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27章 永乐风云:聚贤铸典,护佑华夏文脉
永乐五年,紫禁城的太和殿内,金黄的琉璃瓦映着晨曦,殿中朱红色的立柱威严耸立。朱棣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端坐在高大的龙椅之上,目光深邃而坚毅,扫视着殿下群臣。
此时,一位大臣出列,正是内阁首辅解缙。解缙身材修长,面容清瘦却透着一股文人的睿智,他恭敬地行了一礼,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自受命主持编撰大典以来,臣等日夜不敢懈怠。如今,编撰工作已有了初步的框架,只是……” 解缙微微皱眉,欲言又止。
朱棣微微前倾身体,目光落在解缙身上,语气平和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解缙,有何事但说无妨。朕既将此重任交予你,便是信得过你。”
解缙抬起头,迎上朱棣的目光,神色坚定:“陛下,编撰此大典,工程浩大,涉及诸多领域与典籍。现有的人才虽竭尽全力,但仍觉力有不逮。臣恳请陛下广招贤才,充实编撰队伍,以确保大典能够尽善尽美,全面涵盖我华夏千年智慧。”
朱棣微微点头,轻抚胡须,思索片刻后说道:“你所言极是。这《永乐大典》乃是要汇聚古今,传于后世的鸿篇巨制,自然要集天下英才之力。传朕旨意,在全国范围内张贴皇榜,招募精通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农医百工等各类学问的贤才,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入京参与编撰。”
台下群臣纷纷跪地,齐呼:“陛下圣明!”
数日后,京城的贡院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学者们听闻招募令,纷纷赶来,汇聚于此。贡院外,人群熙熙攘攘,有的学子拿着书卷,口中念念有词,抓紧最后的时间复习;有的则三两成群,热烈地讨论着学术问题。
朱棣身着便服,在几位贴身侍卫的暗中保护下,来到贡院。他站在人群不远处,静静地观察着这些满怀热情的人才。只见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正与一群年轻人争论着什么。老者用手指着手中的书卷,声音洪亮:“这经义阐释,当以古圣先贤之训为根本,不可随意曲解!” 年轻人则不服气地反驳:“时代变迁,如今之世,学问亦当与时俱进,怎能拘泥于旧说?”
朱棣微微一笑,走上前去。他先是向老者拱手行礼,然后说道:“老先生所言有理,经典乃华夏智慧之根基,不可不尊。但这位小兄弟也有其道理,学问当在传承中发展。依在下之见,二者不可偏废。” 众人听了,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
这时,解缙匆匆赶来,看到朱棣后,赶忙行礼:“陛下,您怎么来了?” 周围人一听 “陛下” 二字,顿时惊慌失措,纷纷跪地。朱棣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笑着对解缙说:“朕来看看这招募贤才的情况,如此热闹,可见天下贤才对我大明此举的支持。”
朱棣环顾四周,提高声音说道:“各位皆是我大明的栋梁之才。此次编撰《永乐大典》,是为了传承华夏文明,让我华夏智慧在后世绽放光芒。不论你们来自何处,出身如何,只要一心为了大典编撰,朕都不会亏待你们。” 众人听后,群情激昂,高呼:“愿为陛下效命!”
经过层层选拔,一批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加入了编撰队伍。在解缙的带领下,他们在文渊阁安营扎寨,全身心投入到大典的编撰工作中。
文渊阁内,书籍堆积如山,学者们日夜忙碌。解缙穿梭于各个房间,时而与学者们探讨问题,时而审阅文稿。一天,解缙拿着一份文稿,匆匆走进朱棣的书房。
解缙满脸兴奋,将文稿呈给朱棣:“陛下,这是几位学者整理的关于天文历法部分的初稿,内容详实,且多有独到见解。”
朱棣接过文稿,认真翻阅,不时点头称赞:“不错,不错。这编撰工作虽辛苦,但看到如此成果,朕甚是欣慰。不过,这大典不仅要内容丰富准确,更要注重文字的通俗易懂,以便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
解缙恭敬地回答:“陛下所言甚是,臣等定会牢记陛下教诲,在编撰过程中力求做到深入浅出。”
朱棣放下文稿,目光望向窗外,缓缓说道:“解缙啊,这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其中的智慧与精髓,乃是我中华民族的瑰宝。编撰《永乐大典》,不仅是将这些典籍文献汇聚成册,更是要让后人知晓,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多么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
解缙微微颔首,神情庄重:“陛下高瞻远瞩。华夏文明博大精深,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农桑医术、奇门遁甲…… 无一不蕴含着先人的智慧。此次编撰大典,臣等定当全力以赴,让这文明之光永世传承。”
朱棣转过身来,眼神中透着坚定与自豪:“朕时常思考,为何我华夏大地能孕育出如此灿烂的文明?是山川地理之灵秀,还是先人们的勤勉聪慧?想来,二者皆有。正因如此,我们更有责任守护好这份遗产,绝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有丝毫的损伤。”
解缙若有所思,随后答道:“陛下所言极是。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传承华夏文明呕心沥血。如今陛下以一国之力推动此事,实乃华夏之幸、万民之福。臣以为,《永乐大典》不仅要在国内流传,更应让海外诸国也能见识到我华夏文明的魅力。”
朱棣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海外诸国…… 朕派遣郑和下西洋,宣扬我大明国威,带去的不仅是丝绸、瓷器,还有我华夏的文化礼仪。这《永乐大典》若能传至海外,让蛮夷之地也能沐浴我华夏文明之光,倒也是一件盛事。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确保大典内容准确无误,不可有丝毫的疏漏。”
解缙赶忙说道:“陛下放心,臣已安排众多饱学之士反复校对、审核,力求大典内容经得起推敲。而且,此次编撰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许多散落在民间的珍贵典籍,这对于完善华夏文明的传承体系意义重大。”
朱棣露出欣慰的笑容:“好!这说明天下之人,皆有守护华夏文明之心。这《永乐大典》不仅是一部书籍,更是我华夏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待大典完成之日,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明对于华夏文明传承的决心。”
解缙神情激昂,拱手道:“陛下壮志,臣感佩不已。臣定会督促众人加快编撰进度,争取早日完成这一宏图伟业。只是在编撰过程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学术观点,不知陛下有何指示?”
朱棣坐回书桌前,沉吟片刻道:“学术之争,自古有之。在这大典之中,不必强行统一观点。不同的见解皆可记录在册,让后人自行评判。我们要展现的,是我华夏文明包容并蓄的胸怀。”
解缙眼中闪过一丝敬佩,恭敬地说:“陛下圣明!如此一来,《永乐大典》将更具价值,它不仅是知识的汇聚,更是思想碰撞的舞台。”
朱棣微微点头,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 “华夏文明,千古传承” 八个大字,然后说道:“解缙,你去告诉参与编撰的众人,这八个字便是我们编撰《永乐大典》的宗旨。不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以传承华夏文明为己任,不可有丝毫懈怠。”
解缙接过宣纸,小心翼翼地收好,坚定地说:“臣领旨!定不辜负陛下厚望!” 说罢,便退了出去,继续投身到紧张的编撰工作之中,书房内再次恢复了宁静,只有朱棣凝视着窗外的天空,心中描绘着《永乐大典》问世后,华夏文明昌盛繁荣的壮丽景象 。
数日后,解缙又一次匆匆来到朱棣的御书房。此时朱棣正在审阅各地呈上的奏章,看到解缙进来,放下手中的折子,笑着问道:“解缙,此次前来,可是大典编撰又有新进展?”
解缙脸上带着几分忧虑,行礼后说道:“陛下,进展倒是有,只是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在整理诸子百家相关典籍时,对于一些涉及奇门异术、旁门左道的内容,编撰人员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些内容荒诞不经,不应收录进大典玷污了华夏正统文化;但也有人觉得这些也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或许对研究历史和民俗有一定价值,应当保留。臣一时难以决断,特来请陛下定夺。”
朱棣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思索片刻后说道:“这确实是个难题。华夏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其海纳百川的特性。这些奇门异术、旁门左道之说,虽有些可能缺乏科学依据,但在民间流传已久,反映了不同时期百姓的思想和生活。若是一概摒弃,不免可惜。”
解缙微微皱眉,面露难色:“陛下所言甚是,只是这些内容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万一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歪曲解读,恐怕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
朱棣目光坚定地看着解缙:“朕明白你的担忧。这样吧,对于这些内容,要详细注明其出处和流传背景,加以适当的批注和说明,让后人能够清楚分辨其中的虚实真假。既保留其文化价值,又避免误导世人。”
解缙恍然大悟,连忙点头:“陛下此计甚妙!如此一来,既能体现大典的全面性,又能引导后人正确看待这些内容。臣即刻回去传达陛下的旨意。”
朱棣摆了摆手,示意解缙稍等,接着说道:“还有一事,在编撰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参与人员的安全。如今我大明国力强盛,不乏有海外势力觊觎我华夏文化。朕听闻有些势力暗中派人窥探我朝的学术动向,试图窃取机密。”
解缙神色一凛,严肃地说:“陛下虑事周全,臣竟未曾想到这一层。臣必定加强文渊阁的安保措施,对编撰人员严格管理,防止出现泄密之事。”
朱棣站起身来,走到解缙面前,语重心长地说:“解缙,《永乐大典》关系到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你身为编撰主持者,责任重大。朕相信你有能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这一伟大使命。”
解缙激动地单膝跪地,说道:“陛下如此信任臣,臣粉身碎骨也定要将《永乐大典》编撰成功。哪怕前方有千难万险,臣也绝不退缩。”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扶起解缙:“起来吧。你回去告诉大家,只要是为了大典编撰所需,不论人力、物力,朝廷都会全力支持。若有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朕定当重重嘉奖。”
解缙再次行礼:“臣遵旨!陛下对大典编撰如此重视,众臣工定会更加勤勉努力。”
朱棣拍了解缙的肩膀:“好,去吧。朕期待着《永乐大典》早日大功告成的那一天。” 解缙告退后,朱棣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这部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巨着能够顺利问世,在历史长河中绽放永恒的光芒 。
过了些时日,解缙喜气洋洋地再度踏入御书房,一见到朱棣,便迫不及待地大礼参拜,高声说道:“陛下!大喜啊!《永乐大典》的主体编撰已基本完成,现正进行最后的校对审核工作,不日便可呈于陛下御览!”
朱棣听闻,龙颜大悦,从龙椅上起身,快步迎上解缙,说道:“好!好啊!朕盼这一日已久。这几年间,你与众多贤才日夜操劳,终不负朕之所托。”
解缙连忙谦逊道:“陛下,这都是陛下圣明,引领有方,众人才得以齐心协力。若无陛下大力支持,这《永乐大典》恐难有今日之成果。”
朱棣笑着摆摆手,说道:“你不必过谦。这一路的艰辛,朕都看在眼里。此次编撰,内容涵盖如此之广,可有什么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
解缙略微思索,神情变得郑重起来:“陛下,在编撰过程中,臣愈发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厚重与多元。从古老的甲骨文到如今的楷体汉字,文字的演变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为后世治国理政、为人处世提供了无尽的智慧源泉;还有那巧夺天工的工艺技术,精美绝伦的诗词书画,无一不展现着我华夏民族的非凡创造力。”
朱棣深有同感地点点头:“不错,这华夏文明犹如一座巍峨的宝库,每一件‘珍宝’都值得我们珍视。此次编撰《永乐大典》,我们便是为这座宝库绘制一份详尽的地图,让后人能够更便捷地探寻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