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

第53章 第53集《摄大乘论》(1/2)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第53章 第53集《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七八页,乙七、增上心学分。

这一科是正宗分的第七科,讲到增上心学。我们在前面花了很多的时间,来介绍六波罗蜜修行的方法。六波罗蜜是整个佛法修学的纲要,这当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福德的资粮,般若是属于智慧的资粮。当我们的内心当中,成就福德跟智慧两种资粮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有三种可能性:第一个,它可能会成就人天安乐的果报;第二个,它也可能会成就二乘偏空的涅盘;第三个,它也可能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也就是说,同样是福德跟智慧的资粮,因为内心观照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法华经》中佛陀讲一个譬喻:有一个车乘,上面有很多的饮食、珍宝,就是很多的福德、智慧的资粮,但是这个车乘本身不能决定到哪里去。如果这个车乘是由羊来拉,他就到人天果报去了;如果是由鹿来拉,鹿的力量比较大,就到二乘的涅盘去了;如果这个车乘是由牛来拉的话,这样的车乘就到万德庄严的佛果。这个地方佛陀给我们的开示是说:当我们在布施、持戒的时候,你心中的观照力是决定未来的果报。如果你是因为人天安乐的果报而布施、持戒,你未来的果报就招感人天的果报;如果你是观察我空的真理而持戒,那这样的持戒功德是到二乘的涅盘;如果你是依止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来观照,而生起大悲心,这样的持戒功德是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前面花了很多的时间,来学习如何布施、如何持戒、如何修习般若,来成就我们的资粮力。现在的重点,就是如何把这个资粮力透过一种正确的观照,把它提升为万德庄严的佛果,就是培养观照力。所以无着菩萨讲完六度以后,他为了要成就我们菩萨的观照,所以开出了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这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菩萨能够透过戒、定、慧的修学,来提升自己的观照力,是这个意思。好,我们前面增上戒学是讲到持戒,菩萨身口意的仪轨,从这个身口意的造作当中,如何培养观照。这个地方是讲增上心学:

乙七、增上心学分(分二:丙一结前问后;丙二标释正答)

丙一、结前问后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结前问后,第二段标释正答。先提出一个问,我们看论文:

如是已说增上戒殊胜。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

我们前面把菩萨戒甚深广大的殊胜说过了,这个地方讲到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大乘的增上心学,它的殊胜应该怎么了知呢?这个增上心学,我们解释一下,我们先解释这个心,再解释增上。这个心,它不是一种散乱的心,它是跟禅定三昧相应的明了寂静的心。既然它是一种三昧的心,为什么不直接讲三昧、讲禅定,而讲心呢?因为一般凡夫二乘的禅定,他的内心是一种专注,透过专注来止息妄想,但是没有生起观照力。而这个地方大乘的禅定,它念念之间都是生起观照,它是有止有观的,大乘的三摩地是有止有观的,所以叫做心,因为要简别禅定,它只是有止无观,所以叫做心。

为什么叫增上呢?我们一般人,你修习专注,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二乘人得到四禅,他从禅定的因缘出来以后,他的心还是一样,没什么改变,不可能增上。大乘佛法的三昧,你进入三昧,从三昧出来以后,你对无上菩提会有增上的力量,它会产生趋向无上菩提的力量,所以叫做增上,这是一般禅定所做不到的。你修一般的禅定,顶多止息妄想,不能使你往无上菩提的地方跨上一步,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叫做增上心学,就是这样的三摩地,对我们追求无上菩提、成就万德庄严,是有增上力量的,所以叫做增上心学。好,我们看丙二的回答:

丙二、标释正答(分二:丁一标列六种;丁二依标别释)

丁一、标列六种

前面是一个问,这个地方是正式的回答。回答当中分两科:第一科标列六种,第二科依标别释。先作一个总标,再各别解释。看总标的地方:

略由六种差别应知:一、由所缘差别故;二、由种种差别故;三、由对治差别故;四、由堪能差别故;五、由引发差别故;六、由作业差别故。

这个地方,标出大小乘三摩地的差别。就是说大乘的三摩地的止观双运,相对小乘来说,有六种的差别,这个地方先提出一个总标。我们看下一段的解释,这六种差别的个别解释。

丁二、依标别释(分二:戊一略释六种;戊二广能引发)

戊一、略释六种(分六:己一所缘差别;己二种种差别;己三对治差别;己四堪能差别;己五引发差别;己六作业差别)

己一、所缘差别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略释六种,第二个广能引发。先把这六种差别作一个说明,再把其中的引发差别广泛的加以说明。首先我们看六种差别,先看第一个所缘差别,我们看论文:

所缘差别者,谓大乘法为所缘故。

我们大乘的三摩地跟小乘的三摩地,第一个所缘境有差别。三摩地的体性是心一境性,就是你要调伏妄想,使令内心安住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所以刚开始一定要选择一个所缘境让你安住。大乘佛法在选择所缘境的时候,跟小乘之间的差别,它是以整个大乘法为所缘境。当然这个地方还是不容易了解,什么叫大乘法为所缘境呢?天台智者大师说:大乘法为所缘境,略有三种的差别。

第一个,大乘的所缘境是众生法:就是我们在大乘修三摩地的时候,有可能是以自己现前的五蕴身心,你目前由过去业力所招感的一个男人、或者女人的色受想行识。以众生法为所缘境的时候,它的重点在破恶,因为众生法是杂染相,所以你在面对这个杂染五蕴的时候,是用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来对治你心中的爱见烦恼。所以当我们选择众生法为所缘境的时候,心中是一种诃责、厌离,以此来调伏心中的爱见,这是第一个所缘境。

第二个,是以佛法为所缘境:我们对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身相、功德,这个时候你面对佛菩萨的功德庄严,生起好乐归依的心,来增长你信、进、念、定、慧的善根。所以,以佛为所缘境的时候,他的重点在修善,生起大乘的善根。这个众生法跟佛法为所缘境,这两种智者大师说都是因缘观,一定要假藉因缘,这个观照才能够生起。因为你要调伏爱烦恼,你要知道你所爱的是什么?一定要把这个所爱的五蕴境界现前,然后才把这个爱烦恼逼出来,然后再调伏它。你说我对大乘的功德生起信、进、念、定、慧,当然你的所缘境一定要大乘法现前,才能够栽培。所以这个众生法跟佛法的所缘境,都是要假藉因缘来生起观照,叫因缘观、或者叫做对治止观。

第三个,以心法为所缘境,这个就有所不同了:前面的众生法跟佛法的所缘境,都是一种因缘的事相;这个地方,智者大师说是偏重在理观,就是你观照现前一念心性,你观察你现在明了的心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或者你愿意直接了当的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样就能够把你现前生灭作用的心,回归到你不生不灭的理体,就是把心带回家。所以这个地方是一种理观,是真如三昧。前面是在事相上的灭恶、生善,叫对治止观,当然这个止观也非常重要。这个心法的所观境,你直接把所有的──不管是众生法、佛法,你把十法界的因果,全部都先放下,直捷了当的观察你现前这个明了的心识,它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你不管是起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思想,都不要管它,你总之就是──因缘所生,它的本性是空的,就观察它的本性。

简单的讲,大乘的所缘境,有因缘的所缘境──有杂染相的众生法、有清净相的佛法;也有一种理性的真如,就是观心:这个是在选择所缘境的时候有所差别。因为小乘的三摩地,它没有所谓的真如观;在因缘观当中,它也很少观佛法界的庄严,很少,它对佛的功德,也没有好乐、归依的心。小乘的三摩地,三种所缘主要的是观察众生法,就是厌离三界的果报,偏重断恶,所以这个地方就看出有所差别。大乘三摩地的所缘境,就特别的甚深广大,这个是第一个差别。古德说:这个所缘差别,是最重要的根本差别,因为有这个差别,才有后面的差别。

己二、种种差别

种种差别者,谓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贤守、健行等三摩地,种种无量故。

前面是讲所缘境的差别,也可以说是刚开始第一个缘起的根源有差别;这个地方是讲它的结果。由于前面三种所缘的差别,就造成了大乘三摩地有种种差别的种类出现,我们看这当中有四种的三摩地:前面的三种都是属于因缘观;第四种的健行三昧,是属于真如观。

大乘光明三摩地:这个大乘光明三摩地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这个智慧的观照,主要是观照四谛跟十二因缘,就是有苦集的流转门、有灭道的还灭门,对苦集的厌恶对治、对灭道的好乐归依,所以这个大乘光明三摩地,是成就一种灭恶、生善的力量,属于菩萨内心断恶、修善的力量,属于智慧光明这一部分,是属于成就一种智慧的资粮。

集福定王三摩地,这个是我们专注的时候,由于三昧的力量能够成就种种的福德,比如说你成就念佛三昧,你能够成就〈大悲咒〉的专注,对你修习布施、持戒、忍辱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大乘的三摩地,他从三摩地出来的时候,会帮助我们在福德的时候得大自在,修福德得大自在,所以叫做王,由于三摩地的加持,能够使令我们修学福德,犹如国王能得自在。这个地方是讲到三摩地能够成就福德的资粮。

第三个贤守三摩地,这个地方讲大悲心。大乘的三摩地跟小乘不同,小乘的三摩地成就以后,它是一味的出离;大乘的三摩地有一种贤守的力量,就是大悲心,他成就三摩地以后,能够引发种种的善巧,来折服、或者摄受一切的众生,它这个贤守就是大悲心。

这三种三摩地,都是一种因缘的对治观法,就是一个三摩地只能够成就一种功德,大乘光明三摩地成就智慧,集福定王成就福报,贤守成就大悲。这个健行三摩地,健行就是坚固而不可破坏的意思,就是首楞严王三昧、或者讲真如三昧。真如三昧,它不断恶也不修善,因为断恶、修善是属于作用上的因缘观,它直接观照你内心当中的根本理性,直接的把心带回家。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的止观,当然有一些帮助的观法,这种都是在心念的作用上来对治。你没有这个善根,把这个善根补强;没有信、进、念、定、慧的善根,把它补强;你有这样的烦恼,把它对治消灭:这样都是在心念的作用上对治,这个叫做次第止观。

圆顿止观就是说,你不管是有善根,也不管是有烦恼,总之你就是把心带回家:观察烦恼不可得、善根不可得。这样怎么安住呢?就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在这个真如的如的意境当中安住,这个就是真如三昧。你看禅宗的祖师,五祖传给六祖的时候,当初是有两个人提出止观的心得。

神秀大师: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个很明显就是次第止观、对治止观。说有一个镜子,这个镜子很光明清净,但是左边有一个黑点、右边有一个黑点,但是没关系。我们怎么办呢?时时勤拂拭,我把左边的黑点擦掉,再把右边的黑点擦掉,中间的黑点再擦掉,每一个黑点慢慢慢慢的擦,这个黑点就慢慢慢慢的消灭掉了。其实这个观法,也是很重要。刚开始我们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你有贪烦恼,不净观对治;有瞋心,慈悲观对治:就是一个法门对治一个烦恼,这样子的观法是可以当作大乘的助行。

但是根本的观法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子你的心,就直接回归到如的意境上去了,这样子对你整个灭恶、生善,有很大很大的加持力,下面会说明。就是说你经常能够把心带回家,就着你无上菩提的增上力量来说,有很大的帮助。真如三昧的加持力不可思议,这后面会说明。这个地方讲种种差别,就是有不同的所缘境,就开展出不同三摩地的功能。

己三、对治差别

对治差别者,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赖耶识中一切障粗重故。

这个地方,是把真如三昧灭恶的力量表现出来。诸位要知道,这一段的整个内涵,无着菩萨的着眼点,不在大乘光明三摩地、集福定王三摩地、贤守三摩地,他重点不在这个地方,他的重点在真如三昧。你看他后面产生的神通、苦行,乃至于菩萨入不思议境,都是以真如三昧作根本。所以这个地方也先透露一个消息──对治差别,他不讲大乘光明的对治、不讲集福定王的对治,他是讲真如的对治。

就是说,当一个菩萨经常的观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你把心中的作用息灭了,回归到不生不灭的理体。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谓一切法总相缘智],这个时候,你能够生起对一切法总相的观察。当然一切法有别相──有杂染相、清净相,很多很多各别的相貌;但是真如三昧的特点是观察:不管你是杂染相,你的本性是如;不管你是清净相,它也是从如而延伸出来的。所以这个真如三昧,是直接观察一切法的总相。这样的总相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遣除你阿赖耶识当中,一切的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功能。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是这个一切,我们刚开始修对治止观的时候,是一个法门对治一个障碍、或者一个法门生起一个善根,而真如三昧是能够完全消灭一切的遮障。这种情况,无着菩萨讲出一个譬喻:以楔出楔道理。什么叫做楔?就是木工在做木工的时候,他有时候没有做准,差了一个隙缝,这个楔,就是填入隙缝以补其缺;刚好这个木工没有交接好,差一个隙缝,把这个木屑打进去就把缺口补足了。当然这个地方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以细楔来引出粗楔。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让你当赘婿,不是让你统一天下
让你当赘婿,不是让你统一天下
林平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意外激活“作死”系统。 只要能在不同时空死十次,就能获得永生和无尽的财富。 前九次任务林平轻松完成。 最后一次,他成为富商之子,并要因财而死。 林平立刻组织拍卖会,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都挥泪甩卖。 老爹大怒,临平递上后脑勺:爹,朝这打,用力打,往死里打! 成为郡马后城主:世子、平儿,给你们一千两银子,你们该怎么花? 世子:钱太多,孩儿不会花。 林平:我的回答是不够花! 城主
醉朱颜
四合院之小道士下山
四合院之小道士下山
一位年逾知天命之年的小老头,魂穿到了四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小道士玉林身上,随之一同而来的还有魂穿前把玩的一块玉摆件、一件残缺的上古灵宝残片,玉林小道士下山游戏人间,宰几个倭寇、搬空几家商行……
佚名
修罗剑神王腾
修罗剑神王腾
少年天生至尊神脉,却因一颗善心坠落凡尘。滔天怨气激活神魔令,得神界无上霸主传承,十大太古凶兽真血淬体,于逆境中崛起!以凡人之躯,斗那漫天神佛,问那世间情谊斤两,道理几何?!既然神已无能为力,那就让魔来普度众生!
三寸寒芒
80年代剽悍土着女
80年代剽悍土着女
关于80年代剽悍土着女:混横出名的村姑方媛嫁给了上大学的陆川。方媛是浑人,陆川是学问人。放到一块除了火花,还能有不一样的花火。别人是媳妇绕着公婆转,方媛是公婆绕着儿媳妇转,带领一家子过的红红火火,同抢了自己前未婚夫的重生女活成了对照组。
程嘉喜
她从山沟沟里掘金致富
她从山沟沟里掘金致富
关于她从山沟沟里掘金致富:张雨兰本来读书有大好前程的,因为家境贫寒,只能辍学回家,她到南方打工,历经艰难,尽管脚下的路泥泞不堪,她像一株坚韧不屈的风雨兰,坚定,努力向上,在山沟沟里赊账买鸭子来养,摆摊卖童装,她没有金手指,靠自己的勤劳和汗水,换来了人们羡慕不尽的财富,更让人赞叹的还有她坚强不屈的精神,请朋友们来,一起读读张雨兰的人生故事。
行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