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修仙求道的朱家老六

第12章 晨练与钻研(2/2)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第12章 晨练与钻研

审讯过程中,完全不给朱瞻基面子。

白天的审讯完全被纪纲牵着鼻子走,关键是纪纲那家伙完全没有审出来有用的东西。

哼,这家伙早晚要完蛋!

气冲冲的朱瞻基走进院子里面。

朱瞻堪正在房顶晒太阳,手里捧着一本道德经。

“大哥,又遇到麻烦了?”朱瞻堪左手撑住脑袋,侧身横躺在屋顶,犹如仙人降世。

朱瞻基无奈道:“审讯出了点小问题,不过问题不大,我相信我能解决!”

砰——

朱瞻堪跳下房顶,说道:“我去看看吧,这抓捕刺客也有我一份。”

很快,两人回到诏狱之中。

纪纲带着手下两位千户,恭敬的走到皇子身边,恭敬道:“见过殿下,不知殿下可有何吩咐?”

“哼。”朱瞻基冷哼一声:“有何吩咐?我来审讯犯人!”

纪纲面色不变,道:“殿下何等身份,怎么能进入这种地方?”

朱瞻堪冷哼一声:“要不是你们没用,我大哥还用亲自进入诏狱?”

说完,根本不去理会纪纲,兄弟二人便走进去了。

纪纲深埋的双眼露出一丝厉色,不过很快就褪去了。

走过一间间牢房,尸首遍地,凄惨无比。

活着的刺客,基本上出气多进气少了。

审讯室的锦衣卫是朱瞻基的人,早就站在一边候着了。

“你到底说不说?”朱瞻基轻声问向眼前的囚犯,朱瞻堪则走到一旁,拿出五枚铜钱,对着一张白纸轻轻一抛。

纸张上缓缓出现了一个徐字。

朱瞻基按照老六的嘱托,慢慢套犯人的话。

而朱瞻堪在一旁鼓弄着铜币。

纪纲见到两位皇孙奇怪的举动,心中止不住升起冷笑。

这就是朱棣的好圣孙,这就是朱高炽的好儿子?

就这?

现在的纪纲已经不是忠心于朱棣的大头兵了。

按照正常时间走向,在两年多后,也就是永乐十四年,纪纲就会在端午节效仿赵高,来一场指鹿为马,而在场的人根本没有人指认纪纲。

可想而知,那时候的纪纲究竟有多么权势滔天。

然而,现在的纪纲其实已经无法无天了。

在永乐五年,查抄到吴王冠服后,他就私自将其藏在家中,甚至还穿在身上,左右祝酒高呼万岁!

只不过他一直替皇帝干脏活,皇帝容得下他而已。

“淮河东岸,门桥之下!”

朱瞻堪突然出声,而在他说出地址之后。

犯人的瞳孔突然剧烈的收缩了一下。

纪纲何许人也,犯人有丁点的风吹草动,便会被他识破。

更别提这个犯人完全失态了。

“还不招供吗?”朱瞻堪胸有成竹的问道。

“你怎么知道?”这是犯人第一次说话。

纪纲满脸讶然,这又臭又硬的犯人居然真的开口了!

作为审讯犯人的老手,自然明白犯人开口代表着什么。

只要开口正常说话,就代表他在透露消息了,就代表他没有办法继续嘴硬了!

真是奇怪,这犯人众多酷刑加身,不皱一下眉头。

怎么这太子家的老六一开口,就把对方唬住了?

孤独的根号3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重生八零:白眼狼儿子我不要了
重生八零:白眼狼儿子我不要了
年代+重生 前世,孟书芸重男轻女为了白眼狼儿子奉献一生,晚节不保,两个儿子为了抚恤金活活把她逼死。 老了老了,老无所依了,才想起自己女儿的好,含恨而终。 再一睁眼,孟书芸发现自己回到一切都还可以挽回的时候……
泡芙绵绵
符道之祖
符道之祖
【凡人流,无系统。】 放牛娃徐长寿,因救绿仙宗杂役弟子被带入修仙界,后觉醒血脉玉符,获得符道传承。从画符开始步入修仙界,登仙路,斩妖魔,得长生,问苍穹,开创符之大道,成就符祖果位。
佚名
我的系统,硬饭能软吃
我的系统,硬饭能软吃
如果说是大四以前,他还会矫情的考虑一下,可是到了大四,实习单位都找不到的他,更别说工作了,完全没戏,问啥啥不会。 面对从天而降的系统,他立刻答应了绑定系统。 可是,没有人告诉他,软饭系统居然得优先成为优质男生才能吃软饭。 于是,在系统的“逼迫”下,他开始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争做优质男性,吃黄金软饭。
佚名
修仙家族之化灵碗
修仙家族之化灵碗
李玄真意外去世,胎穿到修仙界的云雾李家,只是云雾李家只是个刚刚建立的微型修仙家族,他更是创立者的同辈。 于是,云雾李家多了个三始祖。 看着天赋强大的家主哥,又看了看喜欢瞎忙活,浪费资质的二姐,最后再感受着资质普通的自己,李玄真心累啊。 幸好穿越者配备着金手指的,他发现跟着自己穿越而来的祖传的玉碗竟然是个宝贝,可以炼化灵物中的灵气为灵液。 服用灵液修炼速度超快,还没有丹毒,比丹药强多了。 凭借着化
佚名
震惊!傻子成了叱咤风云的王者
震惊!傻子成了叱咤风云的王者
痴傻多年的他,因为一次英雄救美被推下锁妖塔。 可他福大命大,不但没有被妖怪吞掉,还获得神秘女人的绝世真传,成为一代神级高手。 一朝横空出世,却发现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姐姐被卖到了缅北。他血洗缅北,营救姐姐,一战封神。 从此,他叱咤风云,走上人生巅峰。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