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中王

第494章 生与死之间(1/2)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s://m.cheyil.com

首发:~第494章 生与死之间

这是李承轩这些年里听到最动听的誓言了,虽然他当然不希望郭孝恪被天打雷劈。

哪怕是罗艺也没有这样说过,尽管他一直相信罗艺对自己的忠诚。

但誓言,在这个时代,绝对是管数的。华夏历史上,虽然没有契约论,但契约的精神已经深入我们祖先的骨子里,让他们觉得,做一个诚信的人是基本的做人原则,就算没有那些文字的东西,这些誓言的,契约的东西,都是要能准数的,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所说的一切,哪怕他们自己都忘记了,但上天会帮他们记住的。

可惜的是,这么优良的传统…

次日一早,郭孝恪派人去通知乞力扎,大家一同出征去征讨龟兹的时候,这家伙也十分的跃跃欲试。

看来,他也想借这个机会,薅一下龟兹的羊毛。这次,跟着唐兵出征,连兵都没有出就赢了,可什么战果都没有,他们也感到不满意。

双方达成一致,当天晌午就相约一同出兵,向龟兹进发。

李承轩本来也打算跟过去看个热闹的。

因为他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行军布阵,都是郭孝恪在安排的。他的存在,不过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给大家打打气气而己。

但是,他才刚走了半天的路程,就接到了安西方面转来的急住,不得不提前回安西了。

临分别的时候,他再次对郭孝恪说:“我不相信咱们能不能打下龟兹,可就算打下来了,我们也守不住。吓吓他们,让他们不敢觑视我们,顺便帮大家捞点好处就差不多了。我们大唐的兵,每一个都是兵种子,若是伤到了我们的兵,到哪里我都不会饶得了你。”

郭孝恪也是个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家伙,听了李承轩的话,自然满口都答应了下来。

李承轩匆匆的回到了安西。

这次的信,是从辽东的前线,辗转多次转过来的,安西的人又不会翻译,许珍珠费那么大的劲送信回来,肯定是发生了特别大的变故,他必须马上去处理。

李承轩风风火火的回到了安西,一下马就直奔书房,在那里,王玉正焦急的等着他,一见面就说:“许妹子送来的信,她都在高句丽了,到这里何止万里,可见发生了很大的事。你们弄那些我们看不懂的数字,我们也不知道她说的是什么,所以我只好派人把你叫回来了。”

李承轩只点了点头,一边取下《女诫》,一边接过了王玉手中的急信,埋头译了起来。

这个时候,他并没有背着王玉,甚至还专门教过王玉如何翻译,奈何王玉自己说了,她是一孕傻三年,现在都三孕了,所以这辈子怕是傻完了,也不指望能学会了,所以根本懒得去学了。

许珍珠的信,全部译出来,也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但李承轩依据这几十个字,就能想象到发生在辽东战场上的战况。

开始的时候,借助于火药的应用,又有大唐勇士们的奋勇争先,将领们的身先士卒,大唐雄师们一路所向披向靡,攻占了高句丽的数十座城池,阵线一直向前推进,眼看离平壤也越来越近了。

一路上,他们看到了一座又一座的京观,那是前隋时的东征的勇士们的尸骨,却被高句丽人垒成了向中原王朝示威的景观。这更加激起勇士们的血性和勇气,大家同仇敌忔,誓要攻入帝都,替死难的同胞们报仇。

但就在安市的时候,唐军遇到了很大的阻挠,泉盖苏文手下的亲信大将异常的骁勇善战,牢牢的守住了安市,还给大唐将士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李承轩所料不差的话,大唐的东征军,到这里碰了个壁之后,已经没有勇气再往前了,估计就要班师回朝了。就算心里不爽,李世民也只能忍下这口气了。

本色农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是王大力
我是王大力
二十多年前,因为上一代人的感情纠葛,王大力被遗弃,后来又被养父赶出家门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一路上,
打错了
五十年四合院我是采购员
五十年四合院我是采购员
现代古玩店老板、兼职收藏家,黑市收购一枚玉符,结果车祸身亡,同时激发玉符穿越五十年代,发现自己因祸得福,拥有逆天机缘,从此成了一个斜杠青年,平日里就是个普通干部,暗地里是个修士、收藏家、黑市大商人等多
太白飞雪
谍战1937:开局血洗特高科
谍战1937:开局血洗特高科
穿越+谍战+铁血杀戮+空间现代青年张云鹤在玩游戏时穿越到民国二十六年成为蓝衣社特务,没想到把游戏中铁血战士的装备都带过来了,他用装备的隐身能力开局就血洗了特高科,杀得敌人胆寒,此后又轻松获取敌人的情报
紫霄客
这一脚,我踢爆了整个球坛
这一脚,我踢爆了整个球坛
重回17岁,他觉醒球神系统,却被不长眼的势利教练威胁……他毅然决定离开国家队,踏上德国绿茵场;后来,他立于球坛之巅,各国大佬争相来臣服,国足这时候才来苦苦哀求……
佚名
世子太凶猛:闯相府抢姑娘
世子太凶猛:闯相府抢姑娘
刚睁眼就穿越了?穿成了是定国王府的独苗苗,虽是个纨绔子弟,坏事做尽,但每次总有家里后台给他摆平。这不,他秉持着做纨绔就要有纨绔的样子!第一件事,劈砍老丈人……第二件事,砸赌坊……第三嘛,抢个小娘子进府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