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296章
李邦华听得一头雾水,仿佛是在听天书一般。他对林小风的话感到困惑不解,但也充满了敬畏与钦佩。
“请陛下赐教,何谓生产关系,何谓生产力?”他忍不住问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智慧的追求。
林小风耐心地用李邦华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分配制度是否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对问题的深刻剖析与对解决方案的明确指向。
“哦原来如此!”李邦华恍然大悟,然后抬头问道:“那陛下以为大明是否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呢?”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与期待。
林小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他自己去思考。他知道,李邦华是一个聪明而有见识的人,他只需要一点启示,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李邦华沉思片刻后,无奈地叹了口气。他明白,大明王朝不仅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问题还相当严重。但他也明白,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与牺牲。他愿意为了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命运而努力奋斗,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与挑战。
正当他准备继续向林小风请教时,一名小太监急匆匆地跑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份禀报:“启禀陛下,怀来卫的塘报到了!”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急促与紧张,仿佛是在传递着一种重要的消息。
林小风猛地抬头,眼中闪烁着振奋的光芒,仿佛两颗璀璨的星辰,映照着他内心的激动。他知道,黄得功和多铎的第一仗打得漂亮,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成果。他细细地将前线送来的战报审阅了一遍,脸上的喜悦之情简直难以抑制,嘴角上扬得几乎合不拢,仿佛春天的花朵绽放得那般灿烂。
他急忙吩咐身边的小太监,把这份好消息快马加鞭地送给李邦华,还特别强调:“黄得功这家伙,真是个勇猛无比的黄闯子,竟然能击溃建奴的精锐部队,可惜啊,就斩首了两百多级,数量上还是少了点。”
小太监领命而去,林小风的目光则投向窗外,窗外的景色宜人,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宫墙上,给这古老的宫殿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阵豪情,仿佛这大好河山都在他的脚下颤抖。
李邦华接过战报,脸色却变得严肃起来,宛如秋日里的霜叶,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凝重。
“陛下,您想啊,这斩首的数量,肯定比战报上报的要多,黄得功可能是故意少报了。”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仿佛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
“哦?说来听听。”林小风一听,立刻抬起头,好奇地看着李邦华,那双眼睛仿佛能洞察人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每当有前线的战报传来,那些文官们啊,总是习惯性地怀疑杀敌的数目,觉得武将们为了邀功请赏,总是夸大其词。毕竟,杀敌越多,朝廷给的赏银也就越丰厚嘛。这些文官啊,表面上说是为了朝廷节省开支,实际上是想借此压制武将,让他们在自己面前低头。这一招儿,还真挺管用的,许多武将因此不得不低头屈服。
然而,咱们大明在外面带兵的文武官员,如果不想在别人手底下受气,就得跟朝中的大佬搞好关系,说白了,就是得送点礼,以求得他们的庇护和支持。这种风气,早已在朝堂上蔓延开来,像一股浊流,侵蚀着大明的肌体。
可李邦华不一样,他是内阁的首辅,却能跳出这个圈子,不随波逐流,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林小风心里暗暗佩服:“这家伙,真没让我失望。”
李邦华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战报上都说了,打完仗后,两边都派了小队去收拾战场,运送伤员,收拾尸体。咱们这边报的杀敌数,是根据现场找到的尸体来算的,那肯定不准嘛。”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还有啊,建奴逃跑的时候,有个习惯,就是会抢战友的尸体带走,所以现场留下的尸体就少了。”
“实际上,咱们杀的敌人,只多不少。特别是现在天气热,那些受了重伤的建奴,十有八九都活不成了。”他的语气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我估摸着,建奴那边伤亡的,少说也有上千人。”他的目光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仿佛能洞察战场的每一个细节。
林小风听了,连连点头,心中对李邦华的敬佩之情更加深厚。他深知,这位内阁首辅不仅有着过人的智慧,更有着一颗忠诚于国家的心。
李邦华接着说:“黄得功虽然打破了建奴的左翼,但他们的骑兵还是很厉害的,如果咱们追得太紧,说不定反而会被他们包围。所以,他选择退兵,坚守营地,这个策略是没错的。”
“好!”林小风对李邦华的表现是越来越满意了。他深知,这位内阁首辅不仅有着过人的才智,更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每当国家有难,他总是能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出谋划策。
这李邦华啊,既能稳住文官集团,又能理解武将的心思,还能处理好皇帝和文武百官之间的关系,真是难得的人才啊。林小风看着李邦华,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慨。他深知,这样的人才对于国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然而,他也担心李邦华的身体。毕竟,他年纪已经大了,身体又不好,再加上内阁的事务那么繁重,不知道还能撑多久。想到这里,林小风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忧虑。
“既然首战告捷了,那接下来就等着多尔衮自投罗网吧。”林小风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自信与坚定。他相信,只要他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打败多尔衮,保卫大明的江山。
“陛下放心,我已经派人沿途设置了狼烟和篝火,一旦多尔衮的大军有动静,就会立刻报告给京师和怀来卫。建奴的骑兵虽然快,但也快不过狼烟的速度!”李邦华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沉稳与睿智。他深知,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战场上的拼杀,更取决于信息的掌握和传递。
然而,李邦华说到这里,突然停住了,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他的眉头微微皱起,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牵绊。
林小风笑着摆摆手:“没事,你说吧,我已经决定了。”他的目光中透露出一股鼓励与信任,仿佛能给李邦华带来无尽的力量。
“传旨!”林小风的声音响彻整个宫殿,仿佛一道惊雷划破长空。
“奴才在。”门外的小太监一听,赶紧跑进来,跪在地上等着。他的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期待,仿佛等待着一场盛大的仪式。
“召蒋太微、施守洪进宫见我。”林小风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知道,这两位大臣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一定能为国家出谋划策,共同应对眼前的危机。
“遵旨。”小太监领命而去,心中充满了激动与自豪。他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场改变国家命运的历史事件。
小太监传旨去了之后,林小风又对李邦华说:“李阁老,咱们接着聊聊治国的事情吧,刚才说到哪儿了?”他的目光中透露出一股期待与渴望,仿佛想从李邦华那里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启示。
李邦华想了想:“说到生产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深沉与思考,仿佛正在探索着国家发展的奥秘。
“对!”林小风用食指轻轻敲了敲额头,仿佛一道灵光闪过,“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造反,二是变法。”他的目光中闪烁着睿智与坚定,仿佛已经找到了国家发展的方向。
“李阁老,你听我说!”林小风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与期待。他知道,李邦华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他的意见与建议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李邦华刚要开口,就被林小风抬手打断了。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疑惑与好奇,不知道皇上接下来会说些什么。
“造反这事儿,咱们先放一放。”林小风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冷静与理智。他知道,造反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它只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多的痛苦与灾难。
“咱们君臣俩先谈谈变法。”林小风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期待与渴望。他知道,变法才是解决国家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变法才能让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李邦华一听,心里松了口气。他还以为皇上要对他动手呢,幸好只是虚惊一场。然而,他的心中也不禁涌起一阵忧虑与期待。他知道,变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勇气与智慧,更需要坚定的决心与毅力。
“变法”李邦华沉吟片刻后说道,“陛下,历史上变法的例子很多,我就挑几个有名的说吧。春秋战国时,秦国有商鞅变法;北宋神宗时期,有王安石变法;咱们大明万历年间,还有张居正主持的万历新政。”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历史的厚重与智慧的光芒,仿佛正在穿越时空的隧道,探索着历史的奥秘。
“那结果呢?”林小风问道。他的目光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仿佛想从李邦华那里得到更多的启示与智慧。
“结果”李邦华面露难色,“除了商鞅变法还算成功外,其他的都以失败告终了。”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股无奈与惋惜,仿佛正在为那些失败的变法而叹息。
“李阁老知道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吗?”林小风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探究与思考。他知道,只有找到变法失败的原因,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让变法真正成功。
为什么?李邦华一时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变法涉及到的人和利益都太多了。就像王安石和张居正那样,他们在世的时候还能靠铁腕手段推行变法,但一旦他们去世了,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就算商鞅变法成功了,最后不也是落得个战死被车裂的下场吗?想到这里,李邦华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慨与忧虑。他知道,变法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它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与努力。
看到李邦华不说话,林小风说道:“变法这事儿啊,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股坚定与自信,仿佛已经找到了变法的成功之道。
“我看过一本书上写着:‘不要动上层人的利益,不要扰乱下层人的思想;动了上层人的利益,就像是要了他们的命;扰乱了下层人的思想,就像是挖了他们的祖坟。’”林小风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深刻的哲理与智慧的光芒。
“下层人的思想啊,就是上层人利益的源泉!”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洞察人心的睿智与深刻。他知道,只有真正了解人民的思想与需求,才能让变法真正成功。
“如果变法能兼顾到这两方面的话,或许就能成功。但是难啊!鱼和熊掌,怎么可能兼得呢!”(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