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1,我是渣男我怕谁

第934章 汉服才是顶流(1/2)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第934章 汉服才是顶流

大年初二,高扬一家人回到了魔都。

新的一年,新的气象。

随着春晚收视率的出炉,舆论一片哗然。

“竟然破了四成!我是不是看错了?”

“是啊,这些年,春晚的收视率一直在百分之三十多徘徊,今年竟然多了十几个百分点!”

“所以说还得是高扬啊!无论多少惨淡的局面,他总是能力挽狂澜!”

“无论是投入,还是质量,这一届春晚当得起所有的赞誉。”

“也就是说,今年的春晚改革是非常成功的。”

“抛开所有的不谈,那一支《祈》堪称是我的梦中情舞啊!”

“大爱《祈》,余青女神,我的挚爱!”

“哈哈哈,余青女神可是我们土生土长的魔都人!”

“屁,余青女神的父亲是我们苏东省人!”

“你们苏东又要跟我们争?”

“往前数几十年,你们魔都还是我们苏东省的呢!”

“就是,更何况余青可是我们高扬的女人,高扬可是地地道道的苏东省人!”

“什么苏东省,高扬明明是我们静海人!”

“错,高扬是我们崇安区的。”

“什么崇安区,他是我们向阳街道的。”

网友:“”

随着《祈》的大火,余青的行程异常的忙碌了起来。

先是央妈对她进行了专访,随后各大卫视的邀约如雪花一般的飘来。

开年后的一个月,她几乎是在飞机上度过的。

梅梅来大华开演唱会了。

这是破天荒的头一次。

消息传开后,国内的粉丝一片沸腾。

“嗨,梅梅,我想问一下,为何这次世界巡回演唱会的第一站选择在大华的魔都?”面对着记者的采访,梅梅微微一笑。

“因为在那里,有我最崇拜的人!他是我的偶像,我的老师,我的精神支柱!”

“您说的那位是高扬老师吗?”

“没错,就是他,因为他,我爱上了大华!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听说您这次演唱会上会穿汉服,是真的吗?”

“是真的,因为他说过,汉服才是顶流。我很喜欢汉服!”

“最后想跟大华的朋友们说一声:大华,我来了!”

翌日。

各大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

【汉服才是顶流!】

【大华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爱它!】

【这场演唱会的收入,将会捐献给贫困山区儿童!】

【老师喜欢做慈善,我要追随他的脚步!】

【】

“梅梅要来了!天呐,简直不敢相信!”

“在我的记忆中,这应该是她第一次将演唱会放在大华!”

“因为老贼,她来了!感谢老贼!”

“这就是咱们老贼的影响力,我爱老贼!老贼万岁!”

“听说梅梅的团队已经到达了魔都!”

“这将是继老贼演唱会后的又一次视听盛宴!”

会捉老鼠的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开局穿成富商独子,我教唆老爹造反
开局穿成富商独子,我教唆老爹造反
六年前,他由一个后世国防生,穿越到了大隋朝一富商的八岁独子身上。 刚到异世界,他便立下了要与七世纪最强碳基生物李二陛下争一争这天下的志向! 于是……开始教唆富豪老爹起兵造反! 直到十年后,他才获得了原主的记忆,才发现这天下早就属于自己了。 “爹,你怎么不早和我说你就是杨广啊!”
佚名
甜欲肆吻!领证后夜夜被亲红温
甜欲肆吻!领证后夜夜被亲红温
江家现任掌权人江靳年是出了名的克己复礼,性情冷淡。 哪怕江、沈两家早就定有婚约,也没人将他与沈南枝联系在一起。 那些年中,沈南枝也这么认为。 江靳年常年在国外,性子冷,一年到头不见回来,两人几乎没有见面的机会。 哪怕见了面,沈南枝也向来对他避而远之。 她从没有想过,两家的婚约会阴差阳错落在她和江靳年身上。 更没有想过,在领证后的每一个黄昏深夜,他会带着她做尽夫妻之事。 — 圈子里刚传出江靳年和沈
佚名
军婚三年未见,离婚他急红眼
军婚三年未见,离婚他急红眼
军官老公三年不归? 她,现代女青年,穿成了年代文的炮灰军嫂。 孤独终老?那不能够! 她果断的去首都找结婚三年的男人! 某日,婚没离成的她拿着军官老公给的钱去百货商场大买特买一番,跟着他来到家属院,大家都惊呆了。 是谁说着肤白貌美的大长腿姑娘是个土包子的? 老公也惊呆了! 当她再提离婚时, 他:我们是军婚,军婚真离不了。
佚名
一见钟情:大叔,别纠缠我
一见钟情:大叔,别纠缠我
在她的升学宴上,他对她一见钟情。 可是,她那么普通,他却是富贵人家的天之骄子。 如何相配? 她想拒绝,却逃不掉。
佚名
金阙锁春风
金阙锁春风
全家遇难,寄人篱下,改朝换代,成婚和离。短短十八年,虞铮经历了别人一辈子也遇不到的事。她这个前朝贵女如今只想求个活命,进宫做个宫女,凭着自己识文断字,日后混个女官养活自己就很好。 万万没想到,新朝新皇帝要施恩前朝旧臣把她送去四皇子后院了。 呵,因为不想贬妻为妾才跟前夫和离,如今好了,这回是别想和离了。 四皇子这个后院,人不多,心眼不少。外头是改朝换代百废待兴,里头是勾心斗角步步相逼。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