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法眼注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疏卷上(1/5)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疏卷上

清西天禅寺后学沙门 性起 述

石城居士 俞兆龙 校阅敬刊

如来大仙道  微妙难可知  离垢聪慧人

净眼乃明见  我承佛力持  疏释冥佛意

普令诸异生  得法眼清净

原夫道本无名。非名言而莫入。法本无说。非疏释而莫传。故今以无说中而宣说之。即斯经文。疏释为二。初注释名题。次销释文义。今先释名题者。一总释。二别释。云总释者。梵语具名拔折啰般若波罗蜜修多罗。此方云金刚智慧到彼岸经。金刚是喻。般若等是法。是法喻双彰之名目也。又经之一字。是通称。金刚等七字。是别称。即总别为名耳。

二别释者。分七义释。一目三般若。二从体起用。三摄用归体。四独显中道。五摄受余名。六摄归一心。七闻名得益。今初目三般若者。夫金刚本具坚利明三义。谓坚喻实相。利如观照。明如文字。即顺修证断障之旨。何以故。由听文字般若。刹那省悟。得入观照。了蕴处界法本来寂灭。断十障证十如。而穷源实相金刚智慧到彼岸故。又即法身(即金刚二字)即般若。(即转识成智)即解脱。(即断障证真到彼岸故耳)是三德密藏故。一即三。三即一。三一存亡。不纵不横不并不别耳。

第二从体起用者。金刚是体。以妙体常恒不变易故。智慧是金刚性中相。以转八识而成四智。得有为无漏自他受用妙体相故。波罗蜜是金刚性中妙用。以自性中念念流出八万四千诸度行门。自他俱益到彼岸故。故论云一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相大。谓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又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第三摄用归体者。谓诸菩萨念念求证菩提自修化彼断障证真转识成智。得入金刚心到彼岸时。迥无异熟之相。似心月孤圆。究竟绝言诠故。

四独显中道者。夫金刚心印法中。本具体相用三。无二法故。由妙体应用随缘不异相故。故得摄用归体。夫摄用即体离诸相。体离诸相。即金刚心印迥无异相。名为佛故。

五摄受余名者。金刚般若心法。原为三世佛母诸藏本源。从一名流出诸名。所谓真如涅槃菩提实相常住真性楞严大定等持王三昧。金光明心地观诸典之名。尽从金刚般若到彼岸七字妙义中一一流出。是以诸典之名。不出本题之目。本题之目。流出诸藏之名。直至溯流穷源。唯证乃知。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以文字性空究竟无所说故。

六摄归自心者。夫金刚心印之法。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自他本具。物我无亏。从本以来灵明廓彻广大恢弘。昭昭乎在心目间而相不可觅。晃晃乎在声色内而理不可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智灯。不能彻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故古德云。祇自本来旧相识。等闲举着便讹讹。夜来一阵狂风起。吹落桃花知几多。故临济才未入室。即刻打出。若不被大愚举破。济未得彻。因举破。济言下坐断心意识。得入金刚心印法耳。

七闻名利益者。夫金刚心之法。虽生佛本具。须假熏习。若不熏习成种。奚得断惑证真转识成智。故熏有漏善。成有漏种。熏无漏法。成无漏种。所谓金刚种入心。瓜豆云何得错。故清凉云。见闻成种。八难超十地之阶。解行在躬。一生圆旷劫之果。是以尊者暂闻名即非名。顿悟大圆觉地。鸟听色空无二。转报疾证无生。可为功不多施。即得顿超妙果。一念净信得法圆成。是以释迦历事供佛尚不能喻。累修余行岂可及哉。是故勉诸来学。痛发善心。若得手捧目观。非宿缘种。粉身求法。岂偶遇斯。嗟乎。方今之际。见而不能持。持而不解。解而不能修者。如人终日数宝。自无半钱。则何益哉。裴休相国云。诸天才乐。修罗方嗔。饿鬼饥渴。畜生愚迷。惟人道修得闻正法。故人而不修者。则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以上总释名题一科已竟。

△第二别释文义者。夫经非疏而不解。疏非经而不彰。经疏两全。文融义贯。更互彰明。所谓疏经而辞不取茂。疏太略而又恐理不畅明。是以义不敢略。文不敢繁。文质彬彬方敢注释。今将照古分科裂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今初序分又二。一证信序。二发起序。今初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至)千二百五十人俱。

疏。宗泐师云。如是者。即信顺之辞。指一经所闻法体。即信成就义。阿难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即闻成就义。一时者。即佛说法应机之时。所谓曾子避席夫子示孝。乃师资道合击叩冥会之时。即时成就义。佛者觉也。即三觉具圆。万德悉成。乃称至极之圣。故名为佛。即说法主成就义。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者。梵语舍卫。此云丰德。或曰名闻。谓彼国中五尘甚妙。人多解脱。恒出智贤故。五天竺国多闻其名。祇树等者。即祇陀太子所施之树。给孤独长者。以金砖墁地买太子园。请佛并同供养故。祇树云云等。然园该在前。树应在次。长者是波斯匿王之臣。祇陀即匿王太子。由君臣之别故。树供以占其先也。即如来说法之处。即处成就义。言大比丘者梵语。此云乞士。或曰怖魔。或曰破恶。即应供杀贼无生之因名耳。今比丘云大者有三义简。一简初戒。二简未证果者。三简无妙辩。故今无此三种。唯果证已具。辩才无量。敷扬佛化。名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优楼五百。伽耶三百。那提二百。三迦叶等。共合一千。舍利等具二百五十人共来归佛。初遇见佛果证。感佛恩义。故常随事。即听法之众成就义耳。

从初如是信成。师资机合。说听时成。佛主说法处在舍卫。祇桓精舍。众成就等。名为六种成就。即为证信序。证信来学。事事凭据。冠于诸经之首。通该俱有。名为通序。故阿难问佛一切经前。当安何语。佛言当安如是我闻等。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诸佛法皆如是。

△二发起序。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至)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座。

疏。发起序者。亦名为别序。夫诸经皆有发起。今此以乞食为发起者。盖表一切众生依食而住。即一切诸佛依餐般若法住。尔时者当是时也。世尊者超三贤之上。越十地之圣。三乘共仰。九界同归。故曰世尊。食时者。清旦之时也。着衣者。三衣中之大衣。即二十五条福田衣也。持钵者。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有大小升数之别。今云钵者略梵语。即天王所奉之钵也。次第乞者。佛心平等不择贫富均利檀那。故次第而乞也。本处者。即还祇树给孤独园中精舍之处也。洗足者。食讫而洗足也。

问佛本无垢。何洗足乎。答生本不迷逐妄故迷。今表破妄归真。断疑生信。故洗足去尘以表之也。敷座而坐者。佛本具四威仪相。今云敷座者。即阿难敷尼师檀之坐具。如来结跏敷坐之时。即四仪中之一相耳。

夫如来为净法界身。本无出没。大悲愿力示现受生。故若来若去。似潭清而月现。若出若没。若孤雁以履空。故金刚藏赞佛偈云。如来大仙道。微妙难可知。非念离诸念。求见不可得。又云寂灭佛所行。言说莫能及等偈云云。所谓未举足前大城早至。未动心志而已转法轮。奚待善现申请佛示妙音。以谈般若也哉。以上释证信发起序一科已竟。

△二正宗分四。初当机申请。二如来赞许。三当机伫闻。四如来正说。初当机申请二。初修敬赞佛。二正陈所问。初修敬赞佛。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至)善付嘱诸菩萨。

疏。长老须菩提。乃此经发起之人。称长老者。以其德长年老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亦名善现。从座起至恭敬。乃请法之敬仪。座起者。从本座起立而至佛座前也。偏袒右肩者。尊者搭僧伽黎衣。面上于佛。表师资道合无二体也。右膝着地者。右边膝盖着地跪佛名为胡跪。西域外国。如此方满礼无二。合掌者。合十指掌无二念也。恭敬者。内怀敬佛之心。外有三业陈肃之表。希有者。即赞佛之辞也。以上具陈三业仪表。

善护念者。为护念现在根熟菩萨。与智慧力。令其成就自行。与教化力。令其摄受众生也。善付嘱者。为付嘱未来根熟菩萨已得大乘者。令其不舍。未得大乘者。令其胜进也。护念付嘱即希有事也。佛德之大无过度生。然虽注意般若度生。必待请问。故善现睹相知意。即首称叹希有。而后请问也。

△二正陈所问。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至)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宗泐师云。此发问之端也。阿耨多罗等者。华云无上正等正觉也。问意以如来护念付嘱现在未来菩萨令成佛果。是菩萨虽发道心誓度众生。求成佛道。其心云何安住大乘。云何降伏其心。使至佛果而不退失耶。

文中云善男女者。具五位人。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习位。五究意位今此经者。正摄资粮。及加行二位菩萨。渐入通达至究竟位耳。

△二如来赞许。

佛言善哉善哉(至)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疏。善现既实请问。称佛妙心。故印可善哉。当为汝说。而又诫约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者。即佛心传意授之辞。在伫闻中辨。

△三当机伫闻。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疏。由佛示如是二字。意含得无住心。名为佛住。了障即真。名降伏其心。故善现即会佛意。故曰唯然世尊。而应诺之也。如孔子示门弟子一贯。曾子曰唯。顿彻仲尼心印之法。今尊者于佛言下。廓彻心源。如下文云。刹那净信得法圆成。故尊者启请。欲佛细说博施于众。故云愿乐欲闻。愿乐欲者。属信慧。闻即闻慧。所谓不依文字。而求真谛者。即真闻慧耳。

△四如来正说二。初正答所问。二蹑迹断疑。初正答所问二。初答伏心。又二。初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疏。菩萨者梵语。此方云。觉有情。谓深悟佛性烦恼未净。名觉有情。摩诃萨者。此方云大生。即大道心众生。是菩萨中之大菩萨也所谓信大乘。解大法修大行。证大果。故名大士称耳。

△二释分四。初广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颠倒心。今初广大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至)若非有想非无想。

疏。宗泐师云。人与傍生具通四生。诸天。地狱。中阴三名化生。鬼通胎化。皆系欲界。若有色即色界。四禅天也。若无色即无色界。四空天也。今云有想即四空中识处天也。无想。即四空中无所有处天也若非有想非无想者。四空天中有至极顶处。此天由四禅四空八定之力。如水成冰。渰诸鱼草。使勿流动。诸识暂息亦复如是。所谓前转识俱尽。唯留赖耶识性。若计若亡。若计粗想虽灭。细想未除。若亡。识性忽然不现由细想未除故在此天妄计涅槃以为自得。诸世间人无如我者。故云生大我慢故在无明我爱住地。生死未脱。报尽还堕沦趣。菩萨见之生大悲心。三界无量众生欲度脱尽。是为广大心耳。

△二第一心。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疏。涅槃梵语。此云圆寂。或曰灭度。涅槃有四。一自性涅槃。二无住涅槃。三有余涅槃。四无余涅槃。初凡圣共有。次诸佛应化。三小果。只断三界见思。未脱无明。四已脱尽。故曰无余。然诸大士欲度生者。乃以何法即以涅槃法而灭度之。然虽涅槃。非大涅槃则度生何益。今欲令一切众生悉入无余大涅槃故。方为菩萨第一心耳。

△三常心。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疏。请大士虽发殊胜之心。欲令一切众生入涅槃者。由恐自他生见未空。故修止观二门。谓念念度生时。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念念度生。了生即幻。非幻不生。即是假观。念念寔无生度。即是空观。所谓空有不住。二谛双忘。了生佛于一如。鉴自他于不二。诸见自除。法法本来常寂灭故。是则名为常住心耳。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重生后,我把前夫哄进怀
重生后,我把前夫哄进怀
她竟重生在了前夫和他白月光的大婚当日。看着那喜庆又刺眼的场景,往昔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悔恨瞬间将她淹没。 前世的她,只看到了对方冷漠的表象,却忽略了他藏在心底的深情。她任性地提出和离,还狠心打掉了他们的孩子。之后,更是识人不清,与一个居心叵测的恶人订了亲。 那个恶人,早在外面养了外室和孩子,娶她不过是想找个背锅的主母。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她受尽折磨,最终惨遭恶人杀害。死后,她孤魂飘荡,满心满
佚名
山海图:从吃妖开始的大帝之路
山海图:从吃妖开始的大帝之路
你可能听说过猎人的故事,也可能听说过捉妖的故事,可是,你听闻过妖墟猎人的故事吗? 一场意外,妖墟大门被开启,在一棵枣树下读山海经的他突然被卷进妖墟之中。 本以为自己会被妖怪吃掉,甚至是分尸,却不想那棵枣树也和自己穿越而来,手中的山海经也变成了山海图。 从此,他成了一名受人敬仰的教书先生…… “妖,可食者,其……” 在别人眼中,他是神,是圣,是温润如玉的翩翩公子;在妖眼中,他是天敌,是噩梦,是不少
佚名
龙尘梦琪
龙尘梦琪
"都说‘虎父无犬子’,但作为镇国军神的后代,他却是实实在在、无法修行的废物。 众人还在嘲笑这位废柴世子一无是处,却不知他已融合了一代丹帝的记忆; 无论是灵魂之力还是所修功法,都早已非常人可以企及。 当世仇来袭,当邪神来犯,当至亲被辱,他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什么时候开始,废柴也能移星换斗、执掌乾坤,将世人踩在脚下了?!"
佚名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关于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浪荡庶子林风,因醉酒夜闯父亲小妾房间被父亲赶出家门,最后他穷的只剩下一头病驴,啼笑皆非的故事从卖驴开始,谁能想到一个浪荡子竟然搅动了江山风云……本书又名《无敌浪荡子》。〔财富〕+〔商战〕+〔多女主〕+〔权谋〕+〔战争〕
雪夜孤狼
什么垃圾堆?这些可都是科技神器!
什么垃圾堆?这些可都是科技神器!
200年前,人类开始了大宇宙时代。 地球能源被榨干后,成了银河系内最大的垃圾场。 而他是少数还留在地球的人类,靠拾荒过日子。 某次意外,他觉醒了沉睡多年的合成系统。 【检测到相似科技造物】 【是否进行科技合成】 从此以后,地球垃圾场,成了他锻造神器的实验基地……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