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黄巾第一狠人

第0151章 再起内讧(1/2)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s://m.cheyil.com

首发:~第0151章 再起内讧

刘备和吕布的突然叛逃,张闿的突然东进,顿时让曹操手忙脚乱,乱了方寸:“袁本初啊袁本初,大敌当前,你还挖我曹孟德的墙角,你真真正正的是小人,小人!”

骂归骂,骂如果能当大军使用的话,那人人都修炼骂功去了。

无奈之下,曹操只得留下刘表和孙策继续攻打武关,自己则率领所部全部人马,迅速北上,反攻洛阳。

张闿一听说曹操的主力北上了,那武关之围也就自解,想都不用多想,立刻率领所有人马撤离洛阳,缩回了长安。

因为张闿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曹操的主力吸引过来,以减轻武关方向的压力。

既然曹操回来了,那他当然就可以走了。

马超建议,是不是可以在洛阳城下与曹操一见高低?

张闿道:“如果想一见高低,当然是可以见的,但是没有那个必要。”

马超道:“主公,曹操从宛城过来,兵马疲惫,正是将其一举击溃的机会到了呀!”

张闿道:“孟起,你说得没有错,可是如果咱们真的将曹操击败了,那最高兴的是谁?”

马超想了想道:“还能有谁?当然是咱们自己了,咱们可以稳据洛阳,兵临许昌,席卷中原。”

张闿道:“孟起啊,你想得太简单了。”

“请主公指教。”

“现在刘备和吕布刚刚去河北投靠了袁绍,袁绍的实力又壮大起来了,咱们现在和曹操在洛阳城下决战,或许有一战而胜的可能,可是,如果咱们刚刚击败曹操,袁绍这个时候突然南下怎么办?孙策就在宛城,刘表也在宛城,如果他们两个乘机北进怎么办?打完了曹操,你觉得咱们剩下的人马能同时对付他们三家吗?”

太史慈道:“主公,不至于吧,他们会将时机拿捏的这般的好?我不信。”

张闿听了太史慈的话笑道:“子义将军,你这是欺袁绍、孙策和刘表帐中无人啊!”

这时,诸葛亮来向张闿辞行。

张闿听说诸葛亮要走,忙道:“先生为什么要走呢?是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周到吗?”

对于诸葛亮这样三国时代能出将入相的大才,张闿肯定是舍不得放走的。

虽然,诸葛亮这个人并不是完人,比如正史中他献给刘备的《隆中对》就有巨大的错漏,但是他的鞠躬尽瘁和治国理政,不仅在三国时代属于顶流的大v,就是到了后世,他也是挨骂最少的名人。

另外,这一回张闿派司马懿去河北,司马懿提出要带颜良和文丑同去,已经引起了张闿的猜忌。

当初可以说就是司马懿将颜良文丑招降过来的,拉帮结伙之心,可以说是昭然若揭了。

其实,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后来之所以能够成为魏国世家大族集团的领袖,除了他本人有不轨之心外,最重要的是他在抵抗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中积累了大量的政治资本。

并且还利用抵抗诸葛亮,除掉了不少魏国的老臣宿将。

比如张郃。

这不禁让张闿想起来,在众多的三国类的网络小说中,广大读者一致留言,遇到司马懿就做掉,不能给他任何亮相的机会。

现在看来,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司马懿确实是个大才,能捣乱的人,能使坏的人,能翻江倒海的人,能改天换地的人,那都是有本事的人。

现在,天下尚在混战之中,就除了司马懿,那就两个字:“可惜……”

张闿想将诸葛亮留下,多多少少也有想借诸葛亮来制衡司马懿的意思。

诸葛亮对张闿道:“张使君,在下此番离开,只是回家去收拾行装,而后便会领着家人来侍奉张使君。”

吞金兽2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足球系统之进球就变强
足球系统之进球就变强
关于足球系统之进球就变强:2017年,刘天水从荷乙的阿贾克斯青年队起步,到18年荷甲阿贾克斯欧冠4强,然后转会阿森纳,引领阿森纳开始王朝复兴。
流水听音
龙潜苍穹
龙潜苍穹
每一个从邙山走出来的人,都会搅动天下风云!叶清在邙山隐居八年,为了给父母一个交代,他下山退婚!然而他的美女总裁未婚妻,却死活不愿,甚至……还要和他生一个孩子!
八月初八
还剩八年寿命?但我有强化万物能力
还剩八年寿命?但我有强化万物能力
七天前,他喝醉了酒后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居然穿了!老夫妇的邀请下,他开始安顿了下来养伤,但也逐渐发现了异常。这里的人十分惧怕阳光,也惧怕黑暗。而且还有人惦记着他的小命,企图加以利用。好在他觉醒了寿命换强
佚名
一纸戏言,小神医下山成婚
一纸戏言,小神医下山成婚
“乖徒儿,为师大限将至,以后不能再陪你了,你该自己下山讨生活去了!”“为师十几年以前定下了一门婚约,你记得过去一趟……”“还有啊,为师这些年培育了一股势力,以后为师要是不在了,你就是为师的接班人。”他
佚名
刚进山就给雪豹接生,还一胎六仔
刚进山就给雪豹接生,还一胎六仔
半年多前,他选择了停薪留职,孤身一人来到了这华夏最偏远一隅的苦寒之地,从声名显赫的教授,变成了一个孤独又自由的巡山人。刚开始很多人以为他只是以此为噱头,没成想他真的不是只是说说而已。一次在搜罗雪地松鼠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