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六章 道教之形成
第一节 于吉太平道及张角
迨后汉时,而道士之名称遂固定,而道之名亦由是起。王莽时道士西门君惠,桓谭《新论》尚称为方士,可证方士改称道士,端在前后汉交替之时也。《后汉书·第五伦传》云:“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此可见道士以清洁为标帜,人民皆习知其名矣。至顺帝时而有太平道出现。《后汉书·襄楷传》云:“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注引“《太平经》(按今《道藏》中尚有之,在太平部,凡一百十九卷,云多缺卷)曰:‘吾书中善者,悉使青下而丹目,合乎吾之道乃丹青之信也。青者主仁而有心,赤者太阳,天之正色也。’‘天失阴阳则乱其道,地失阴阳则乱其财,人失阴阳则绝其后,君臣失阴阳则其道不理,五行四时失阴阳则为灾。今天垂象为人法,故当承顺之也。’又曰:‘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众得之谓神咒也。咒百中百,十中十,其咒有可使神为除灾疾,用之所向无不愈也。’”桓帝时,襄楷又上书言:“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注引“《太平经典·帝王篇》曰:真人问神人曰:‘吾欲使帝王立致太平,岂可闻邪。’神人言:‘但顺天地之道,不失铢分,则立致太平。元气有三名,为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为天、地、人;天有三名,为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与平土;人有三名,为父、母、子;政有三名,为君、臣、人;此三者,常相得腹心,不失铢分,使其同一,扰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也。’又问曰:‘今何故其生子少也。’天师曰:‘善哉,子之言也,但施不得其意耳。如令施其人,欲生也,开其玉户,施种于中,比若春种于地也,十十相应和而生,其施不以其时,比若十月种物于地也,十十尽死,固无生者。真人欲重知其审,今无子之女,虽日百施其中,犹无所生也,不得其所生之处,比若此矣。是故古者圣贤不妄施于不生之地也,名为亡种竭气而无所生成。今太平气到,或有不生子者,反断绝天地之统,使国少人。理国之道,多人则国富,少人则国贫。今天上皇之气已到,天皇气生物,乃当万倍其初天地。’”此实道教经典之缘起,即真人天师之名位亦由此出(真人之称,已见《庄子》。天师名词,亦袭用《庄子》黄帝称牧马童子者)。
未几而张角之乱作。张角亦主张太平道者也。《后汉书·皇甫嵩传》云:“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兑、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皆著黄巾为标帜,时人谓之黄巾,亦名为蛾贼,杀人以祠天。角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其后张角虽平,而于吉尚传道江南。《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曰:“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策尝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书之,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诃不能止。策即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母谓策曰:‘于先生亦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礼拜之,不可不除也。’诸将复连名通白事陈乞之。策曰:‘昔南洋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常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此甚无益,诸君但未悟耳。今此子已在鬼箓,勿复费纸笔也。’即催斩之,悬首于市,诸事之者,尚不谓其死,而云尸解焉,复祭祀求福。”《志林》曰:“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师于吉所得神书于曲阳泉水上,白素朱界,号太平青领道,凡百余卷。顺帝至建安中五六十岁,于吉是时近已百年。”今称道士为黄冠,盖即袭黄巾之服色,而张津著绛帕头,又为后代红巾所自仿也。
第二节 《太平清领书》与《太平经》之关系
于吉之太平清领道,《后汉书注》所引之《太平经》,已备引于前。惟两者之关系如何,有研究之必要。日本小柳司气太曾有极详之考证,兹特移译于下,而删其冗繁,及已引于前节之经文。盖《太平经》虽在今日为道教所不注重,然实可谓为道经之最先者,非若《道德》、《南华》诸经,借诸道家者可比也。
(一)序说 《后汉书·襄楷传》:“楷,恒帝延熹九年上疏云:‘臣前上琅邪宫崇受于吉神书,不合明德。’”章怀太子注:“神书即《太平清领书》。”葛洪《神仙传》卷十:“宫嵩者琅邪人也,有文才,著书百余卷。师事仙人干吉,汉元帝时,崇随吉于曲阳泉上,遇天仙。授吉青缣朱字《太平经》十部。吉行之得道。以付崇,后上此书。书多阴阳否泰灾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云治国者用之,可以长生,此其旨也。崇服云母,数百岁有童子之色,后入纻屿山仙去。”宫嵩即宫崇,干吉即于吉,《神仙传》谓其前汉时代人,至顺帝时代犹生存,达二百岁以上,是神仙家妄诞之谈。其师于吉事迹,《三国志·吴志》卷一《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虞喜《志林》、《搜神记》及《吴历》,献帝建安五年,孙策杀于吉,距顺帝时代七十五年,吉寿恐垂百岁,则实有其人也。
《抱朴子》内篇卷十四《勤求篇》:“干(《藏》本作于)吉、容嵩、桂帛诸家各著千所篇(孙星衍本,案容为宫之误)。”卷十九《遐览篇》云:“《太平经》五十卷。”《广弘明集》卷十三,法琳《辨正论》:“道士所说,赦王之世,千室疾病,致感老君,授百八十戒,并《太平经》一百七十篇。”玄嶷《甄正论》云:“又有《太平经》一百八十卷,是蜀人于吉所造。此人善避形迹,不苦录佛经,多说帝王理国之法,阴阳生化等事,皆编甲子,为其部帙。”其所说多少有异。惟《辨正论》引道士所说,信《太平经》一书,晋代尚存在明矣。
今就《道藏》及《后汉书》章怀太子注,与其他道经及类书所引证,知现行之《太平经》,至少在唐代已有之。
章怀注曰:“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神仙传》同)今所见《太平经》,最初十卷分十干,特丁部卷四有《胞胎阴阳规矩正行消恶图》篇名,其他无之,自第十一卷,皆附篇名,直至第百十九卷,其间有缺本,表如下:
最初十卷,甲至癸,名《太平经钞》,不知为钞写,为拔萃?此甲至癸十部,盖记全体纲领,以后则敷衍其说也。章怀注按,十干十卷各分十七卷,合计百七十卷。整然如现行《太平经》,后人或编纂纷乱耳。今举章怀注所引五条与现行《太平经》异同如下:
其一,《太平经典·帝王篇》曰:“真人问神人曰:吾欲使帝王立致太平,岂可闻邪。”(详见前节)此见经文戊部卷二和三气兴帝法王。
其二,“又问曰:今何故其生子少也。”(详见前节)此见戊部卷五,但仅存“理国之道,多人则国富,少人则国贫”三句。
其三,《太平经》曰:“吾书中善者悉使青下而丹目。”(详见前节)此见丁部卷四及庚部卷七。
其四,《太平经》曰:“天失阴阳则乱其道。”(详见前节)此无所见,但庚部卷七有“天地不并力,凡物无从得成,君臣不并力,凡事无从得理”云云,与此同意。
其五,《太平经》曰:“天上有常,神圣要语。”(详见前节)此见卷五十,《神祝文诀》第七五。
更阅唐代道教之类书,于《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七六〇)引二条:《太平经》云:“道者乃天地所常行,万物所受命也。”又云:“能得太上之心者,皆无形自然,天仙大人,有真道乃能得太上之心。余者何因得与相见乎。”
此书为玄宗时敕史荣等编纂,《新唐书·艺文志》仙家《道藏音义目录》一百三十卷。
《三洞珠囊》十卷,为唐代王悬河编修者,其中引四条云:
其一,《太平经》第三十三云:“真人问曰:凡人何故数有病乎?神人答曰:故肝神去出游不时还,目无明也。心神去不在,其唇青白也。肺神去不在,其鼻不通也。肾神去不在,其耳聋也。脾神去不在,令人口不知甘也。头神去不在,令人晦冥也。脑神去不在,令人腹中央甚不调,无所能化也。四肢神去,令人不能自移也。夫神精,其性常居空闲之处,不居污浊之处也。欲思还神,皆当斋戒香室中,百病消亡。不斋不戒,精神不肯还反人也,皆上天共诉人也。所以人病积多,死者不绝。”现今《太平经》无之。
其二,《太平经》第四十五卷又云:“今天不恶人有庐室也,乃恶人凿地太深,皆为创伤。或得地骨或得地血者,泉是地之血也,石为地之骨也。地是人之母,妄凿其母,母既病愁苦,所以人固多病不寿也。凡凿地动土,入地不过三尺为法。一尺者阳所照,气属天也。二尺者物所生,气属中和也。三尺及地身,气属阴。过此而下者伤地形,皆为凶也。古者依山谷岩穴,不兴梁柱,所以其人少病也。后世贼土过多,故多病也。又云:有问者曰:今时有近流水而居,不凿井,何故多病不寿何也。答曰:如此者,是明天地既怒及其比伍,更相承负,比如一家有过及其兄弟也。是知旁地皆下得水,水乃地之血脉,宁不病乎。又云:有问者曰:今人或有不动土,有所立,系旦时,有就故舍,自若有凶,何也。答曰:如是者,行动不利,犯神凶也。问曰:犯何神也。答曰:神者非一,不可务名也。又云:有问者曰:今有起土反吉,无病害者,何也。答曰:皆有害。但得良善地者,不病害人也,久久会且害人也。故大起土有大凶恶,小起土有小凶恶,是即地忿使神灵以此之灾害多病人也。又云:有问者曰:今河海下田作室庐,或无柱梁,入地三尺,辄得水,复当云何也。答曰:此同为害也。宜复浅之者,地之薄皮也,近地经脉也。若人有厚皮难得血,血出亦为伤也。薄皮者易得血,出血亦为伤也。夫伤人者,不复道其皮厚与薄也,见血为罪也。人不欲见伤,伤之则怒,地何独欲乐见伤之哉。夫天地乃人之真本,阴阳之父母也。而子何从当得伤其父母乎。又云:有问者曰:今子当得饮食于母。故人穿井而饱之,有何过乎?答曰:不尔。今人饮其母,乃就其出泉之处也。故人乳者人之泉也,若地有水泉也,事饮人也。今岂可无故穿凿母皮肤,而饮其血汁耶?”(《三洞珠囊》卷一)现存《太平经》四十五,《起出书诀》第六十一拔萃,丙部第三卷细说之。
其三,《太平经》第一百一十四云:“青童君采飞根,吞日景,服开明灵符,服月华符,服除二符,拘三魂,制七魄,佩皇象符。服华丹,服黄水,服回水,食刚,食凤脑,食松梨,食李枣,白银紫金,服云腴,食竹笋,佩五神符。备此变化无窥,超凌三界之外,游浪六合之中。”(《三洞珠囊》卷三)《太平经》第一百二十云:“是故食者命有期,不食者与神谋。食气者种明达,不饮不食,与天地相成矣。”(《三洞珠囊》卷四)
其四,第一百四十五云:“问曰:上中下得道度世者,何食之乎?答曰:上第一者食风气,第二者食药味,第三者少食,裁通其肠胃。”又云:“天之远而无方,不食风气,安能疾行周流天之道哉。又当与神吏通功共为朋,故食风气也。其次当与地精并力,和五土。高下山川,缘山入水,与地更相通共食功。不可食谷,故饮水而行也。次节食为常,未成固象,凡人裁小别耳,故少食以通肠,亦其成道之人。”(同上)
以上四节有前记缺卷中文,而鄙见一一四卷之佚文,恐后人附加,后文辨之。
《珠囊》卷九,记老子尹喜至西国,作《化佛胡经》六十四万言,以与胡王,归中国作《太平经》。
《道要灵祇神鬼品经》一卷(八七五)何时编纂不明,恐唐代作,其《灵祇神品》,引《太平经》四条。
其一,“夫神者因道而行,不因德也。故用道者与神明,用德者与神谋。德之与德更明,思神与人内相恃,皆令可睹。”(现在《太平经》)
其二,“古者神圣真人皆能守道,清净之时,旦食,诸神皆呼而与其语言,此若今人呼客矣。”(乙部卷二)“天地四时五行众神,更真人命录,可不敬重念报其恩。不欲为善事,反天神,天神使风雨不调,行气转易,当寒反温,当温反寒。”(庚部卷七)
其三,“大神比如国家忠臣治辅公,名为大神。大神有小私,天见闻知复退矣,故不敢懈息,小神者安得自在。”(现在《太平经》)
其四,“四时之精神,犹风也水也,随人意而为邪正。人正则正,人邪则邪,故须得其人,乃可立事也。不得其人,道难用也。夫水本随器方圆,方圆无常,风气亦随人治,为善恶无常,此其明戒也。天地之神与风气,影响随人,为明戒耳。”(现在《太平经》)
一般类书,即《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白孔六帖》三书,有引证本经者。《初学记》卷二三道士第三引《太平经》曰:“悟师一人,教十弟子,十以教百,百以教千,千以教万”一条,类似本经卷三七五《事解承负法》,第四八“今一师说教,教十弟子”云云一节。
更下《云笈七签》,得下三条:
其一,《太平经》云:“文者生于东,明于南。故天文生东北,故书出东北,而天见象。虎有文章,家在寅,龙有文章,象在辰。文者生于东,盛于南,是知夏文初出在东北也。”(《云》卷七,《太平》丁部卷四,及卷六五,《王者赐下法》第一〇〇)
其二,《太平经》云:“何以初思守一也,一者数之始也,一者道之生也,元气所起也,天之纲纪也。”(《云》卷四九,《太平》卷三七五,《事解承负法》第四八)
其三,《大平经》云:“何谓为多言。然一言而致大凶,是为上多言人也。一言而致辱,是为中多言人也。一言而见穷,是为下多言人也。夫古今圣贤也,出文辞满天地之间,尚苦其少有不及者,故灾害不绝。后生贤圣复重言之,天下以为法,不敢厌其言也。故言而除害者,常苦其少。是以善言无多,恶言无少。故古之圣人,将言也皆思之。圣心出而成经,置为人法。愚者出言为身灾害,还以自伤。”(《云》卷八九,当为佚文)
《太平御览》卷六五九有三条,卷六六〇有一条,卷六六八有三条。其文多少差异,皆在现存《太平经》。唯卷六七一一条及卷六七七一条佚文,可疑。卷六六六引十五条,此十五条,仙人方士传记中,有魏、晋时代人,又记陶弘景事。弘景梁武大同二年(西历五三六年)没,当与后汉顺帝时代生存之于吉、宫嵩所藏神书之论,无所差别。但现今《太平经》与《太平清领书》全然为别种书。
如前述在现存《太平经》或因缺数十卷,想此十五条亦当在其中。鄙见此十五条原来《太平经》已佚。或《御览》编纂者之误,乃至印刷之误,否则为赵宋时代《太平经》,后人有窜入者。何则,《太平经》性质为寓言的,非记历史的事实。一读《太平经》,虽何人亦首肯也。自一卷迄百十九卷,概称三皇五帝五霸,其他个人的名称年号地名,其论皆如捕风。如此书中,史实所记十五条可证。
盖唐代《太平经》,即章怀太子之《太平清领书》,即为现行《道藏》中之《太平经》,可无疑义。然篇卷次序,字句异同,果为襄楷上于吉、宫嵩等之《太平清领书》否,即章怀太子所注者否,更当研究。实则《太平经》引证前所记书物,皆唐、宋时代以前,即魏、晋、南北时代书物。《太平经》名称所引证之文之现存者,则旁证为难,不能不以现行《太平经》研核之,而决定其时代也。
(二)《太平经》之内容 《太平经》者太平之意味,天运循环,近天下太平时。故帝王乘此气运,奉体天意行善政,为本经之人所示喻。以神人真人问答之体,记其根本思想。前节引证《后汉书》注“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云云,配当天地人三才而分说。
以上三者间,各相调和,有自然之原则,故男子为天,女为地,其间生子,则为父母,一家平和。地为臣,天为君,在一家如父,君臣一致,人民蒙其恩惠,万物自调和,天下太平。
自然即道,道有阴阳五行。《周易》分阴阳八卦,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至汉代,此二者合流,而有五行八卦说。《淮南子·本经》训《天文训》云:“其一,人君当奉体天意,天以阴阳四时五行为天使,命令人界。故人君当从此时令。”《淮南子·天文训》云:“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枉法令则虫螟,杀不辜则国赤地,令不收则多淫雨。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天之期也。虹蜺彗星者,天之忌也。”即本经戊部卷五:“夫皇天以四时为肢,地以五行为体。肢主盛衰,体主规矩,此九神同流天下。”又见巳部第六卷《五行神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