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

第219章 士心和价值观(1/2)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s://m.cheyil.com

首发:~第219章 士心和价值观

对东林党人的怨气如此重视,是因为它关系到士心。

大明开国二百六十年,可以说积弊丛生,士农工商、各个阶层,都积蓄着不满。

这其中,士人的力量最大,影响力也是最强。朱由检治国也需要他们,需要收拢士心。

阉党对士人的残害,正好给了他机会。只要把那些残害士人的阉党给处置了,就能收拢一波士心。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之所以在亡国后被很多人同情,不得不说铲除阉党给他加了很多分。正是因为他铲除阉党,为被残害的士人昭雪,让很多的士人至死效忠,在亡国后仍旧怀念。

如今,朱由检被吴尚默的话触动,认识到自己处理阉党的力度还不够、为士人昭雪的速度也太慢。立刻把兼任起居注的翰林院官员召集起来,草拟了三条旨意:

一是把魏忠贤派出的镇守太监全部撤回,改为监督太监,只有监督职责,无权插手事务。

这件事很多臣子都提过,甚至名列阉党的王之臣,都提议撤销镇守太监。但是朱由检把太监当成自己的耳目,一直没有松口。

如今他已经认识到,太监在地方完全没有人心,留着他们只会招来怨愤。

既然把这些人当耳目,那就明确改为监督太监,不让他们插手地方事务,在地方仗着皇帝授予的权力胡作非为。

二是苏杭织造太监撤销,改为内府监织造工坊,进行市场化运作。

之前任命的织造太监王国泰,改为实任南京协同守备太监、南京内府监掌印,把织造机构改为工坊。

这个职位,也是很多臣子所抨击的。苏杭织造太监不止是负责织造,还有税务职责。万历年间的织造太监孙隆,就曾在苏州激起民变,被杀了几位随从,逃到杭州避难。

之前的织造太监李实,也被很多人参奏涉及七君子案。朱由检下令逮捕,交给大理寺审判。

但是税务还得有人负责,朱由检已经打算以撤销各地收税太监为代价,在朝廷组建专门税务机构。

三是禁止私自阉割为宦,防止出现下一个魏忠贤。

如今内廷的宦官朱由检都嫌多,不想留这么多人。所以他就投士人所好,重申《大明会典》自宫禁例,禁止私自阉割。

这三点都是对太监的限制,除此之外,还要为士人昭雪。

朱由检针对这点,又下了三条旨意:

一是褒赠恤荫死难诸臣,所有被阉党定的案子一律重审,为死难士人昭雪。

六君子、七君子、刘铎、熊廷弼等涉及人命的案件,都要重点重审。只要这些死难者没有其他问题,就把他们供奉在昭忠祠。

二是解除党禁,明确废除阉党炮制的《东林党人榜》《东林点将录》等名单,把那些因为门户被阉党削籍的人起复。

虽然朝廷没有那么多官位,但是该有的致仕待遇都要有,要按曾经的品级和功勋,重新授予勋级。

以后朝廷官位有空缺时,这些人可以列入候选。

三是对阉党的追责,组建逆案审判委员会,委任官员审判。委任大学士韩爌、右都御史成基命、佥都御史刘宗周、吏部右侍郎董其昌、刑部右侍郎孔贞运、大理寺左少卿姚士慎,负责审判他们。

这六个人都是东林党或亲近东林的官员,用他们去审判阉党,给死难的士人一个交待。

连续六条旨意,全是针对吴尚默所说。这让拟旨的翰林院官员,心中很是激动。

此时,他们都觉得当今皇帝是明君,对臣子的意见很重视。吴尚默劝谏之后,立刻就有反应。

凤凰北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小可怜怀着崽崽,被顾少抱回家宠
小可怜怀着崽崽,被顾少抱回家宠
误打误撞睡了个小姑娘,后来人人都说是因为她怀孕了顾钦泽才对她百般宠爱的。她被欺负他为她出头,她缺钱他一张黑卡给了她,阮安安也以为他真的只是因为孩子才对她好的。生下孩子准备离开这个她想爱却觉得亏欠的男人
音音
彩礼千万,任他嚣张跋扈我也爱!
彩礼千万,任他嚣张跋扈我也爱!
上一世,人人都说表姐韩丽丽嫁得比江婉好!表姐嫁给陆厂长的弟弟,新郎又高又俊又有钱。江婉嫁的却是下乡青年,长相普通,家里更是穷得叮当响。后来陆家不幸落了难,家道中落,韩丽丽因丈夫常年在外不着家,独守空房
飞猪猪
藏心引诱!腹黑大佬暗宠作精美人
藏心引诱!腹黑大佬暗宠作精美人
在那个年少轻狂的年纪,谁也没能料到,十六岁的学霸竟会被十三岁的学渣辅导作业气到泪崩,那段既尴尬又温馨的过往,成了两人青春里最想逃避却又无比怀念的篇章。时光荏苒,当曾经的学渣摇身一变成为应聘者,而学霸则
佚名
下山救了绝色贵妇,闹着当我岳母
下山救了绝色贵妇,闹着当我岳母
叶家弃子叶天行,于昆仑山修行十年。今日下山,出手救下绝色贵妇小姐姐,却没想到对方非要闹着当他岳母……小姐姐,拜托你矜持点!可别乱点鸳鸯谱啊!
佚名
玩命变强祁云章,开局托举儿子
玩命变强祁云章,开局托举儿子
祁云章穿进高山下的花环,成了赵蒙生搭档,刚给儿子祁同伟办完毕业宴,就听说被分配到了穷山沟。梁璐嗑着瓜子冷笑:"谁要跪着求婚跟我姓,我倒可以考虑。"学生会主席侯明抱着胳膊嘲讽:"我侯家人从不为五斗米折腰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