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子成皇楚嬴宋施施

第561章 拿大皇子开刀(1/2)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s://m.cheyil.com

首发:~第561章 拿大皇子开刀

半个月后。

煌煌金銮,一派辉煌壮丽。

与往日不同,今天的大殿里,少了以往群臣争执的声音,唯有楚皇愤怒的咆哮在不停回荡。

“岂有此理!简直岂有此理!去岁干旱,今岁水灾,百姓流离失所,暴民揭竿四起。”

“当此时,又有北边匈人寇边,南边荆蛮反叛,还有东海一帮倭寇横行,闽越那边的山越夷人,也开始蠢蠢欲动,就连周边一些小国,也似有了异心……”

“难道我堂堂大楚,山河千里,官员过万,就找不出几个人来解决这些问题?”

楚云天矗立在龙椅前面,怒发冲冠,在他脚下,是一堆被扔得乱七八糟的奏折。

他仿佛一头发怒的雄狮,威严目光从前排垂头丧气的官员脸上掠过,让每个人都噤若寒蝉。

“说话!怎么都不说话?难不成朝廷养着你们这群酒囊饭袋,就是为了让你们关键时候递折子的?”

“折子递得再多,有用吗?文章写得再好,能当饭吃吗?朕是想让你们解决问题,而不是一个个只知道给朕添堵,明白了吗?”

见百官不敢吭声,楚皇深吸口气,缓缓压下怒火,点了三大阁老之一,也是年龄最大的赵嗣源的卯。

“赵嗣源,你年纪大,经验丰富,最近也在处理这方面的事,不知可有何说道?”

文官队伍前方,站出来一名白发老者,撑开稀松的眼皮,显得有点无精打采。

“回陛下,我大楚近年来危机重重,又不是一日两日,这不都挺过来了。”

只见赵嗣源作揖劝道:“陛下无须动怒,也无须担心,一切只需按部就班,只要朝廷不乱,待天时一到,这些祸患自然就会消弭。”

话音刚落,立刻有人站出来驳斥道:“此中大部分都是人祸,与天时何干?赵阁老这番话,未免有推诿放纵之嫌。”

群臣吃了一惊,没想到有人敢当堂批评一位当朝内阁首辅,这位可谓是百官之首啊。

抬头一看,竟是另一位新入阁不久的大学士,杨素。

此人看起来比赵嗣源年轻不少,目光炯炯,一脸正气,一看就是那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

这位可是被楚皇亲自擢升提拔起来的,一看到他站出来,群臣似乎有些明白,楚皇为何会在今日突然发飙。

只怕不是巧合。

此时,赵嗣源被当众指责,心中不快,忍不住回击道:“杨大人说本官推诿放纵,未免有失偏颇吧?”

“如今我大楚内忧外患,再加上连年天灾,半个国家都几乎民不聊生。”

他悄悄看了眼楚皇,见后者没有异议,继续缓缓道:“这就好比一个病入膏肓的重疾患者,虚不受补,想要救治,只能徐徐图之。”

“一旦用药过猛,反而有害他的嫌疑……不知杨大人可明白本官的意思?”

“赵阁老错了,我大楚不是人,承受力也远非一个人可比,所以,越是重症,越应该用猛药才对。”

眼看杨素仍旧和自己唱反调,赵嗣源嗤道:“杨大人一味推崇用猛药,可,也要用得起才行。”

“如今国库空虚,光是维持每年对北匈的防御,就需要两百万两的银子,加上救济灾民,已经捉襟见肘。”

“若是再集中精力去对付什么暴民、荆蛮、倭寇之类,只怕立刻就要入不敷出,届时,其他地方要是再出点事,又该怎么办?”

“事在人为,不试一试又怎么知道结果。”杨素略微抬高下巴道,“再怎么也比放任不管强吧?”

“那银子呢?杨大人你给报销?”赵嗣源反问。

剑南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
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
他穿越了,还成了大明那个即将要吊死在歪脖子树上的皇帝。看着已经陷入危难的大明,以及要夺走他江山的奸臣,他决定要做一名暴君!斩奸臣,屠建奴,收腹地,立新法,一切对抗他的人,他都一一铲除。西蕃,吐蕃,那不
佚名
女儿大闹西游,将我吹成荒天帝
女儿大闹西游,将我吹成荒天帝
(多女,轻松爆笑无厘头,沙雕,)李叶穿越到大唐贞观时期开了个养老院。有天李叶捡到个女婴,于是将女婴收养。七年后,女儿独自外出寻仙问道…可谁知,这竟是西游世界。女儿混入了取经队伍,然后一路剧透。一众西游
六大爷
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
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
关于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刚穿越成扶苏的老师,就发现这货居然读书读傻了!还想学儒家治国?这大秦迟早要完!为了大秦的未来,我决定给扶苏来一套“儒学”震撼教育!“君子不重则不威?意思是揍人要狠!
卷毛泰迪熊
别出心裁
别出心裁
【团宠,马甲,双洁,异能,女强】【清冷禁欲太子爷x疯批钓系小妖精】洛云嫣,金字塔尖洛家那唯一的姑娘。可她4岁被拐,家人对她而言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罢了。对于时隔十五年回家认亲,她也只不过是当作完成任务
倒霉啊倒霉
乡村姑爷逆袭路
乡村姑爷逆袭路
为救父亲,吴凡不得不做了城里的上门女婿。只是城里人看不起他,家里人除了小姨妹外都百般为难他,特别是妻子,居然不顾他的感受和尊严,和别的男人有着不太正常的关系。一怒之下,吴凡直接回到农村,立志振兴农村,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