们最大的报答。

“天命,未来很长,气定神闲,方能飞到凡人无法触摸的位置,到时候,今天反对的人,都得为此懊悔。”星羽帝尊语重心长道。

“是。”

气定神闲,应对万难。

离去之前,李天命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帝尊,关于紫嫣星王,你怎么看?”李天命问。

风青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野雀
野雀
关于野雀:十八岁,桑晚被迫做了许连城的金丝雀。许连城高高在上,永远强势,将她禁锢在身边。桑晚恨他,说,“我永远不会爱你。”许连城轻蔑,“你以为我在乎。”许家三少只要一时欢愉,不爱任何人。十年纠缠,她以
春日金
代嫁春情
代嫁春情
虐文?追妻火葬场?强取豪夺?囚禁?宅斗天生媚骨陪嫁丫鬟?人前正人君子人后疯批阴暗权臣先虐女主后虐男主/后期独宠/女主成长系,先弱后强不心软,有仇必报。酒酿的第一次是卖给沈渊的,被当作试婚丫鬟抬进沈府,
无糖黑茶
全能真千金归来,发现家人住狗窝
全能真千金归来,发现家人住狗窝
全能女神夏灼灼回家认亲,发现家人被害得破产。夏父锒铛入狱,夏母病重在床。六个哥哥更是残的残,废的废。而家里的假千金见情况不对,抱上别的大腿抛弃家人而去,还害得家人只能住狗窝。众人嘲笑夏家是落水狗,人人
温小浅
顶不住了,禁欲大佬把我摁着亲
顶不住了,禁欲大佬把我摁着亲
【破镜不重圆+禁欲大佬+暗恋成真】订婚前夕。未婚夫的白月光回国。沈佳蓉爱了他十年,最后只得到一句:对不起。在众人嘲笑下她狼狈出国。几个月后。京圈第一世家爆出婚讯和一张求婚照片。照片中,俊美男人将娇小女
小妖重生
盘点大秦败家子,祖龙棺材板压不住了
盘点大秦败家子,祖龙棺材板压不住了
【华夏,炎黄子孙也。】【炎帝与黄帝联合,破蚩尤于涿鹿。】【炎黄合流,破九黎,迁三苗,遂得中原之地,建华夏文明!】随后,历经百年,才迎来秦国统一……各朝各代的上空,都出现了字幕,上面写着《盘点华夏五千年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