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第174章 雍正:最怕人亡政息也
雍正:“朕从没想到朕的弘历孩儿居然如此昏庸!”
也许,这是我儿专门给下一代皇帝留下来的肥猪?
【故而,张居正和当时的社会形势所比起来,还真算不上贪官。
就比如清朝时期,还有一句顺口溜“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更是揭露了当时官员贪污成性的不正之风。
就连被现代人誉为清朝最好的一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胤禛,当初推行改革的时候,也不得不妥协。
康熙皇帝去世的时候,大清国库的银两只有八百万两,这使得刚刚登基的雍正不得不面临这棘手的财政问题。
康熙皇帝留下如此巨大的财政空缺,与他生前的穷兵黩武有很大的关系,平三藩、大小金川、灭准噶尔、攻打沙俄等一系列的战争,几乎掏空了顺治爷留下的家底。
到了雍正的手里,清朝几乎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顺治皇帝再不济,也给康熙留下了3000万两左右的白银呢。
雍正皇帝不可能再去抱怨他的父亲康熙,他只能从清朝财政体系的漏洞下手,找来找去,雍正找到了一项重要的财政漏洞:耗羡银。耗羡银是怎么回事呢?
这其实与当时的白银冶炼技术有关,清朝规定,地方上收缴的地丁银两,必须按规矩铸造成符合重量和成色的银锭之后,才能统一交到国库。
由此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白银在融化、铸造以及运输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有损耗,那么这些损耗到底谁来负责呢?
因此,清朝的地方官员在征收地丁税银的时候,往往会以“火耗”为由,额外地增加征收税银的数量。
此外,粮食谷物这类的税收在征收的时候,也会产生例如鸟雀虫鼠啃咬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因此谷物同样有额外的征收数量。
也就是说,“火耗”以及“雀鼠耗”这样的财政陋习,不仅增加了百姓实际上的财政负担,也给了地方官员很大的漏洞钻营,尤其是北方的一些官员,动辄以“火耗”来推卸征税不力的责任,而后从中获取私利。
康熙后期尤其是康熙晚年,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但爱面子的康熙为了表示自己对百姓的爱护,还是宣布了“永不加税”这样的政策,这就使得康熙朝的税收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爹不孝顺,给儿子居然留下来这么大的坑!”雍正腹诽道。
“哟,咱怎么记得这个康熙还是那个劳什子的清朝好皇帝呢?居然也如此昏庸蠢笨?”朱元璋一副看笑话的模样。
“咱就知道异人不能治中华!”
“父皇,这不是接来还有这个雍正皇帝治国嘛!刚才天幕可是讲人家和我大明的张先生并列做大改革家呢!”
【此外,康熙晚年的清朝政治风气远不如康熙元年到康熙四十年之间,康熙四十年之后的清政府贪官污吏横行,这一点是历史学界公认的问题。
正是这样的财政措施和政治环境,造成了康熙晚年国库的空虚,山东和山西州县税收的亏空都超过了60万两,而南方诸省的治下各县,也大都亏空4000到10000两不等的税收,可以说火耗问题是清朝一直以来的官场陋习。
雍正皇帝上位之后,马上就推行了“耗羡归公”的措施,并且提出了“养廉银”的政策。所谓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实际上就是将各个省份私自摊派的“火耗”改为法定正税,这部分税收的数量由清政府根据各州县的情况统一规定。
就好比原先的“火耗”是地方官员根据当地惯例征收的,这部分的收入与国家财政没有关系,但雍正皇帝规定从此以后这部分的银两归国库所有,也就是所谓的“归公”了。
那么,在银锭铸造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由谁来承担呢?原先是州县官员通过额外征税自我承担的,现在变成了清政府统一从“归公”的
银两中拨款,这部分的钱减掉实际损耗的银两就是结余,这部分的结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养廉银”了。
“耗羡归公”通过官方统一调控的手段,有效地制止了地方官员以摊派为名私自征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同时也避免了地方官员征税不力的借口。
而“养廉银”与“公费银”以合法的方式增加了官员的薪俸,同时也解决了地方工程款的问题。
雍正皇帝提出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是清朝初期一次伟大的财政改革,它实现了民生、吏治与国家税收三者之间的共赢。
但非常可惜的是,雍正皇帝的苦心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耗羡归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明显捉襟见肘,比如黄河某一段决堤需要地方上自我修复,地方官员很难拿出这笔钱的,再比如西北地区因战争所需的军费,也很难用一刀切的“公费银”解决。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官员们的升迁以及地方上的政绩,往往需要通过一些“关节”来打通。比如县官想要得到上级的提拔,那么他必定要孝敬一番,那么这笔钱从哪里出呢?
按照以往的惯例,他可以从下级身上搜刮,名义的话可以从“火耗”上面做文章。但是“火耗”的自主权被中央拿走了,地方上的官员无法层层剥削,这自然就引起了官员们的反感以及反弹。
本来雍正只是妥协于官僚阶级出台的“养廉银”制度,实际上这是在变相的增加官员收入,减少贪污率,谁曾想,当时大清的风气已经烂到骨子里了,纵然是雍正这样用心良苦的政策,还是被上下骂声一片。
明朝时期官员俸禄极低,朱元璋这个种地的根本不会考虑经济学上的东西,故而明朝官员贪污和朱元璋的制度脱不了关系。
而清朝不一样,官员的贪污是风气使然,除非雍正能彻底的下狠心去层层解决。】
“爷爷,咱们现在就可以解决大明官员的俸禄问题,我看这女真皇帝的养廉银制度就很好。”朱瞻基道。
“确实啊,洪武年间一两银子能买到的东西,放在永乐年间就不成了。这应该就是天幕说的经济学。”
朱棣道:“这事我交给老大,老大和内阁的人商量着来,瞻基,你跟着你爹在一旁好好学学。”
朱瞻基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好的,爷爷!”
“及时汇报给我你爹他们的进展。”
“好的爷爷!”
“最后写一份报告给我!”
“好的?”
【事实上,在“养廉银”暴露出了自身的短板之后,“炭敬”、“冰敬”这样繁琐而又细致的礼节又在官场上流行开来了,层层剥削的现象又逐渐复苏,最终损害的其实还是底层的百姓。
不仅官员们受不了过于死板和刚性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就连雍正的儿子乾隆都受不了,乾隆曾经数次提出这种做法“有损圣德”,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乾隆皇帝的生活极度奢靡,地方上的官员没有油水的话,那么又拿什么去孝敬他呢?
乾隆下江南去哪里找钱呢?动用国库的钱?那岂不是更加“有损圣德”?
再说了,地方上的官员没有小金库了,那乾隆下江南啥的吃什么用什么?那还玩个什么劲呢?
仔细一想其实就明白了,因为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但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去做人情,公家的钱花起来最舒服。
唯唯而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