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42.《佛法修学概要》期中座谈(五)
缘觉人他比较理智。缘觉乘的人会离开三界,大部分都是修禅定。这种人都是烦恼淡薄,所以他对痛苦的感受也不深,但是他完全是从智慧的层面去解脱的。“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或者看到佛法“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他悟到无生的道理,他就走了。那么他对人世间的痛苦的感受相对比较薄弱,所以这个人要发菩提心相对容易一点。
他如果得到更深的道理,他就会把自己的层次提升,因为他知道只是思惟空观是不圆满的,他会从空观里面从空出假,开始从空性里面观察缘起,看到佛菩萨的功德而生起好乐,重新调整心态,启动他第二波的修行,开始追求无上菩提。
所以结论:声闻人是感性的人,是比较钝根的人;缘觉乘的人是利根人,他比较理智。当然这两种人一旦发了菩提心以后,声闻人就比较偏重于悲增上菩萨,如果他转得过来的话;那么缘觉乘的人就比较偏重于智增上菩萨。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就是四谛跟二因缘的操作,四谛是偏重苦谛,二因缘偏重在爱取,他直接调伏爱取,不需要理由,不必因为三界是痛苦,他只知道爱取对他是一种障道,他就把爱取灭了,不必由痛苦的理由来刺激他,这种人利根,智慧比较利根。
这个四谛二因缘的操作有没有问题?这两个对我们净土宗都很重要,我们待会儿会说明。我们看下一个。
【学员提问】请问师父,从大乘净土宗的角度来修学四谛二因缘,和二乘人的修学在心态上有什么不同?
【师父答疑】我们净土宗的人,可能会重视人天乘的这个忏悔、吃素、不杀盗淫妄等等,但对四谛二因缘是比较忽略了。但这一块忽略掉以后,问题就严重了,就是你破除了外在的障碍,但是你内心的障碍没有对治。
从大乘的角度来看四谛二因缘,我们可以把它的系统升级,不是完全忽略,是升级。因为四谛二因缘的操作有助于我们调伏爱取,但是问题在于它是单向思考。人天乘的法也是单向思考,二乘法也是单向思考,它只有调伏没有引导。如果你要进入大乘佛法,诸位!你一定要培养你自己的双向思考,就是调伏跟引导。
我不知道诸位日常生活中你是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人生?你遇到痛苦的时候,第一个,你对人生的厌离;第二个,你要立定志向——我一定要求生净土,我一定要成佛,才能够做出改变。如果你只是一路的远离,其实你没有合乎大乘种性。
大乘佛法遇到一个因缘刺激的时候,他一定双向思考,有所调伏,有所引导。他一定要立定志向——我成佛以后我要对这个事情做出改变。当然不是现在,你要发下一种引导自己往无上菩提的力量,而不是只有厌离娑婆。
所以二乘人他们修四谛二因缘这个法是没有错的,错在他们的心态太自私了,这个是心态。所以我们到下一堂课会知道一佛乘,一佛乘这个“一”就是贯穿,会把前面的法贯穿。其实佛陀讲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它是可以贯穿的。
从大乘角度,所有法门你都要学,只是用不同的心态。四谛法重苦谛,二因缘法重爱取,这个对净土宗是很重要的。你在思惟苦谛、调伏爱取的过程当中,把它激发到往生净土,圆成佛道,有所调伏,有所引导,这样就对了。
四谛二因缘这一块有没有问题?请说。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我是想问,如果是一个大乘的修行者,他的心态是大乘,可是他的行为是二乘可以吗?就是把心态调整成大乘的,可是行为上没做到。
【师父答疑】他是心态是大乘,他的行为就是大乘。好,请坐。她的意思其实是这样,我们智增上的菩萨,他的行为很像小乘,所以我们很难从他的行为去判断他是大乘小乘。因为你看菩萨戒,初心菩萨他是要共声闻学。本来我们大乘是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但是他大乘佛法可能在初学阶段会放弃度众生这一块,但是他放弃只是放弃行为,没有放弃心态,就像你说的,他还是大乘。
我们这样讲好了。我们要到某一个地方,大乘佛法要到一个某甲的目的地,二乘人也要到一个地方,但前半段会走得一样,但是到了后半段就各走各的。初心菩萨的行为会等同声闻人,是相同,没有错,但是他是大乘,因为他心态有调伏力有引导力,他种下的种子不同,他种下的是一种大乘种性的种子;声闻人他的心态狭小,他整天只想到自己,所以他种下的种子是小乘的种子。
诸位!现在我们很强调法门的不可思议——五乘法门,所以大家的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没有建立一佛乘的思想。到了一佛乘的时候,就不谈法门,谈心态了。心力引导法力,不是法力引导心力,法力只能够加持心力,它没办法引导心力,不可以!这个观念我们还没有上,我们下一堂课五乘讲完以后会讲到一佛乘。
我们现在的概念是这样:我们认为五乘是片段的,人乘是一块,天乘是一块,声闻是一块,四谛、二因缘、六度好像这个之间没有关系,好像一个念珠散满地。你先有这个观念没关系,但是到最后我会帮你找一条线,把这五个念珠串起来。到一佛乘的时候,它是一条线的,它不是一个法门,它只是一种观念。我们把五戒、善、四谛、二因缘、六度这么一个散乱的法,把它“吾道一以贯之”,这个就是《法华经》的思想了,这个对大乘佛法很重要!
法门没有高低,就像药,你需要你就要吃。你这个人很少造罪,五戒对你来说就不重要了;你这个人世间感情重,虽然你行为很好,你感情太重,四谛二因缘对你就是良药,因为它专门治感情重的人,这个药对你来说就要吃了。你不是说:“欸,这二乘人修的。”谁跟你讲二乘人要修的?你用不同的心态去修,在修这个调伏的过程同时回向无上菩提,所以它同样能把你引导到成佛之道。
我们到了最后,会把诸位片段的佛法概念,五戒善二因缘,要把它串起来。串起来以后,你接触到五乘的时候你就知道要怎么去为自己调整。
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你必须为自己配药。如果你还记得我说的话,我们刚开始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说,我可以讲一部通途的《佛法概要》,但是我没办法讲一部属于你个人的《佛法概要》,这个我做不到,我不是佛陀。
所以《佛法概要》即将上完的时候,你要去思考怎么布局你自己的一套《佛法概要》。这个法门的加减,你要加重哪一块,可能你自己要有一个布局:这个五年之内,我先吃哪一块。我先忏悔,那么我就先布局三年忏悔;最后第二个三年,调伏爱取,怎么样怎么样,你自己要有一个规划。那当然就是你要了解自己,你的问题出在哪里。
这五乘法门,每一个法门对你都意义非凡,没有一个法门跟你没有关系的,绝对不可能!只是你怎么去取舍,怎么去调配而已。这就牵涉到你对自己有多了解了。末法时代,有法无人。我们遇到很多很多的法都还在,但是,没有一个善知识可以帮你配药。医生不在了,所以你自己要知道怎么去调配。但是我只告诉你,到最后会把它贯穿起来,这五乘法门没有一个法门跟你没有关系的,都有关系,只是你的轻重缓急而已。
我们就不休息了,看这个样子,可能今天会提前结束。
这个四谛二因缘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师父!我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都不够了解自己,很难配药,我们也不是医生,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净土法门的原因。可不可以就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可以了?阿弥陀佛!
【师父答疑】如果你的烦恼轻薄,如果你的善根深厚,如果你的愿力坚固,可以!因为你都不需要,你没有那个病嘛。法门是治病的,你有那个病,你就必须吃那个药。当然你没有那个病,第一个你业障不重,那你就不需要忏悔了,人天乘对你就没有药了,你自然不会去造杀盗淫妄,这五戒你也不要守,“心平何劳持戒”;其次,你对人世间根本就没有太多的情感,你也不需要思惟苦谛、调伏爱取,这个药你也不需要了;第三,你很自然安住真如,你就不需要修大乘安住空性,那这五乘法门对你通通不需要。但是这个条件是——“如果”这个成立的话。也就是说,三个“如果”你都具足了。
如果你有这个病你不吃药,问题就麻烦了,因为它不会自己消失掉。那就看你的佛号冲得过去冲不过去了,因为临命终的时候充满变量。人的心是很复杂的一个东西,非常错综复杂。佛陀,即便是佛陀,也只有到了你初地以后,他才给你授记说:你会怎么样。入了正定聚佛陀才给你授记的。你没有入正定聚之前,你明天会发生任何事情,连佛都说不准,真的佛都说不准。
如果你一定要求往生的话,其实你对自己要很了解。我看很多人对自己不见得了解,为什么?你很少静坐。你看我们很矛盾,有没有觉得我们对别人很了解?你隔壁的人是什么心态,你讲得清清楚楚,你可以讲一个小时这个人怎么样,但是你不了解你自己,这是问题,因为我们六根都是向外,所以你没有回光返照。你不了解自己就很麻烦,因为你遇不到圣人,就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如果你生长在正法时代,你不需要了解自己,你拜文殊菩萨做师父。文殊菩萨说:“你前面三年,给我老老实实地拜忏;后面三年给我修四念处,再后面你念佛就够了。”其他都别看了,他把你的路都铺好了。你很幸运,生长在佛世,生长在圣人出世的地方。
但是,到了末法时代,你还蒙着眼睛到处走的时候,就糟糕了,因为没有圣人出世,你又不了解你自己,那你学这个法门干什么呢?我就不知道了!你这没有医生,药你都乱吃,现在大家都乱吃药了,你不能凭感觉在修行。
佛陀没有说法,什么意思呢?《金刚经》说的,你说佛陀有说法就谤佛,佛陀没有说法,那这个法怎么来的呢?佛陀是应众生的需要而说的,这个很重要!是你有需要他才说的,所以这个法就没有自性。如果佛陀出世,他不管你有没有需要,他就讲一句话出来,这个法就有自性,它不必等待因缘,但事实上没有。每一句话都是你需要他才说的,所以佛陀没有说法。
那么从这个概念我们就知道,这个法是用来治病的。诸位!你没有事的时候会吃感冒药吗?不会,对不对?所以怎么为自己调配药,那就很重要了。我建议你每天要有个静坐的功课,你就会慢慢了解自己,你那个心光不要老是向外,偶尔把它调整一百八度,看看你的内心世界的活动,它是怎么活动,喜欢往哪里跑,它有一个轨道的。
其实我们内心里,你慢慢会发觉它有一个习惯性的轨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人的内心的活动,它的确有习惯性的活动,每一个人不一样。你要把那个脉动抓出来,你就知道你问题在哪里,然后你就会减少很多自我摸索的时间,在这么多法门当中(我们《佛法修学概要》已经讲很多)你就知道自己最需要、最迫切的是哪一块。所以当《佛法概要》学完以后,接下来就是你要了解自己,你怎么做取舍,这个就是诸位的工作。
还有没有问题?理论上,我不知道诸位的根机,有些可能是圣人出世也有可能。你越在末法时代出世,你的对治法门要越多。你会在这个时代出生,某种程度你是共业,这个法,越到末法时代,众生的病越重的时候,你靠一句佛号就越不够。
诸位!你看看历代净土宗的祖师,你会发觉有变化。你看早期唐朝的时候善导大师净土的概念,它很简单,他叫你“一心归命”就够。你相信自己是业障凡夫,相信阿弥陀佛有无量功德,他一定可以救拔你。善导大师讲来讲去,都在讲这个概念,“一心归命”四个字而已,“通身靠倒”。那是什么时代?唐朝的时代,距离我们将近两千年。
唐朝过去了,宋朝永明大师慢慢提出了“有襌有净土,犹如带角虎”,当然他也同意“无禅有净土”,他提出两个概念。
宋朝过去了,到了明朝的时候,就很少有祖师提到只要一句佛号就好,很少。到了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就又提出了理观事修了。
祖师在演变一个法的时候,都不是随便的。他一定知道这个众生的平均值已经变化了,因为你这个佛法有契理性跟契机性嘛,上契方诸佛实相的道理,契理性不能变的。你不能说,这个道理跟那个道理不一样,唐朝的道理跟宋朝的道理,跟我们现在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契机性就不一样了,在取舍。
诸位!你看看净土宗的三代祖师,比较一下,你会发觉有一些变化。越到末法时代,开的药就稍微多了。这到底说明了什么事情?你们要去想一想。就是前面的药已经不够用了,药轻病重,早期开的药已经不符合后世人使用了。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历代祖师,江山代有人才出,他不断地要调整。如果说佛法没有契机性,那历代祖师通通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