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卷中
【译文】
老聃说:“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放小鱼在砧板上翻来翻去就会被揉烂。自从过去圣人创造出各种物品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就诱发了人的情欲,这样使人情失去了自然天性,以至许多人因此送掉了自己的性命。现在你又去修饰、整理这些东西,使人们深陷情欲而不能自拔。社会上人的情欲增多会使风气败坏,风气败坏则人们相互欺诈,相互欺诈则社会风气愈加混乱。你这样做损伤了人们的自然天性还自我感觉良好,上天是要降祸于你的了。”孔子害怕了,但也不能有所改变了。
既而削迹于卫1,伐树于宋2,饥于陈蔡3,围于匡4。皇皇汲汲5,几于不免。孔子顾谓颜回曰6:“老聃之言,岂是谓乎?”
【注释】
1削迹于卫:指不让孔子在卫国立足。削迹,消除足迹。
2伐树于宋:指孔子曾在宋国一大树下为弟子讲习礼仪,被宋国司马桓魋派人砍树追杀,孔子因此逃离宋国。
3饥于陈蔡:孔子在途经陈、蔡将往楚国时,受到部队的包围而绝粮数日。陈,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淮阳一带。蔡,诸侯国名。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4围于匡:孔子因被误认为是阳虎而被匡人围困。匡,在今河南长垣。
5皇皇:通“惶惶”,内心不安的样子。汲汲:急迫的样子。
6顾:回头。
【译文】
后来,孔子无法在卫国立足,到了宋国被砍掉依坐的大树受到追杀,被陈国、蔡国部队合力包围断粮数日,又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过着惶恐不安的生活,差点伤了性命。孔子因此回头对弟子颜回说:“老聃说的上天要降祸的预言,是不是现在果然兑现了呢!”
孔子说第四
【题解】
自上卷中《圣过》等篇的立论来看,作者似以道家立论为基础,而对儒家思想做出了批评。本篇论说孔子出现正面的形象,似有尊崇儒家的倾向。但比对原文,又找不到这方面的依据。如篇中孔子被围于匡的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和《论语·子罕》虽有记载,但《论语》中记载甚简,《史记》中记当时孔子因貌似与匡人结仇的阳虎而被围困,孔子自信:“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自己承担着恢复周代礼制的历史使命,会受到上天的庇护。不过后文中又说孔子靠派人到卫国疏通关系才解了围困,与本章所记出入不小。有关原宪的事,则在两书中均言之不详。不过,《庄子》中记的故事,倒是与本文接近。
《庄子·秋水》中曰:“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然后又记载了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庄子·让王》中则有原宪与子贡关于贫、病的论辩。不过在前文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中,主要是围绕着时势与命运的顺与不顺展开的;后者则只说到“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也就是以“仁义”的推行为宗旨的。本章的故事梗概大致与《庄子》的陈述接近,可见即使是崇尚儒家的文字,其出处还是与道家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无能子有了在《庄子》基础上的新思想阐发。在有关孔子被围匡地时与子路的对话中,无能子提出的是“是非邪正由乎人,厚薄悬乎分,通塞存乎时”的道理,虽然也是有任凭时运的意思,但是从世界大一统的角度来谈的,所以后面接着讲的,便是“丘方惚无形于冲漠,沦无情于杳冥,不知所以忧”的话,将其所以谐于弦歌的原因归之于对冲漠、杳冥境界的回归。这样就将其以虚无、旷达的精神境界追求与孔子的行为标准统一了起来。
另外关于原宪的精神追求,作者也借用了孔子的口来解释:“不虚则思之不清,不淳则其心不贞”,所以虚静、淳朴才是原宪坚白操守的由来,再一次对其无为、明道的人生准则做出诠释。这些故事阐述能加深读者对道家思想理念的了解,也起到了深化道家思想理论的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出自《庄子》、被本章沿袭的孔子被围匡时“弦歌不辍”的话,也曾给后人以某种启发。于是有人考证说,正是因为孔子的弹琴唱歌,使匡人看到了他与阳虎的不同,所以才自行散去了包围圈。似乎这样的结局,较之司马迁文中托人说情才解围的说法,对孔子的形象维护更有利些。
一
孔子围于匡1,七日弦歌不辍。
【注释】
1孔子(前551——前479):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围于匡:孔子因被误认为是阳虎而被匡人围困。匡,在今河南长垣。
【译文】
孔子被围困于匡地,整整七天都在弹琴唱歌。
子路曰1:“由闻君子包周身之防,无一朝之患。夫子圣人也,而饥于陈2,围于匡,何也?然而夫子弦歌不辍,罔有忧色,岂有术乎?”
【注释】
1子路:孔子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2饥于陈:孔子在经陈、蔡将往楚国时,受到部队的包围而绝粮数日。陈,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淮阳一带。
【译文】
子路说:“我听说君子能预备好防身的良策,所以没有意外的祸患。夫子您是个圣人,却被陈国部队包围而饿肚子,又被围困在了匡地,怎么会这样呢?而您竟然整天弹琴唱歌,不现愁容,难道已经有了应对的办法?”
孔子曰:“由来,语汝。夫是非邪正由乎人,厚薄悬乎分1,通塞存乎时2。日月之照,不能免薄蚀之患3;圣贤之智,不能移厚薄通塞之数。君子能仁于人,不能使人仁于我。我能义于人,不能使人义于我。匡之围,非丘之罪也,丘亦不能使之不围焉。然而可围者,丘之形骸也。丘方惚无形于冲漠4,沦无情于杳冥5,不知所以忧,故偶谐于弦歌尔6!”言未几,匡人解去。
【注释】
1厚薄:指命运的好坏。分:缘分,命运,机遇。
2通塞:顺利和困窘。时:时机,时势。
3薄蚀:泛指日食、月食。薄,迫近。
4冲漠:虚静。
5沦:沦于,处于。杳冥:高远不能见到的地方。
6谐:和谐,使声音和谐。引申为弹奏、演唱。
【译文】
孔子说:“子路你来,我告诉你。人生在世,判断是非、辨别邪正在人所能及的范围,不过得到的待遇厚薄则取决于命运,发展是否顺畅又受到时势的左右。太阳月亮能够普照大地,却不能免除日食、月食的祸患;圣贤者拥有的智慧,不能变化待遇厚薄、前程通塞的天数。君子能够施仁爱于人,却不能强迫别人同样施仁爱于自己。我能行义德于别人,却不能使别人回报义德于我。在匡地受到围困,不是出自我孔丘的过错,而我孔丘也劝不动匡地的人解除围困。不过他们围困的,只是我孔丘的形体。我的精神正与恍惚无形、冲淡无情的道的境界相贯通,没有忧虑,所以偶尔寄情于弹琴唱歌之中了!”此话说后不久,匡人就解围离开了。
二
原宪居陋巷1,子贡方相鲁卫2,结骑联驷访宪焉3。宪摄弊衣4。子贡曰:“夫子病耶?”宪曰:“宪闻德义不修谓之病,无财谓之贫。宪贫也,非病也。”子贡耻其言,终身不敢复见宪。
【注释】
1原宪:孔子弟子。姓原名宪,字子思。
2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善于雄辩,且有济世之才,办事通达。相:辅助国君处理国事的最高官吏,后世称宰相。鲁卫:鲁国、卫国。均为诸侯国名。鲁国在今山东南部一带。卫国在今河南北部一带。
3结骑联驷:指一辆接着一辆的车马。驷,套着四匹马的车。
4摄:穿。弊衣:破衣服。
【译文】
原宪居住在狭窄的街巷里,子贡正在鲁国、卫国做丞相,于是他带着大队车马去看望原宪。原宪穿着家常的旧衣服出来迎接。子贡说:“夫子这是得了什么病吗?”原宪回答:“我听说不修养德行的人才算是有毛病,没有钱财叫做贫穷。我这是贫穷,而不是有毛病。”子贡听了觉得惭愧,于是终身都不敢再去见原宪了。
仲尼闻之曰:“赐也言失之也。夫拘于形者不虚,存于心者不淳,不虚则思之不清,不淳则其心不贞。赐近于骄欲,宪近于坚白1,比之清浊,将去几何!”
【注释】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