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复卦第二十四
春秋时期的蘧伯玉就是一个富于自省精神的人。有一天,蘧伯玉派人拜望孔子,孔子向来人询问蘧伯玉的最近的情况,来人回答说:“他现在正设法减少自己的缺点,可是却苦于做不到。”蘧伯玉每一天都要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使今日之我胜过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之处,到了五十岁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过错。此所谓“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原文】
六四,中行1独复。[徐子宏《周易全译》:“中行,中途,半路。”]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2也。
【注释】
1中行:中道,中途。
2道:道义。
【译文】
六四,与多人一同出行中途独自返归。
《象传》说:“与多人一同出行中途独自返归”,说明遵从正道。
【解说】
六四居众阴爻之中,独与初应,故曰“中行独复”。特立独行,孑然一身。六四在众阴之中尚能知复,可见六四主观上是好的,但从客观上来看所应的初爻阳弱给予的支援不够,无法成大器,故不言吉凶悔吝。
此爻不肯苟合众阴,为道是从,身虽孤独,道却不孤。在坤中不从坤而从阳,是“出淤泥而不染”,是随俗而不附和,居乱而不为所污。从道远应,德不孤,必有芳邻襄助。
陶渊明即是这样的人。他年轻时曾胸怀“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于是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官职,每次任期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黑暗与污浊,于是四十一岁时还家归隐,过起了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道,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他的诗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这种境界,使他的诗流传后世,经久不衰。
【原文】
六五,敦复,[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敦复者,受人之督责促迫而返。”]无悔。
《象》曰:“敦复,无悔”,中1以自考2也。
【注释】
1中:正。
2自考:自我成就。
【译文】
六五,敦厚笃诚地复归,没有悔恨。
《象传》说:“敦厚笃诚地复归,没有悔恨”,说明以居中持正来反身自察。
【解说】
敦是质朴敦厚貌,是积厚之象。六五敦复是历尽沧桑,大彻大悟,是扪心自问(中以自考也),是无怨无悔,是返归本性。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就“大彻大悟”地表达了“觉今是而昨非”的人生感悟。是陶渊明的代表作。陶渊明生活在政治极为混乱、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他厌弃仕途,主动隐遁山林,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归去来兮辞》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营造出一种宁静恬淡、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文章也因为作者洒脱的精神境界而显得灵动自然,令人回味无穷。
欧阳修甚至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原文】
上六,迷1复,凶,有灾眚2。用行师3,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4征。
《象》曰:迷复之凶,反5君道也。
【注释】
1迷:迷失道路。
2眚:过错,祸殃。
3行师:出兵作战。
4克:能。
5反:违反。
【译文】
上六,迷途不返,有凶险,有灾祸。如行兵作战,最终将有大败,危及国君,以至十年之久不能出兵征战。
《象传》说:迷途不返有凶险,这是说违背了君王之道。
【解说】
“迷复”是迷失道路而不知返,一意孤行。上坤为荒,为乱,故为“灾眚”。灾是外来之祸,是天灾。眚是内生之祸,是自作孽。“灾眚”是内忧外患皆至,动辄得咎。坤为众,故为师。坤为至阴为死丧,又复本是休息之卦,故行师“终有大败”。坤为国,震为诸侯为王,故曰“国君”。“不克征”者,是说不能战胜,不能兴起。他爻皆可承阳,独上六无路不能,“反君道”,即上六不承阳,强与阳争则是叛君命,而殃及国君,故曰“以其国君凶”。十是终数,是说只要迷的状况不改变,灾眚也不会改变。残暴成性的晋灵公,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假使他听了赵盾等人的劝告,迷途知返,就会大吉大利。可他非但不听,还要暗杀赵盾,最终被杀,连性命都丢了,比“十年不克征”的灾难还要重。
上六鬼迷心窍,妄为行师,必尝败绩,想要回头迷失已远再也回不去,虽十年也无法攻克。老子曾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系辞》说:“复,德之本也。”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