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708章 都懵了
就在这时,柯比能派来的使者赶到。使者带来了柯比能的口信,让阿依古丽投降,以保全鲜卑族的血脉。阿依古丽泪流满面,她看着身边的士兵和百姓,最终决定放下武器。
大隋军队顺利占领了鲜卑王庭。杨素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严禁士兵烧杀抢掠。他还派人将阿依古丽和鲜卑族的长老们带到面前,向他们宣布了大隋的政策。
“从即日起,鲜卑族归我大隋管辖。只要你们服从大隋的统治,我大隋定不会亏待你们。”杨素说道。
阿依古丽和长老们无奈地低下了头,他们知道,鲜卑族从此将成为大隋的一部分。
此次大隋进攻鲜卑,大获全胜,一举拿下了鲜卑百万人口。这不仅极大地扩充了大隋的版图,也让大隋在北方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巩固。而鲜卑族,在经历了这场战争后,也开始了新的生活,融入了大隋的大家庭之中。
大隋军队成功拿下鲜卑王庭,俘获百万人口后,并未停下征伐的脚步。朝堂之上,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坚定地俯瞰着殿下群臣,手中的诏书散发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鲜卑余部仍在负隅顽抗,若不彻底平定,草原难安,朕命杨素继续挥师,务必将鲜卑全境纳入我大隋版图。”
丞相宇文泰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圣明!鲜卑虽遭重创,但余部分散在广袤草原,若不及时清剿,恐成后患。杨素将军英勇善战,定能不负圣望。”
此时,远在鲜卑草原的杨素接到了皇帝的旨意,他站在营帐外,望着辽阔的草原,心中已有了全盘的战略规划。他深知,鲜卑余部虽兵力分散,但凭借草原复杂的地形和他们对环境的熟悉,仍有一战之力。为了顺利拿下剩下的四百万鲜卑人口,杨素决定采取分进合击、恩威并施的策略。
杨素将二十万大军分成四路,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鲜卑余部形成合围之势。东路军由贺若弼率领,他足智多谋,擅长奇袭战术。贺若弼带领五万大军,沿着草原东部的河流,悄悄向鲜卑余部的聚居地逼近。一路上,他们昼伏夜出,避开了鲜卑人的耳目。当他们抵达目的地时,贺若弼趁着夜色,发动突然袭击。鲜卑人在睡梦中被惊醒,顿时乱作一团。贺若弼指挥士兵们迅速出击,一举攻克了鲜卑人的多个营地,俘获了大量人口。
西路军由韩擒虎统领,他勇猛无畏,作战风格强硬。韩擒虎率领五万大军,沿着草原西部的山脉,向鲜卑余部发起进攻。鲜卑人在山口设置了重重防线,企图阻挡大隋军队的前进。韩擒虎毫不畏惧,他亲自率领敢死队,冲锋在前,与鲜卑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士兵们受到鼓舞,士气大振,他们奋勇杀敌,突破了鲜卑人的防线,一路势如破竹,将鲜卑人逼向草原深处。
南路军由史万岁率领,他以善于长途奔袭著称。史万岁带领五万大军,穿越草原南部的沙漠,直插鲜卑余部的后方。鲜卑人万万没想到大隋军队会从沙漠中杀出来,一时间惊慌失措。史万岁趁机发动攻击,切断了鲜卑人的退路,将他们包围在一片山谷之中。鲜卑人在山谷中四处逃窜,但始终无法突破大隋军队的包围圈。最终,他们不得不放下武器,向史万岁投降。
北路军由杨素亲自率领,他坐镇中军,指挥全局。杨素带领五万大军,沿着草原北部的边境线,稳步推进。他每到一处,便向鲜卑人宣扬大隋的政策,承诺只要他们投降,就可以得到妥善的安置,生活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一些鲜卑人被杨素的诚意所打动,纷纷主动投降。但仍有一些顽固分子,在首领的带领下,负隅顽抗。
面对这些抵抗的鲜卑人,杨素采取了果断的措施。他命令士兵们搭建攻城器械,对鲜卑人的营地发起强攻。鲜卑人凭借着简陋的防御工事,顽强抵抗。杨素亲自到前线督战,他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将士们,我们是大隋的勇士,肩负着开疆拓土的重任。今日一战,必将名垂青史!冲啊!”士兵们齐声高呼,如潮水般冲向鲜卑人的营地。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大隋军队终于攻破了鲜卑人的防线,将他们全部俘获。
在大隋军队的强大攻势下,鲜卑余部的抵抗逐渐瓦解。越来越多的鲜卑人选择投降,大隋军队的俘虏数量不断增加。杨素严格约束士兵,严禁他们虐待俘虏。他还安排专人照顾俘虏的生活,为他们提供食物和医疗救助。这些举措赢得了鲜卑人的好感,让他们对大隋的统治逐渐产生了认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隋军队逐渐控制了鲜卑的其他地盘,成功拿下了剩下的四百万人口。杨素将这些人口妥善安置在草原各地,同时派遣官员进行管理,传播大隋的文化和制度。在大隋的统治下,鲜卑人逐渐融入了大隋的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
大隋帝国对鲜卑的征伐取得了全面胜利,整个鲜卑草原纳入了大隋的版图。这场战争不仅彰显了大隋的军事实力,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而杨素等将领,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在这场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了大隋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贾长生,这位身兼大隋帝国皇帝与化名贾十三担任并州牧的传奇人物,在掌控了局势的关键节点上,开始有条不紊地布局,决心将三族势力彻底纳入自己的掌控,并进一步稳固大隋在异族地盘的统治。
坐在并州牧府那宽敞而威严的大堂中,贾长生神色冷峻,目光如炬,扫视着堂下一众忠心耿耿的将领和谋士。“如今,我们已在战场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三族锐气大挫,正是我们乘胜追击、彻底掌控局势的绝佳时机。”贾长生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回荡在大堂之中。
“李典、乐进听令!”贾长生目光落在两位将领身上,“我命你们二人各率三万精锐,分别对乌桓和羌族残部发起进攻。务必做到速战速决,将他们彻底制服。”
李典和乐进同时出列,单膝跪地,齐声领命:“末将领命!定当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李典率领着军队,向着乌桓残部的方向进发。一路上,他仔细研究着乌桓的战术特点和地形,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乌桓人虽遭受重创,但凭借着对草原的熟悉,仍试图凭借险要地形负隅顽抗。李典深知强攻只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于是他派出小股部队,佯装正面进攻,吸引乌桓人的注意力。与此同时,他亲自率领主力部队,沿着一条隐蔽的山谷,绕到乌桓人的后方。
当乌桓人正全力抵挡正面佯攻部队时,李典的主力如神兵天降,出现在他们的后方。乌桓人大惊失色,阵脚大乱。李典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出击。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乌桓人,喊杀声震天。乌桓人在前后夹击之下,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纷纷丢盔弃甲,四处逃窜。李典乘胜追击,将乌桓残部逐一击破,成功俘虏了大批乌桓士兵和百姓。
另一边,乐进也向着羌族的领地进军。羌族凭借着山地的复杂地形,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乐进抵达后,并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先派出侦察兵,摸清了羌族的防御布局。他发现羌族在山谷两侧设有伏兵,一旦有敌军进入山谷,就会遭到夹击。
乐进微微一笑,心中有了计策。他命令士兵们砍伐树木,制作了大量的盾牌和攻城器械。然后,他让一部分士兵抬着盾牌,缓缓向山谷前进,吸引羌族的伏兵。当羌族伏兵出现时,乐进立即命令弓箭手向他们射击。与此同时,他率领主力部队,从另一条小路绕到了羌族防御工事的侧面。
乐进亲自率领士兵,扛着云梯,冲向羌族的防御工事。士兵们在他的鼓舞下,奋勇争先。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乐进的军队成功突破了羌族的防线,冲进了他们的营地。羌族人大势已去,纷纷投降。乐进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将羌族的残余势力收入囊中。
在并州战事顺利推进的同时,贾长生以大隋帝国皇帝的身份,向大隋军队下达了继续巩固在鲜卑等地盘统治的命令。他任命杨广为大隋在鲜卑地区的总督,负责管理新占领的土地和人口。
杨广抵达鲜卑后,迅速展开了一系列措施。他首先安抚鲜卑百姓,开仓放粮,救济那些在战争中受苦的人。他还派遣官员,深入各个部落,宣传大隋的文化和政策,鼓励鲜卑人与大隋人相互交流、融合。
为了加强对鲜卑地区的控制,杨广在重要的战略要地修筑城堡和要塞,派驻重兵把守。他还组织人力,修建道路和桥梁,改善了鲜卑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杨广鼓励鲜卑人学习汉语和汉字,兴办学校,传授中原的文化和知识。他还将一些鲜卑的贵族子弟接到长安,让他们接受大隋的教育,培养他们对大隋的认同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隋在鲜卑地区的统治逐渐稳固。鲜卑人开始逐渐接受大隋的统治,融入了大隋的社会。而并州这边,李典和乐进的胜利,也让贾长生彻底掌控了乌桓和羌族的势力。贾长生将三族的部分人口迁移到并州,进行统一管理和安置,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开始新的生活,为并州的发展贡献力量。
贾长生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成功地将并州和大隋的势力进一步拓展,在这个乱世之中,逐步奠定了自己的霸业基础,成为了各方势力敬畏的存在。
在那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乱世,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在各路诸侯之间传播开来。当贾长生以大隋皇帝兼并州牧的双重身份,成功对三族发起进攻并稳固大隋在异族地盘统治的消息传出后,整个天下都为之震惊,各路诸侯的反应也是各不相同,却无一不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变所震撼。
冀州,袁绍的府邸中,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袁绍坐在主位上,手中紧紧握着那份传来贾长生惊人战绩的密报,脸色阴沉得可怕。他的谋士们围坐四周,皆是一脸的惊愕与担忧。
“这贾长生,竟然如此厉害!短短时间内,不仅大败三族,还让大隋占据了鲜卑等地盘,这势力扩张得也太快了!”袁绍愤怒地将密报摔在桌子上,大声咆哮道。
田丰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主公,贾长生此举,已然打破了当下的势力平衡。他如今手握并州,又掌控了如此广袤的异族地盘,实力不容小觑。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局势,早做应对。”
袁绍冷哼一声:“哼,他以为这样就能威胁到我?我袁绍四世三公,麾下兵多将广,岂会怕他一个小小的贾长生!”嘴上虽这么说,但袁绍的眼神中还是透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警惕。
许攸眼珠一转,献计道:“主公,我们不妨联合其他诸侯,共同对抗贾长生。他如今树大招风,想必其他诸侯也对他心存忌惮。只要我们振臂一呼,定能组建起一支强大的联盟。”
袁绍沉思片刻,微微点头:“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过,贾长生的崛起,确实是我们霸业路上的一大阻碍,不可不防。
兖州,曹操得知消息后,正在营帐中踱步沉思。他的脸上没有过多的惊讶,只有深深的思索。
“这贾长生,倒是个厉害角色。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这般成就,此人不可小觑。”曹操自言自语道。
郭嘉坐在一旁,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主公,贾长生虽强,但他的势力扩张过快,内部必定存在诸多隐患。我们不妨先按兵不动,观察他的动向,等待时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