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2章 唐朝的绘画艺术
1 绘画技法的传承与发展:如吴道子创造的莼菜条的笔法、富有立体感的晕染法,以及他重视线条而轻绘色彩的绘画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画家临摹或借鉴其风格,在其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2 人物画风格的延续:周昉所画人物贵气逼人、造型圆润丰厚,他创造的“妙创水月之体”的绘画风格被后世称为“周家样”。这种风格不仅在国内得到传承,在日本等海外艺术家的绘画中也能看到其韵味,并且呈现在大量的壁画、绢画以及雕塑上。
3 仕女画的发展:唐朝仕女画的兴盛为后世仕女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独特的审美和表现手法,影响了五代宋元等时期仕女画的创作,使仕女画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重要题材之一。
4 画派的形成与影响:唐代人物画特定的人物组合和布局逐渐完善了中国绘画的形式,初具画派性质。例如,吴家样成为一种具有影响力的绘画样式。
5 艺术思想的传递:唐朝人物画注重对绘画本身“神韵”的描述,要求画家具备良好的艺术思想和文化修养,并将其融入作品中。这种艺术思想对后世绘画产生了积极影响,促使画家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6 历史与文化研究的价值:唐朝人物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情况,为后世了解和研究唐朝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7 推动绘画题材的拓展:唐代人物画丰富的题材,包括宗教、历史、风俗和仕女画等,为后世绘画题材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启示。
8 对周边国家艺术的影响:唐朝文化繁荣,其绘画艺术传播到周边国家,对他们的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唐朝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为后世绘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借鉴,对中国乃至世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鼎盛时期,与其他朝代相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以下是唐朝人物画与一些其他朝代的人物画的区别:
一、与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区别
1 绘画技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在技法上逐渐成熟,开始克服汉代粗疏稚拙的缺点,趋于精密。例如,顾恺之的画作笔墨“简淡”,线条连绵不断,悠缓自然且有节奏感,其运用游丝描手法,使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明丽、活泼。而唐代人物画在继承魏晋“以形写神”的优秀传统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绘画技法。如吴道子突破了当时工细密描、重彩积染的一般画风,创造了水墨淡彩及白描的新形式,他作画时“落笔生风”,在线条运用上,“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绩素”。
2 人物造型: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造型较为多样,如顾恺之注重刻画人物的“神”,尤其是眼睛,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唐代人物画的造型,男性多孔武强健,女性多丰腴典丽,体现出当时特定的审美情趣。例如阎立本《步辇图》中的唐太宗,威严且慈祥,气宇出众,身材壮大,展现出君主的气度;张萱、周昉笔下的仕女,大多丰腴婀娜。
3 风格流派:魏晋时期由于技法的成熟,出现了不同风格流派,如顾恺之的“紧劲连绵,循环超乎”的密体、张僧繇的“笔才一二,象已具焉”的疏体以及北齐曹仲达的“其体稠迭,而衣服紧窄”的“曹衣出水”风格。相比之下,唐代的人物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更为统一,倾向于富丽堂皇,以迎合上流社会的审美要求,但也不乏吴道子这样具有独特风格的画家。
4 文化内涵: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画兴起,佛教美术的传入为人物画的成长输入了新的营养,绘画与文学、书法的联系更为紧密,出现了如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谢赫《古画品录》等理论着作。唐代人物画则更多地反映了大唐盛世的社会风貌和精神气质,画家们致力于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从概念化的人物形象到个性化的表达,再到对人物各动态的深入刻画,创造了具有鲜明性格特点的典型艺术形象。同时,唐代的文化艺术全面繁荣,诗歌、音乐、风俗等多种艺术形式也对人物画产生了影响。
二、与宋代人物画的区别
1 题材内容:唐代人物画的题材较为广泛,包括历史画、宗教画、风俗画、仕女画、肖像画等。许多画家善于描绘贵族生活、宫廷场景等。而宋代人物画的题材更加多样化,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除了传统的题材外,更多地关注民众的生活风俗,如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鱼户及田家生活等,风俗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和社会生活百态。
2 审美标准:唐代人物画的审美倾向于富丽堂皇,人物造型强调“丰腴”之美,体现出绚丽典雅的大家风范。而宋代人物画的审美相对更加多元化,一方面部分继承了唐代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一些作品追求自然、平淡、质朴之美。例如,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画,线条简洁流畅,注重对人物形态和气质的刻画,体现出一种素雅之美。
3 艺术功能:唐代初期,人物画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如阎立本的《步辇图》等作品,肩负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说教意义。而宋代人物画在保持一定社会功能的同时,也更注重对生活情趣的表达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例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以豪放洒脱的笔墨表现出仙人的自由与不羁,更多地体现了画家的个人意趣。
4 表现手法:唐代人物画在色彩运用上较为鲜艳富丽,注重色彩的搭配与和谐。而宋代人物画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样,除了工笔重彩外,还发展了水墨写意等画法。一些画家强调笔墨的韵味和表现力,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墨色来传达人物的神韵。例如,苏汉臣的《货郎图》,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场景,色彩并不浓烈,但却充满生活气息。
5 画家群体:唐代有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众多杰出的人物画家。而宋代画院兴盛,拥有庞大的画家群体,人才辈出,除了前面提到的李公麟、张择端、苏汉臣等,还有王居正、高元亨等,他们各有所长,在人物画创作上展现出多样的风格和特色。
三、与五代人物画的区别
1 社会背景反映: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其人物画多展现出盛世的气象和贵族的生活。而五代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物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例如,一些作品可能会表现出人物的不安、焦虑或对生活的无奈等情感。
2 风格演变:唐代人物画风格较为统一,以富丽堂皇为主。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不仅在人物形象和神情的刻画上十分细腻,而且通过对夜宴场景的描绘,展现出丰富的情节和故事性。相比之下,唐代的一些人物画可能更注重单个场景或人物的表现。
3 题材拓展:虽然唐代人物画题材已经较为广泛,但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在题材上可能有进一步的拓展。除了传统的题材外,可能更加关注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包括文人、官员、平民等,使人物画的表现更加丰富多样。
总体而言,唐朝的人物画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其他朝代相比,唐朝人物画在题材、技法、审美、风格等方面都有其显着的特点,反映了唐朝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同时,其他朝代的人物画也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唐朝人物画的传统,并结合各自时代的特点,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人物画的艺术宝库。每个朝代的人物画都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人物画发展脉络。
以上内容从题材内容、审美标准、艺术功能、表现手法、画家群体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唐朝人物画与魏晋南北朝、宋代、五代等朝代人物画的区别,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朝的山水画有很多经典作品,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1 《江帆楼阁图》:传为唐代李思训所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以俯瞰的角度描绘了春天游人踏春的景象,将山、树、江水和游人融汇一处,江上泛舟,山中树木茂盛,游人穿梭其中。在设色上,以石青、石绿为主,部分墨线转折处勾以金粉,体现了“青绿为质,金碧为纹”“阳面涂金,阴面加蓝”的特色。
2 《游春图》:作者展子虔,是隋代画家。这幅作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它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画面采取俯瞰式构图,展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体现了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其设色浓丽,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
李思训是唐代宗室,他的金碧山水画对后世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明代莫是龙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的绘画“南北宗”论,将他列为“北宗”之祖。而展子虔的《游春图》在山水画的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打破了前人在山水、人物比例关系及山水飘逸感描绘上的限制,使山水画的构造更符合现实,也标志着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期。
唐朝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形式,以下是相关介绍:
一、山峦形势及其基本构成
莫高窟唐代前期的壁画中,以山水为背景的经变画会用山水景物布满画面,并于其中展开人物活动,其布局依经变故事内容的需要,在山水中形成各种场景。这时期山峦的表现大体是以线勾出山峦轮廓,再沿轮廓描绘树木。画家喜欢画连成一片的树林来表现远山森林的景致,所画树木既有贴近地面的草丛和灌木,也有成株的乔木,但似乎没有以树木大小来区别景物远近关系,树的大小更多是依据画面空隙而定,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唐代壁画中还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构成形式,这些形式不论是用于小型的山水场景,还是大画面中的部分山水景物,都能通过相关构成来表现一定的空间关系,以表达出壁画的主题思想和相关故事人物。常见的构成形式如下:
1 三山构成:即三座山峰并列,中央的山峰较高,两侧各有一山。这种形式来自古老的传统样式,在唐代的铜镜和其他工艺品中较为常见,敦煌壁画中多用于表现远山,中晚唐时期仍有采用。有时也用于表现较大的山崖,类似的构成在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山水绘箱上也能看到。这类山水大约基于中轴对称的审美思想,同时也符合唐代壁画构图饱满的习惯。
2 金字塔形构成:往往以一座大型山峰作为全图的背景,或有一主峰占据中央位置,具有雄浑的气势。在一些屏风画中也有类似构成,以主峰占据画面的主要背景,具有金字塔般的稳重感和震慑力。
3 左右对比构成:多在小型画面中出现,一侧画出较高的山崖,另一侧则表现远景或河流,形成左右虚实对比。这种构成对五代以后的山水画影响深远。
4 阙型构成:两座山峰并峙,中间画出平远的景色,两山之间常画出河流,盛唐以后出现较多。在观无量寿经变的一些小幅画面中也常能看到,此外在日本正仓院所藏琵琶表面的画中也有体现。
二、树的表现
唐代敦煌壁画中已开始运用“皴法”描绘树木,特别是近景中的大树,树干纹理用皴法表现。到了中晚唐,还出现用水墨技法表现树干纹理的情况。此外,壁画中还能真实地表现出柳、梧桐、松、槐、芭蕉、竹等多种植物。
三、水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