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爷爷你起来,你坐我龙椅了!

第143章(1/1)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s://m.cheyil.com

首发:~第143章

翌日清晨。

乾清宫之内,朱允熥退去了一身麻布孝服,在太监宫女的服侍下,穿上了十分繁琐的玄色衮冕。

皇帝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于裳,头戴十二白珠旒冕。

朱允熥有些不习惯地拨了拨面前的旒冕。

说起来,他虽早已灵前即位,代理国政,但这身衣裳,今天还是第一次穿。

衮冕在身,是礼服,也是正式的权柄加身。

即便朱允熥性子素来沉稳,此刻难免带了一丝紧张。

朱漆大门外,传来任亨泰恭谨的声音:“启禀陛下,吉时已到,祭坛已备,恭请陛下出发前往中山,祭天地,告宗祖!”

登基大典流程繁琐。

相比于在奉天殿坐上龙椅这道程序,其实钟山祭天反而更加重要,彼时是正式定下名分,在天下万民的见证之下接受帝王权柄。

在礼部尚书任亨泰的安排下。

朱允熥坐在帝王龙辇之中,前后左右,簇拥着无数手持金瓜斧钺、举着皂纛飘飘的锦衣卫。

龙辇仪仗的后方,皇室宗亲、公侯伯爵、文武大臣各自整齐列队,缓步跟随。

天朗气清。

不急不缓的风将旌旗大纛吹得飘飘飞扬,猎猎作响,在钟鼓齐鸣声中,愈发显得庄严肃穆。

在沿路百姓的观礼下。

仪仗一路自乾清宫至皇宫正门而出,行过应天府主路,出了城门,奔赴钟山而去。

浩荡、威严!

……

东宫偏殿。

朱允炆和吕氏母子二人听到响彻应天府的钟鼓声,不怒反笑,交换了一个狂喜的眼神。

“娘,开始了!”

朱允炆满脸兴奋地道。

身为皇室子弟,对皇室之中一些隆重仪式的流程,他并不陌生,虽然被关在房间里,可是只听着钟鼓乐鸣他就能想象得到外面的场面——万众瞩目、仪仗威严。

可他知道。

朱允熥得意不了多久了!

等他到了钟山,天下万民都会知道,他是一个谋害兄长、窜谋皇位之人,在外的皇叔们也不会让他好过!

“是啊,开始了……”

吕氏也激动得面色通红。

根据她得到的消息,很快会有人来东宫把他们母子二人劫出去,送往钟山为证,而钟山祭坛那边,朝中的清流文官也会趁机在天下万民之前揭露一切!

从昨天到现在,直到听到外面登基大典的钟鼓声,她一颗悬着的心才算真正地放了下来——没有接到筹谋不利的消息,此时……成了!

她揽着朱允炆的肩膀,竖起耳朵听着外面钟鼓齐鸣的声音,双眼微眯,嘴角却带着一丝疯狂的弧度,低声恨恨地骂道:“朱允熥!你把我母子二人坑害至此,你也别想好过!”

她的目光之中夹杂着怨毒、愤恨、疯狂……等诸多情绪。

原本她的儿子才该是穿着衮冕,坐在龙辇之中、万众瞩目、权势辉煌之人!

而她也会是名正言顺的一朝皇太后,尊荣加身。

可这一切。

全都被朱允熥给毁了。

……

钟山就在应天府附近不远。

八月的天。

不冷不燥。

旭日初升之际,太阳斜斜地挂在湛蓝的天穹之上,阳光洒落下来,仿佛给钟山的九层祭坛,以及周围的每一面皂纛、每一棵草木都镀上了一层淡金色。

朱允熥缓缓龙辇。

缓缓抬头越过九层的祭坛看向最上方,一颗心脏不知不觉地便“砰砰砰”地慢慢加速跳动起来。

纵然他拥有连朱元璋都没有的眼光和见识。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刚觉醒系统,她爸让我滚远点?
我刚觉醒系统,她爸让我滚远点?
【全民修真】【慢热爽文】【热血逆袭】【轻松爆笑】【老6系统】【单女主】【放心入,绝对不坑】修真历529年。高中生云陌辰一觉醒来,意外觉醒了吸收血气就能变强的系统。然而让他头疼的是,自己相恋三个月的女朋
憬江言
长庚剑仙陈青源董问君
长庚剑仙陈青源董问君
百年前,陈青源进入了一个名为天渊的禁区,魂灯熄灭,世人皆认为他死了。今日,陈青源虽然活着走出了禁区,但是修为尽废,灵根断裂。面对红颜的悔婚,各宗的欺压,陈青源该如何是好?“陈青源,我给你两个选择:一,
佚名
沐潇的三生陈青源董问君
沐潇的三生陈青源董问君
百年前,陈青源进入了一个名为天渊的禁区,魂灯熄灭,世人皆认为他死了。今日,陈青源虽然活着走出了禁区,但是修为尽废,灵根断裂。面对红颜的悔婚,各宗的欺压,陈青源该如何是好?“陈青源,我给你两个选择:一,
佚名
吞天混沌经:开局先吞圣女修为
吞天混沌经:开局先吞圣女修为
【热血】【无敌】【情感丰富,不喜勿入】万年前,妖族和魔族降临世间,它们力可拔山,吞云赶月,以人族为血食,人族可生存的区域不断减少,现在,天下九片大陆仅剩一域,人族武者用血肉筑成城墙,抵御异族,在危急存
一阵乱写
六零:迎娶科研大佬后,他赢麻了
六零:迎娶科研大佬后,他赢麻了
【六零科技强国军婚】“要么嫁给他,要么去下乡,选择一个!”刚睁眼就遇到了人生难题,要么嫁给一个出轨自恋狂,要么去下乡。她一翻白眼,这还用想?她宁可去干活赚公分,也不能在婚姻上屈服!于是,乡下多了一个一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