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之第一太监

第2655章(1/1)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s://m.cheyil.com

首发:~第2655章

“陈侯此言何意!”

杨凡闻言,脸上却佯做怒容,“谁敢不欢迎陈侯?若有,我第一时间将其斩之!”

这话一出,周围都隐隐生出凌厉肃杀之意。

陈应龙却笑道:“监国威势,更胜从前了!”

“陈侯面前,此地并无大清监国,只有一清侯罢了!”

杨凡却立马收敛了气势,认真的说道。

“监国真的愿意只做一清侯吗?”

陈应龙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那是自然!”

杨凡斩钉截铁的说道。

陈应龙直视着杨凡的眼睛,脸上的笑容收敛,神情变得肃然,说道:“若是明皇要你奉皇太极为大汗呢?”

而杨凡却神色不变,郑重的说道:“本侯既然受了明皇敕封,自然会遵从明皇之旨意!”

陈应龙看着杨凡,杨凡看着陈应龙。

相视良久。

陈应龙突然笑了:“果然不愧是清侯!当真有大气魄!不过,明皇又岂会寒了功臣之心呢?”

说话间,他却是将一张圣旨取了出来。

“清侯接旨!”

“臣,领旨。”

杨凡会意的拜倒。

就听到陈应龙展开圣旨,念出声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有清侯,顺奉王化,守土一方,厥功甚伟,功在社稷,特封尔为清王,锡之册宝!钦此!”

这赫然是封王诏令!

“清王!”

杨凡的心微微一颤,他也没想到明皇会这么大方,这么快就将其册封为王!

“臣接旨!”

这次杨凡却没等陈应龙提醒,便干脆利索的接下来了旨意。

他能够感觉到,随着这一道旨意的下达,他体内的明龙都隐隐生出雀跃,若非他的力量强势,只怕这明龙都可能飞腾而出!

当然,明龙的变化,清龙却隐隐传出一丝低沉嘶鸣。

杨凡神色不变。

封侯时,尚不明显,可到了封王时,清龙却明显有了反应。

毕竟,受了这名,便是定了君臣名分,清龙自然会有感应,不过,清龙乃是基于大清体制和军民而存,不会因此而有损。

但是,冥冥中那一丝向上蜕变的可能,却是暂时停止了!

不过对于此事,杨凡早有准备。

因为他知道,这其实才是真正的停战的条件——唯有清龙不再意图蜕变真龙,他才能够切实掌控大清!

陈应龙看着接下旨意的杨凡,心里却有遗憾。

“若非大清内部变数太大,不仅有道脉,大日,弥勒佛祖,九佛之师等人关注,还有那位闭门不出的朱子,陛下不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与他们纠缠……”

“不然的话,又岂会这般容易封下王爵……”

“对了,议和的条约你怎么看?”

陈应龙突然问道。

“赔偿的数目是不是太多了……”

杨凡斟酌着开口道。

毕竟,现在大清是他的,一些通商条款倒也罢了,可是涉及赔款的金银,那可是真真正正割他的肉!

陈应龙看了他一眼,说道:“五五分账。”

“成交!”

杨凡果断回答。

他突然想明白了,大清不是他一个人的大清,其他人既然战败了,那么付出一定代价让大明休战,也是应当的。

毕竟,大清如今的贵族势力还是太强大了,正好借着赔款,让他们上缴金银,然后赔付大明,以削弱这些人的势力。

到时候,自己的钱如数奉还,他们的钱,五五分账。

他杨某人与大明双赢。

片刻后。

陈应龙离去。

圣旨和印玺皆留给了杨凡。

杨凡收起封王的诏书和清王的印玺,身形一跃,犹如一条清龙腾空而起,瞬息间便已经回到了龙昌城内的监国王府。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满级舅舅,十六个外甥争宠!
我,满级舅舅,十六个外甥争宠!
我叫林逸,一个朴实无华,有着十六个外甥的普通人。重申,我真的就是个普通人,有什么事,都跟我十六个不成器的外甥们说吧。林逸激活满级舅舅系统,绑定十六个外甥,只要外甥们往各自超强的天赋发展,他就能获得奖励
键道星辰
荣城市探案
荣城市探案
关于荣城市探案:此作品不是一个好的作品,只是作者为了生活而创造的一个东西,大家看一个乐就行了,不喜欢看的就划着,感谢,后面又改了后面看吧。
天下无忧射
龙妃驾到,世子爷他超宠的
龙妃驾到,世子爷他超宠的
关于龙妃驾到,世子爷他超宠的:龙矖是龙宫公主,十八岁那年,肚子里突然揣了个崽!我可是纯洁的不能再纯洁了呢,崽崽谁的!高岭之花逍遥王府世子凤惊澜,知道自己有个闺女的时候,下巴都惊掉了,闺女可以自己从石头
小七七崽崽123
穿成反派她却只想过富贵生活
穿成反派她却只想过富贵生活
关于穿成反派她却只想过富贵生活:穿书成书中最大女反派黑化之前,拯救自己穿成的角色、享受原主本身自带的荣华富贵变成了她此次穿书之旅的最大目标。她印象里,原主真是作得紧,明明有个帅出天际的未婚夫却总是道外
枕玲珑
满门炮灰,我成为团宠小师弟
满门炮灰,我成为团宠小师弟
关于满门炮灰,我成为团宠小师弟:+++一朝穿书,纪长歌成为修仙文中活不过一集的炮灰角色,开局就被威胁要将他逐出宗门。纪长歌:???赶我走?我直接弃宗!不料刚刚弃宗就当着前宗主的面被满门女修的离恨宗收下
听风三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