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房丫头放肆宠叶珍珍齐宥_

第1010章(1/1)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s://m.cheyil.com

首发:~第1010章

第1010章

叶珍珍在一旁看着,忍不住狠狠揪住了自己手里的锦帕。

齐澈这个该死的混蛋,居然死死握住她家王爷的手腕,用了很大的力气,明显就是想试探他家王爷到底是真的昏迷不醒,还是装的。

幸亏她之前警觉,特意用银针把她家王爷放倒。

要不然,王爷一时吃痛,不一定能忍得住。

“恭王殿下,您喝杯茶吧。”叶珍珍见齐澈一直捏着齐宥的手腕,又气又心疼,连忙吩咐人端了茶来。

“五弟还真是可怜。”齐澈说到此,看了叶珍珍一眼,低声道:“弟妹你年纪轻轻,就要一个人孤独终老了,着实可惜呀。”

叶珍珍闻言顿时红了眼眶,没有说话,心里却把齐澈骂了个狗血淋头。

这混蛋当着她的面说这样的话,意欲何为?

“幸好弟妹不是五弟的正妃,倘若五弟真的有个好歹,弟妹也是可以再嫁的。”齐澈盯着叶珍珍,一脸关切道。

叶珍珍听了之后心中愤怒不已。

不管这齐澈是故意试探她,还是别有用心,叶珍珍都不会忍。

“我既然已经跟了王爷,哪怕王爷有个三长两短,我也绝不会再嫁的,不劳恭王殿下费心。”叶珍珍黑着脸说道。

“弟妹错了,倘若五弟真的活不成了,以他对弟妹的疼爱,自然希望弟妹未来能有个好归宿,而不是年纪轻轻就守寡一辈子,若弟妹以后过得不好,他在九泉之下也难安心啊。”齐澈说到此微微一笑:“弟妹以后若是有这个心思,我倒是可以给弟妹找个好人家。”

“不必了,来人啦,送恭王殿下出去。”叶珍珍顿时大声说道。

“是。”拂柳和碧青立即从外间走了进来。

“弟妹你好好想想,别因为一时羞怯,断送自己一辈子,俗话说得好寡妇门前是非多,弟妹你又天生好相貌,别到时候给自己惹来许多麻烦,甚至连累惇儿,那就不好了,倘若弟妹不想离开皇家,我那恭王府倒是宽敞的很,有我在,弟妹一你生荣华富贵不愁,弟妹可以考虑考虑。”齐澈站起身笑着说道。

“恭王说这些话,不怕被天打雷劈吗?”叶珍珍一脸愤怒的看着他,沉声道:“你的弟弟躺在榻上生死未卜,你却想霸占他的女人,如此不仁不义、丧尽天良,小心折寿。”

齐澈真没料到叶珍珍会这么凶悍,一时呆住了。

“弟妹误会了,我也是为弟妹着想。”齐澈轻咳一声道。

这出戏,他得演到底啊。

“齐澈,你若是再敢多言半句?我就告到皇上跟前去。”叶珍珍大声喝道。

“弟妹别生气,我这就走。”齐澈见她眼眶泛红,泪水在眼中打转儿,又气又急的样子,垂首抱了抱拳,笑着出去了。

他之所以说这番话,当然是为了刺激叶珍珍和齐宥了。

叶珍珍的反应还算正常。

至于躺在榻上的齐宥?

自己都这般侮辱他心爱的女人了,还劝他的女人以后改嫁给他,齐宥依旧躺在榻上半点反应都没有,可见他是真的昏迷不醒。

如若不然,早就忍不住“醒”过来了吧。

“这个混蛋,怎么不去死。”叶珍珍等齐澈消失后,才跺了跺脚,沉声说道。

“主子息怒。”拂柳连忙劝说道。

当然了,她和碧青也气的想杀人。

叶珍珍深吸了几口气,强压住心中的怒气,转身抬起齐宥的手腕,心里却越发的生气了。

那个该死的畜生,居然把她家王爷的手腕都捏的又青又紫了,可见方才用了很大的力气。

叶珍珍连忙拿出银针,在齐宥身上刺了几下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野雀
野雀
关于野雀:十八岁,桑晚被迫做了许连城的金丝雀。许连城高高在上,永远强势,将她禁锢在身边。桑晚恨他,说,“我永远不会爱你。”许连城轻蔑,“你以为我在乎。”许家三少只要一时欢愉,不爱任何人。十年纠缠,她以
春日金
代嫁春情
代嫁春情
虐文?追妻火葬场?强取豪夺?囚禁?宅斗天生媚骨陪嫁丫鬟?人前正人君子人后疯批阴暗权臣先虐女主后虐男主/后期独宠/女主成长系,先弱后强不心软,有仇必报。酒酿的第一次是卖给沈渊的,被当作试婚丫鬟抬进沈府,
无糖黑茶
全能真千金归来,发现家人住狗窝
全能真千金归来,发现家人住狗窝
全能女神夏灼灼回家认亲,发现家人被害得破产。夏父锒铛入狱,夏母病重在床。六个哥哥更是残的残,废的废。而家里的假千金见情况不对,抱上别的大腿抛弃家人而去,还害得家人只能住狗窝。众人嘲笑夏家是落水狗,人人
温小浅
顶不住了,禁欲大佬把我摁着亲
顶不住了,禁欲大佬把我摁着亲
【破镜不重圆+禁欲大佬+暗恋成真】订婚前夕。未婚夫的白月光回国。沈佳蓉爱了他十年,最后只得到一句:对不起。在众人嘲笑下她狼狈出国。几个月后。京圈第一世家爆出婚讯和一张求婚照片。照片中,俊美男人将娇小女
小妖重生
盘点大秦败家子,祖龙棺材板压不住了
盘点大秦败家子,祖龙棺材板压不住了
【华夏,炎黄子孙也。】【炎帝与黄帝联合,破蚩尤于涿鹿。】【炎黄合流,破九黎,迁三苗,遂得中原之地,建华夏文明!】随后,历经百年,才迎来秦国统一……各朝各代的上空,都出现了字幕,上面写着《盘点华夏五千年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