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卷之八人物志
人物漢
揚 季《漢書 ·揚雄傳》:楚漢之興,揚氏溯江上,處巴江州,而揚季官至廬江太守。漢元鼎間,避讎複溯江上,處岷山之陽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區。自季至雄五世而傳一子,故雄無它揚於蜀。
胥君安《華陽國志》《春秋谷梁傳》:首敘曰:成帝時,議立《三傳》博士,巴郡胥君安獨駁《左傳》,不祖聖人,以儒學典雅稱于孝成。
後漢
陳 髦《華陽國志》:安帝元初三年,梁州羌擾巴中三府,舉廣漢王堂為巴郡太守,撥亂致治,進賢達士。貢孝子嚴永,隱士黃錯,名儒陳髦,後士張璊皆至大位。
尹 珍《後漢書》:字道真,牂牁母斂人,以生遐裔,未漸庠序,乃遠從汝南許叔重受五經,又師應世叔學圖緯。通三才,還以教授,於是南域始有學焉。珍後以經術選用,曆尚書丞郎、荊州刺史。按舊《通志》,據《南川縣誌》,以珍列入隱逸,誤。新《通志》,又以牂牁郡遠在雲貴而人物不載,珍名亦誤。漢武帝元鼎六年開牂牁郡,改置母斂縣,今綦江也。
李 永《後漢書 ·滇王傳》:靈帝熹平五年,諸夷反叛,執太守雍陟遣禦史中丞朱龜討之,不能克。太尉掾巴郡李永建策討伐,乃拜益州太守,與刺史龐芝發板楯蠻,擊破平之,還得雍陟。《通志》:按《華陽國志》,永字德卬,墊江人。又荊州刺史襲榮,日南太守黎景、巴郡太守龔揚俱墊江人。墊江今合州,並附於此。
沈稚黎彪《華陽國志》:永昌郡,明帝永平十二年,哀牢抑狼遣子奉獻明帝,乃置郡,以鄭純為太守,土地沃腴,黃金、光珠、虎魄、翡翠、孔雀、犀、象、蠶桑、綿絹、采帛、文繡。又有猩猩獸能言,其血可以染朱罽。有梧桐木,其花柔如絲,民績以為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汙,俗名曰桐華布。有蘭幹細布,蘭幹獠言紵也,織成紋,如綾錦。又有罽旄帛疊、水精琉璃、軻蟲蚌珠,宜五穀,山出銅錫。太守著名績者,自鄭純後,有蜀郡張化常員,巴郡沈稚黎彪。
謁 煥《一統志》:江州人,仕為汝南太守,有公直之稱,其同邑又有司隸校尉程焉,度遼將軍譙章,皆有名于時。按《後漢書》:廖扶,汝南平輿人,絕志世外,專精經典,尤明天文,讖緯風角推步之術,嘗居先人塚側,未嘗入城市。太守謁煥先為諸生,從扶學,後臨郡,未到,先遣吏修門人之禮。又欲擢扶子弟,固不肯,當時人因號為北郭先生。《通志》:煥作渙,誤。附《華陽國志》:茂才孟彪,江州人。
然 溫《一統志》:江州人。仕為度遼將軍,守桂陽,長於治民,能得其心。
三國蜀漢
董 和《三國志》本傳:字幼宰,南郡枝江人,其先本巴郡江州人。漢末,和率宗族西遷。劉璋以為牛鞞江原長、成都令。時俗奢侈,和躬帥以儉為之軌制,所在移風變善,畏而不犯。轉和東屬國都尉,民老弱相攜乞留和者數千人,璋聽留二年,還遷益州太守,其清約如前,南士愛而信之。先主定蜀,徵和為掌事中郎將,與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自和居官食祿,外牧殊域,內幹機衡,二十餘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亮後為丞相,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斃蹺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暴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于幼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諫止;雖姿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董 允《三國志》本傳:字休昭,和之子。先主立太子,允為舍人,徙洗馬。後主襲位,遷黃門侍郎。丞相亮將北征,住漢中,以允秉心公,亮上疏曰:“郭攸之、費褘、董允等,斟酌規益,進盡忠言,則其任也。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允遷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獻納之任,允皆專之。事為防制,甚盡匡救之理。後主欲採擇以充後宮,允以為古者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後主益嚴憚之。尚書令蔣琬領益州剌史,上書以讓費褘及允,又表 “允內侍歷年,翼贊王室,宜賜爵土以褒勳勞。”允固辭不受。後主愛宦人黃皓,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皓畏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允嘗與費禕、朝濟等共期游宴,嚴駕已辦,而郎中襄陽董恢詣允修敬。恢年少官微,見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許曰:“本所以出者,欲與同好游談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闊積,舍此之談,就彼之宴,非所謂也。”乃命解驂、褘等罷駕不行,其守正下士,凡此類也。延熙七年,以侍中守尚書令。九年,卒。陳只代允為侍中,浩始預政,操弄威柄,終至覆國。蜀人無不追思允。允孫宏,晉巴西太守。
注:《華陽國志》曰:“時,蜀人以諸葛、蔣、費及允為四相,一號四英也。”晉母稚《一統志》:巴郡江州人,學貫四科,貢於朝,除涪陵漢平令。為夜郎太守,殊俗感其惠化。毛 楚《華陽國志 ·廣立傳》:同郡毛楚、楊宗皆有美德。楚,牂牁太守,宗,武陵太守。《後賢志目錄》:牂牁太守毛
楚,枳人。
唐
李陽冰《一統志》:合州人,開元中為當塗令,有政績。宗人李白常往依之。善篆書,推古今獨步。《通志》:按《新唐書》,以陽冰為趙郡人,諸書皆同,然李白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有雲:“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吐辭又炳煥,五色羅華星。秀句滿江國,高才掞天庭。宰邑艱難時,浮雲空古城。居人若薙草,掃地無纖莖。惠澤及飛走,農夫盡歸耕。廣漢水萬里,長流玉琴聲。雅頌播吳越,還如太階平。”則陽冰為合州人可據,蓋漢廣漢郡東接巴郡,廣漢之德陽今遂寧縣,而古亦曰小廣漢,涪水至廣漢南入于墊江,墊江即嘉陵江。合處在今合州城北,漢巴郡北接德陽,而合州古巴郡之墊江縣與遂寧仍鄰境也。雲趙郡人者,唐人重門第,輒稱郡望,所謂王必琅邪,劉必彭城。孔子不得為魯陰氏,猶必系齊也。
五代前蜀
張 武《十國春秋 ·前蜀》本傳:石照人,少時身長七尺,面紫黑色,不務家人產業,里中豪多畏憚之。及長,勇敢善戰,事高祖為破浪都頭,大敗荊南兵於夔州,累官鎮江軍節度使。乾德中遷峽路應援招討使,荊南武信王常欲取三峽,畏武威名,不敢逼。及唐兵入寇,乃乘勢將水軍進峽攻施州,武作鐵
斷江中流,立柵於兩端,謂之鎖峽。武信王遣勇士斫之,會大風暴起,荊南舟
於
難為進退,武矢石交下,荊南兵敗衂奔還,死者無算。既而聞北路陷敗,遂以夔忠萬三州,詣魏土。繼岌降複,仕後蜀為峽路行營招收討伐使,進取渝州,降唐刺史張環,分兵趨黔涪。未幾,卒於渝州,年八十餘歲。
宋
張宗範舊《通志》:合州人,有文行,居嘉陵江,建亭于學士山麓。周濂溪至而愛之,為名其亭。
譙南薰明周複俊《全蜀藝文志》:昌元人,居鴨子池,登皇祐五年進士第。後以秘書丞知閬州,文彥博贈以詩。
胡 璞《宋詩紀事》:璞字器之,南平人,熙甯三年進士,有《經採石渡》,詩雲:抗議金鑾反見讎,一杯蟬脫此山頭,當時醉弄波間月,今見寒光萬里流(《輿地紀勝》)。蘇子瞻見之,疑唐人作,歡賞不已。
郭曩氏《宋史 ·譙定傳》:定學《易》于郭曩氏,自見乃謂之象,一語以入。郭曩氏者,世家南平,始祖在漢為嚴君平之師,世傳《易》學,蓋象數之學也。
譙 定《宋史 ·隱逸》本傳:字天授,涪陵人,少喜學佛,析其理,歸於儒,後學《易》于郭曩氏。定一日至汴,聞伊川程頤講道於洛,潔衣往見,棄其學而學焉。遂得聞精義,造詣愈至,浩然而歸。其後頤貶涪,實定之鄉,北山有岩,師友游泳其中,涪人名之曰讀易洞。靖康初,呂好問薦之,欽宗召為崇政殿說書,以論弗合,辭不就。高宗即位,定猶在汴,右丞許翰又薦之,詔宗澤津逮詣行在。至維揚寓邸舍,窶甚,一中貴人偶與鄰,饋之食不受,與之衣亦不受,委金而去,定袖而歸之,其自立之操類此。上將用之,會金兵至,定複歸蜀。
陳鵬飛《王樗文集》:鵬飛,蜀之昌州人,字少南,生而穎異。九歲讀《易》,得晁說之《古易》,曰:“得此書,群言可廢矣”。學于晁補之,得其要領。于詩解獨有會心,所注《五經通解》不脛而走。天下時注經凡三家,與蘇氏東坡、張氏子韶並名噪江淮,號為三雋雲。秦檜之始居溫州也,鵬飛嘗為館客,檜亦雅重之。以博好士名。尋以貢舉入經筵,時二帝北狩,高宗暫即位于金陵,鵬飛慷慨上書請討金賊。檜斥曰:“和議已定,書生無妄言國事。”鵬飛歡曰:“事急矣,大臣不言,小臣言
之,小臣不言,書生言之,胡以妄言鍵天下口乎?”初帝生母韋氏妃也,至是尊為宣和皇后,得二帝凶聞,將迎梓宮還朝。會韋後亦將歸,檜巧為逢迎,命先以吉服迎韋後,而後以凶服迎梓宮。禮官聚都堂皆附檜意,吳才老者時為言官,力爭之,檜斥曰:“此豈爾等聚訟所乎?”鵬飛職在經筵,憮然曰:“公羊所雲母以子貴之說,本非禮也,嫡只一耳,以小如大,所謂六逆之一忤。”檜意安置惠州,從學者甚夥,日講書中堂,與諸生論古聖賢名臣、修身治世事,于性理諸書尤多闡發。上欲起用檜,以朋黨偽學沮之。會張九成自金逃歸,力薦于孟後。後嘉納之,詔書至粵,拂袖起曰:“事勢至此,尚可出而仕耶?”偕妻歸,隱於永川之松溉,自號潛溪散人。
趙 性《蜀人物志》:合州人,紹興中對策有曰:“以括囊為深計,臣知其人矣;主和議者,當之以首鼠為圓機,臣知其
人矣,杜言路者當之。”考官大驚,檜欲罪之,值檜卒而止。
楊 載《蜀人物志》:涪陵人,以功名自負。金立劉豫,載白張浚,願手刃劉豫以報,丞相壯其言,遂遣之。載偕十士
至金偽降,金任之,行反間,豫果廢。十士亡其八,乃決歸。浚以聞,授知永睦。
度 正《宋史》本傳:字周卿,合州人,紹興元年進士,曆官國子監丞。時士大夫無賢愚皆策李全必反而不敢言,正獨上疏極言之,且獻斃全之策有三,其言鯁亮激切,遷軍噐少監。輪對,言:“陛下推行聖學,當自正家始。”進太常少卿。適太廟災,為說以獻。遷權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遷禮部侍郎,致仕,卒,所著有《性善堂文集》。
稅安禮《巴縣誌》:安禮,博通經史,熟掌故,遍遊名山大川。作《禹貢指掌圖》,正偽糾謬,考據詳明,有功書傳,學者
宗之。
謝 諤渝州人,《續資治通鑒》:淳熙十一年春正月丙午,監察禦史謝諤言:“去年臣僚因處州守臣不合將義役置冊,假以借手干求差遣。力陳其弊,得旨依奏。其所奏系兩事:一雲 ‘將處州及兩浙有現行助役去處,聽從民便,官司不得干預’;二雲 ‘其民間有久行,不能息爭訟者,州縣依現行條法,照民力資次從公差募’。其一是義役,其二是差役。言者之意,欲差役、義役二者並行,不曾言盡罷義役,亦但言兩浙之弊,不曾言及別路也。近聞江東、西諸路,民間有便於義役之處,官司乘此頗有搖動。蓋民間舊因差役,吏緣為奸,緣行義役,遂頗便之。自此法之行,胥吏縮於無措,日夕伺隙,思敗其謀。近日饒州德興縣、吉州吉水縣人戶,赴台控斥、請飭諸路應有義役當從民便外,其不願義役,乃行差役。兩項並各遵守,違者許提舉司按奏。其德興縣人戶並齎到本縣舊刊義役石碑,可見經久之計,民情所甚便,正不必撓其成法也。”帝曰:“前蔣繼周言處州專行義役之弊,今謝諤欲義役各從民便,法意更為完善。”
淵《蜀中著作記》:字亞夫,號蓮蕩,晉中郎將
靖之後,世居襄陽,後徙蜀。家長壽之涪坪山,受學于朱文公,嘗言:淳熙四年,文公年四十八,注《孟子》,子產聽鄭國之政章,謂成周改歲首而不改月,則晚年之確論也,嘗欲更注,而其書已行於世。以時令考之,涸陰冱寒,當此之時,而以乘輿濟民民能免於病,涉乎橋樑道路可以觀政。九月成杠,十月成梁,戒事之辭也;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序,事之辭也。《國語》有戒備之意,《孟子》就凍極時,言之皆夏時雲。
蒲國實《蜀人物志》:璧山人,開禧時狀元,飽飫六藝,淹貫經史。《巴縣誌》:國實與同邑馮時行先後鼎名,著作多散
失,僅得《金堂南山泉銘》。
馮時行明王應熊撰《時行傳》:時行字當可,別號縉雲,恭州之南樂磧人。嘉熙間狀元及第,宰通義之丹棱,有惠政。以奉禮郎赴行在所,時秦檜主和議,時行召對,力言不可至,引漢高帝分羹事為喻。帝曰:“朕不忍聞”,顰蹙而起,檜乃謫時行知萬州。部使者承風旨傳會抵罪,由是居里社十餘年,檜死起守蓬黎,而以提點成都刑獄終,著有《縉雲集》。宋蹇駒撰《古城馮侯廟碑》:提點成都府刑獄功事馮侯,隆興元年死其官,死四年,名山進士眾大中合邦人之思,築宮於縣之古城,以俎豆侯。又三年,駒來守雅州,考侯事之終始,刻之石。先是,經界之禍,此邦實烈,方經界之令甫頒,民恐懼不敢輕售其奸。法既行久且玩,奸獘始錯出,跬步之田而受倍蓰之稅,連阡陌者以巧幸入輕租,貧者破業產瘠,溝中枕籍,幾蹈湯火之酷,將且十年。而侯持節而來,問民疾苦,首得此,蹙然,寢食不遑,即閉合書,奏報天子,乞仍其故。既畫可行,民懽迎曰:“吾今更生矣!”及侯死,民取水哭曰:“我有屋廬侯焉,我使我獲,弛然安居其下;我有田疇以耕以飽,皆侯之賜,雖一飯必祝。”大中斥七十萬錢縛屋,塑侯像,民歲時歌舞,其水旱厲疫必以禱侯,亦能為民禍福,以恐動其民而食其土,雲:“朱子跋張敬夫與馮公帖此。”張敬夫與縉雲馮當可書也,味其詞意,知其一時,家庭之間,定省從容,未嘗食息不在中原之複,令人感慨不已。馮公獨不及識,然嘗見故。端殿汪公甚推重之,近得其文集,讀之論議偉然。而所論人主正心,親賢為,所謂建極者明禹箕之傳,破諸儒之陋,乃適與鄙意合,尤恨不得一見其面目,而聽其話言也。
稅與權《巴縣誌》:與權,巴縣人。究心理窟,世稱儒宗。《通志》按:與權字巽甫,魏了翁門人,著有《校正周易古經》
十二卷,《易學啟蒙小傳》一卷。其《周易古經》後序雲:“與權鄉侍先師鶴山魏文靖公,討論此經,將以邵子觀物所言為斷
著。文王周公正者,八卦變者二十八,八卦之繇,辭於冊,題曰《周易古經》上下篇。冠於十翼,以還孔子韋編之舊,使百世之
下學者複見全經。而附數公序辨於末天不憖,遺先師夢奠倐逾一紀,慨師友之凋謝,懼異學之支離,不量固陋,推本邵子。
所述刊定《周易古經》上下篇如前,以卒先師之志,而義文經卦重卦大義,則于《易學啟蒙小傳》詳之。”羅志沖《明統志》:合州人。潛心六經,最精于《易》,著《易解》,發明程氏之旨為多。陽枋、陽岊巴川人。枋,淳祐中進士。朱彝尊《經義考》雲:“按二陽易說,其學本于朱子門人
氏黃晉卿,所謂大陽
先生枋,小陽先生岊也。”其後裔又有《玉井易說》,而楊用修《全蜀藝文志》、曹能始《蜀中著作記》均未雲及,何與?母夢牛《蜀人物志》:巴縣人,初授樂源尉,優於吏事,茂著廉聲,累主文試院,官至承直郎,有《全歸集》行世。張 弦《蜀人物志》:江津人,舉進士,累仕湖廣總領,精神滿腹,長於邊算。石公恕《蜀人物志》:江津人,以武功大夫知威州,有能明。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