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第二百二十六章 大工程!大明的稀奇事!
正常而言,每到冬季都会修缮河堤。
相比之下,水库的建设则很少会进行。
历史上,大规模的水库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了。
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修建的水库寥寥无几。
与江河两岸必须建堤坝不一样,在许多地方,水库并没有非建不可的理由,有时候反而会阻碍洪水的下泄。
兴建水库存在不小的风险,稍有不慎,水库渗水漏水,便有可能造成溃堤,那便不是造福百姓,而是祸害百姓了。
不过,世界上的事,都是有利有弊。
只要利大于弊,就可以做。
如今有了水泥,大明制造局炼铁炼钢的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冶炼规模更是扩张了几十倍,成本也大幅度下降,大量兴建水库的时机,已然成熟。
今年冬修,水库建设也就成了重点。
第三项大工程,则是朱允熥亲自制定的三千座大型粮仓建设计划。
为此,他特意与大明制造局的工人,会同科学院的研究者一起,绘制了标准粮仓建设图纸,并制定了详细的建设标准和施工方案。
要求各地官府,迅速按照方案兴建粮仓。
各级官员签订军令状,逾期未完成工者,斩!
验收质量不达标者,亦斩!
如火如荼的建设,在全国各地迅速铺开。
东宫,院子里。
朱允熥正坐在新建的亭子里,一边悠闲的吃着点心零食,一边讲述着经济学的常识,原理,以及自己对大明经济和眼下状况的看法。
旁边的书桌上,一名二十岁左右的男子正认真听着,不时挥笔记录。
他叫杨荣,不久前,夏原吉受邀回国子监讲学,讲完后,让听课的学子们都写文章阐述己见,一眼便看中了杨荣写的文章,认为此人虽然年轻,却颇有见识。
正值朝廷用人之际,夏原吉便将他推荐给了太孙殿下。
朱允熥翻了下此人的履历,发现他多半便是后世历史上有名的“三杨”之一,与杨士奇齐名的杨荣。
于是将他带在了身边,加以培养。
此前给老朱写信,就是杨荣代笔。
毕竟,朱允熥的毛笔字写得太差,而且笔迹一眼就会被老朱认出来。
既然老朱没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而是用普通人的身份给《科学》期刊投稿,那朱允熥当然也用“编辑”身份和他通信了。
老朱还在赌着气呢,以孙子的名义写信,肯定就不会回信了。
因为代笔的缘故,杨荣也第一次接触到了经济学的知识。
顿时只觉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在此前的书籍里面,从不曾见过这方面的记载。
但听太孙殿下讲来,又极为在理,于治理国家,大有裨益。
有了开头,朱允熥也开脆趁得闲的时候,给杨荣讲各种经济学知识。
倒不是单纯为了培养他,而是朱允熥前世并非专业的经济学专业出身,那个时代信息发达,他又爱好兴趣广泛,便利用网络,零零散散听了一些在线课程,学了点经济学知识。
不够专业,所以不成体系。
此时正好通过讲述,来唤醒从前的回忆,理清思路。
这也是后世著名的“费曼学习法”,非常有效。
记录整理后,还可以通过与人交流查漏补缺,将从前的知识加以完善。
有杨荣记录,又省了自己亲自动手写的麻烦。
讲了一阵之后,朱允熥伸了一个懒腰,道:“今日便先说到这里吧。”
“你得空的时候,将本宫讲的内容好好归纳整理一下。”
杨荣连忙站起身来,躬身行礼道:“是!”
朱允熥挥了挥手,杨荣便退了下去。
十七岁时,他被选入府学读书,而今也不过二十岁。
本来也没机会这么快来国子监读书。
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