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宰辅

第148章 有内奸(1/2)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s://m.cheyil.com

首发:~第148章 有内奸

杨业又叹了一口气:“可惜陛下这里冬天太冷,不然百姓可以大范围种植,有多少,我要多少。”

王雨荷忙叫人去把最南边那个州的府尹叫来。

杨业又把话重复了一遍。

府尹知道杨业有钱,更别说自家这个女王无条件的支持杨业,所以爽快地答应了。

杨业说:“这种树繁衍也很简单,只要带种子回去种就行。喜疏松、通透的土壤,可用腐叶土、草木灰、河沙,混合配制使用。夏季需每天浇水一次,其他季节适当调整即可。耐旱、耐热不耐寒。喜光照,所以要种在向阳排水通畅之处。”

府尹忙应了,带着种子回去了。

杨业做完这些便向王雨荷道别,收集了御花园里的其他种子,返回中华。

为了节省时间,回去他们走陆路。

杨业一出金陵城就对守勤说:“叫人去查一下这个刘采荇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守勤说:“昨天的线报说了,她确实是芜湖府尹的女儿。中状元后进户部任侍郎,后一路升迁做丞相。担任丞相这几年,辅佐尽心,政绩斐然。君臣关系也不错。王雨荷对她挺信任的。”

杨业:“这些,我都知道。我让你去查她上三代,甚至是五代是干什么的。”

还是那句话,当某人的行为不合常理时,那就肯定有不合常理的目的。

王雨荷的目的,他能理解。

可是刘采荇想干什么,他到现在还没想明白。

守勤:“先生,这个橡胶真的有这么大用途么?”

杨业:“嗯。不过最让我惊喜的是,竟然有这个。”

他从马背上的包袱里,掏出一个金灿灿的棒子,上面嵌着稀稀拉拉的指甲盖大的种子。

守勤:“这是什么?”

杨业说:“一种优良的粮食作物,叫玉米。杆子还能做饲料。这个东西跟红薯土豆一样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以后等我们的机械水平足够高,它还能成为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的原料。总而言之是个宝贝。”

守勤:“这上面也没几粒种子啊。”

杨业:“嗯,所以要育种优化基因。让它少虫害,颗粒饱满密实。”

而且王雨荷都转种了几轮,没有选种,得到的植株自然就不够优良。

守勤说:“这个未必比红薯和土豆还好?”

“这东西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不挑土壤。对环境的适应极强。山区里草帽大一块的地方都能种几颗。而且南北都可以种,不怎么需要照料。”他顿了顿,问守勤,听我说的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守勤:“边关的屯田可以种。”

“没错。它的生长周期在90到110天之间。北方种一季春末种夏末收,南方种两季。”杨业指着南边说,“若是儋州,一年能种三季。”

守勤:“我总听您说儋州好种这个,好种那个。可是大家都说儋州是个岛。上面住的都是些没开化的野蛮人。而且又湿又热,全是高入云天的大树,人进去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满地蛇虫鼠蚁,且多瘴气。还有很多中原没有的草木野兽。”

杨业微微点头:“没错,可是你想想,那边的草木繁茂,野兽蛇虫遍地说明了什么?”

守勤摇头。

杨业:“说明了植物在那里生长得好啊。农作物也是植物,而且大多数农作物一年里都是春种,秋收。其实就是因为冬天温度太低,会被冻死。那边常年温度都跟这边春夏一样,是不是就可以常年种植?而且潮湿,说明常年雨水充沛。只要耕作得当,就是个天然的粮仓。”

文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刚觉醒系统,她爸让我滚远点?
我刚觉醒系统,她爸让我滚远点?
【全民修真】【慢热爽文】【热血逆袭】【轻松爆笑】【老6系统】【单女主】【放心入,绝对不坑】修真历529年。高中生云陌辰一觉醒来,意外觉醒了吸收血气就能变强的系统。然而让他头疼的是,自己相恋三个月的女朋
憬江言
长庚剑仙陈青源董问君
长庚剑仙陈青源董问君
百年前,陈青源进入了一个名为天渊的禁区,魂灯熄灭,世人皆认为他死了。今日,陈青源虽然活着走出了禁区,但是修为尽废,灵根断裂。面对红颜的悔婚,各宗的欺压,陈青源该如何是好?“陈青源,我给你两个选择:一,
佚名
沐潇的三生陈青源董问君
沐潇的三生陈青源董问君
百年前,陈青源进入了一个名为天渊的禁区,魂灯熄灭,世人皆认为他死了。今日,陈青源虽然活着走出了禁区,但是修为尽废,灵根断裂。面对红颜的悔婚,各宗的欺压,陈青源该如何是好?“陈青源,我给你两个选择:一,
佚名
吞天混沌经:开局先吞圣女修为
吞天混沌经:开局先吞圣女修为
【热血】【无敌】【情感丰富,不喜勿入】万年前,妖族和魔族降临世间,它们力可拔山,吞云赶月,以人族为血食,人族可生存的区域不断减少,现在,天下九片大陆仅剩一域,人族武者用血肉筑成城墙,抵御异族,在危急存
一阵乱写
六零:迎娶科研大佬后,他赢麻了
六零:迎娶科研大佬后,他赢麻了
【六零科技强国军婚】“要么嫁给他,要么去下乡,选择一个!”刚睁眼就遇到了人生难题,要么嫁给一个出轨自恋狂,要么去下乡。她一翻白眼,这还用想?她宁可去干活赚公分,也不能在婚姻上屈服!于是,乡下多了一个一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