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第44章 第44集《摄大乘论》
所以,一个人,如果你受了菩萨戒,内心安住菩提心,你经常没有听闻大乘佛法,你的菩提心就开始动摇;你再不听佛法,你的菩提心就完全丧失了。其实你内心已经把无上菩提忘得一乾二净,你已经被现实的因缘缠全部缚住了,你不知道。
所以你看古人讲得多严重: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你三天不读书,你跟圣贤之道就不相应了,何况大乘佛法!我们一个人不用净法熏习,你就是随顺妄想熏习,我们的心识不断的受熏。你不吃药,它的病毒就增加。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心不会停止状态,它不断的受熏、变化。
所以,菩提心要巩固,你只有一个方法:不断的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为什么叫做悕求胜解净,就是这个意思,由胜解的力量,创造一种对无上菩提的悕求,这个是意乐的自体相。
[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这个前就是见道位之前的加行位,加行位的菩萨在禅定当中,跟见道位的菩萨,这个此法流是入了法性之流,见道位的菩萨、修道位的菩萨都叫法性流,在禅定当中,都能够见到十方诸佛,就是感应道交,这叫瑞相相。
[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这叫胜利相(殊胜的胜,利益的利)。一个菩萨到这个时候,他知道离无上菩提非常接近了,对于大乘的六度也感到没有任何的障碍,因为他有善巧,他多生多劫的经验,他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时候,他累积很多的善巧,如何来调整自己,他很有经验。所以他对于成就六度,成就无上菩提的功德,他非常有把握了,所以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这是讲到偈颂,这以下用长行来加以配释:
壬二、长行配释
由此三颂,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谓资粮故,堪忍故,所缘故,作意故,自体故,瑞相故,胜利故。如其次第,诸句伽他应知显示。
这个地方是赞叹地上菩萨修习六度的殊胜。这个清净增上意乐,其实就是一个菩提心、一个空正见,只是它升华到一定的力量。我们在地前的时候,修习这个清净增上意乐,从本颂来说,主要是以圆满白法,就是修行善法。你发了菩提心、成就空正见以后,你经常造罪业,你的菩提心就会失掉了,你的观照力也会失掉,就是这样。
你只有靠白法的资粮,才能够增加你的菩提心跟空正见。凡夫就是由理观的正念带动善业,由善业再加强理观,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只要你造罪业,你马上看到你的菩提心开始动摇,你的观照力开始受伤,这一定的,除非你忏悔,然后再调整回来。这个地方是说明地前跟地后的菩萨修六度的一个总说。这二段是总说。我们看戊二的广显十门:
戊二、广显十门(分二:己一长行别释;己二颂结集施)
己一、长行别释(分十:庚一数;庚二相;庚三次第;庚四训词;庚五修;庚六差别;庚七相摄;庚八所治;庚九胜利;庚十互决择)
庚一、数(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前面是约人来分判六度的差别,一个凡位的人跟圣人;这个地方是约法,六度本身有十门的分别。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长行别释;二、颂结集施。先看长行,长行当中有十段:一、数;二、相;三、次第;四、训词;五、修;六、差别;七、相摄;八、所治;九、胜利;十、互决择。这个地方是详细的把六度说明。我们看第一个数,数当中有问跟答,先提出一个问:
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
什么样的理由,使令大乘波罗蜜多只有六个数目,而不是五或七呢?我们说成佛为什么要修六度?为什么刚好六度?为什么不少一个多一个?提出一个问。我们看回答,略标三因,随标别释。先看略标:
辛二、答(分二:壬一略标三因;壬二随标别释)
壬一、略标三因
成立对治所治障故,证诸佛法所依处故,随顺成熟诸有情故。
我们安立六度有三个原因:第一个、为了圆满成就对治我们身心的障碍,这叫做断德。比如说我们安立布施对治悭贪,乃至于安立般若对治愚痴。从凡夫到成佛,其实你只要对治六种障碍就够了,你这六种障碍对治了,其他障碍就消灭了,所以你根本不须要安立第七,从这个对治的角度,对治六个,成佛足足有余。
第二、证诸佛法所依处故,这个地方是约着智德,成就善法。我们成善法,其实六度就够了,你成就六度的善法,其他相应的善法也会自然成就,所以从修善的角度,六度也就够了。
第三、随顺成熟诸有情故,从度化众生的恩德来说,我们要使令一个苦恼的众生,让他产生善根,使令他善根慢慢成熟增长,其实你用六度,对他的帮助也够了。
也就是说,菩萨的三大事业──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三大事业只要你做六件事情,全部具足。这六件事情你成功了以后,这三种功德──断德、智德、恩德都成功,所以佛陀不安立第七个,因为不必要。这一段是总标,我们看别释:
壬二、随标别释(分三:癸一释第一因;癸二释第二因;癸三释第三因)
癸一、释第一因(分二:子一辨对治障;子二结成六数)
子一、辨对治障(分三:丑一治不发趣因;丑二治退还因;丑三治失坏因)
丑一、治不发趣因(分二:寅一明立施戒;寅二随释此因)
寅一、明立施戒
这当中有三种因:第一因、第二因、第三因。第一因是对治,对治当中有三种因:第一个、治不发趣因;第二个、治退还因;第三个、治失坏因。治不发趣因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明立施戒;第二个、随释此因。我们看什么叫对治不发趣因:
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
寅二、随释此因
不发趣因,谓着财位,及着室家。
佛陀为了要消灭菩萨不发趣因,这个发就是发心出离生死,这个趣就是趣向大般涅盘。佛陀恐怕一个菩萨在修习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的时候,他可能会被眼前的安乐,产生迷惑颠倒,然后就放弃追求无上菩提的希望跟努力,这叫不发趣因。这个时候佛陀就安立了布施跟持戒,来对治我们对于现实快乐,产生严重的执取。应该怎么对治呢?
[不发趣因,谓着财位,及着室家。]这当中有两个法,是严重的对我们无上菩提的理想产生障碍:第一个、贪着财位,财富跟地位。你追求财富跟地位,你一定会忘掉你的目标,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
第二个、贪着室家,这个室家是家庭眷属、这个男女的情感。前面是依报,后面是正报。贪着财位怎么办呢?用布施来对治。贪着室家怎么办呢?用持戒来对治。
这个地方是说:虽然我们内心有很多的烦恼,但是不是所有的烦恼都会直接的去冲击无上菩提?不是的。如果这样子的话,谁也没办法修行。比如说:诶,你喜欢吃好吃的东西,这样子会损福报,但是不障碍无上菩提;你喜欢穿漂亮的衣服,这样子也损福报,但是不障碍无上菩提。
所以你要知道从凡夫位的点,到成佛之道的目标,这个过程,哪些是你很急迫要对治的,你要先注意。我们从现实的角度,你不可能刚开始出发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都对治,你做不到的,你的精神体力也有限。烦恼无边,你善根、观照力薄弱,你一定先抓重点。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先抓住两个重点:第一个用布施,对治对财富地位的追求;第二个用持戒,调伏我们男女的情感。因为这两个会造成一种不发趣因,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过失。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理论上,我们心中的烦恼是由智慧来引导。我们不喜欢财富、地位,是因为我们看到生命是无量,恒转如瀑流,阿赖耶识是相续变化的,我们今生只是无量生命的一个点,一个人能够活几十年?你贪着财富、地位又怎么样呢?你又带不走。
所以,所有的烦恼,理论上是由智慧来引导。但是我们凡夫资粮位的菩萨,这种观照力要控制烦恼的力量是薄弱的。所以说,佛陀很清楚的知道:除了讲道理以外,要用一种事相、一个轨范来对治。就是说,我知道财富、地位是无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佛陀还强迫你布施,就是用行为来对治,用理观来疏导。如果你了解这个道理,用智慧来疏导你内心的障碍,用强迫的行动来创造一种对治的力量。
所以理观以后,你还是要去实践布施、持戒来对治。理观跟事修是缺一不可。所以佛陀告诉我们:用布施来对治贪着财位,用持戒对治贪着室家,把这种不发趣因,你不想往前走的障碍消灭掉。
第二个、治退还因。
丑二、治退还因(分二:寅一明立忍进;寅二随释此因)
寅一、明立忍进
这当中有两段:一、明立忍进;二、随释此因。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 故立忍、进波罗密多。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