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小兕子的穿越生活

第344章 步枪的威力(2/2)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s://m.cheyil.com

首发:~第344章 步枪的威力

没想到李世民这个老登竟然练到了这种程度?看来李世民对射击还是有一定天赋的。

虽然我们是个禁枪的国家,但是在国外的射击场,我国游客的枪法是最准的,无论男女。

甚至连小孩都会射击。

我国游客在射击场上表现出的专业性和对枪支的熟悉程度,一度让老外们瞠目结舌。

拿起枪的那一刻仿佛蛟龙得水,血脉觉醒,所有动作一气呵成,丝毫不拖泥带水。

这让很多老外都些怀疑:他们真的禁枪吗?

可能我们的射击天赋,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但是李世民这个唐朝人能练到这个程度,江南是真没有想到。

李世民命令军兵把箭靶拿过来让众人观看。

木头做的箭靶上赫然出现两个弹孔,众人啧啧称奇。

程咬金惊叹道:“真是好东西,这么远的距离还打的这么准。”

李靖指着箭靶上的弹孔,“这个枪不止是打得远,而且看起来还很有劲儿。”

“一般弓箭最多就是钉在箭靶上,而这个子弹一下子就穿透了,证明这个力量确实很大。”

李世民捋着胡子笑道:“药师所言极是,这东西如果打在人的身上也会直接穿透身体,如果击中要害,就会当场毙命!”

现代的复合弓,100磅的动能也就是100焦,手枪的动能一般在三五百焦,步枪的动能在2000焦左右。

所以古代的弓箭跟步枪的力量根本没有可比性。

一群人越来越羡慕,都想打几枪试试。

李渊也很激动,大唐军队有了这好东西岂不是如虎添翼?

捋着胡子喃喃道:“真是好东西,不知二郎从哪里得来的?”

李渊正在疑惑的时候,程咬金就先开口了,

“陛下,这好东西是哪里来的?”

李世民本来不想说,后来想了想自己不说他们也应该猜的到。

汽车这些东西都已经知道是江南弄来的了,也不差这些枪了。

李世民指了指正在和小公主吃糕点的江南,“这东西自然是小郎君弄来的。”

确实,李世民不说众人也都已经猜到了。

都知道江南跟大唐人不一样,而且总能弄来很多稀奇古怪的好东西。

至于江南的身世,没人敢问,只知道他是晋阳公主的朋友。

李渊听说枪也是江南弄来的,转头看向江南,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

“原来此物也是小郎君所赠?孤早就看出小郎君一表人才,不是俗人。”

江南把一块点心塞进嘴里,心说这老头真是会见风使舵。

“阿翁过奖了!勉强吧!勉强!”

“不,小郎君不要谦虚,呵呵呵!”李渊笑着捋了捋胡子。

李靖朝李世民拱手问道:“陛下,臣等能不能试试?”

“当然,本来这些东西就是要配备到军队的。”

“陛下此话可当真?”

李靖侯君集等人突然兴奋起来。

这么好的东西如果配置到军队,打起仗来就过瘾了。

此时此刻,一众武将的脑袋里,大唐的版图不断扩大。

李世民吩咐张阿难把带来的几支枪都拿过来。

尉迟恭和程咬金几人一人一把。

程咬金拿着一把ak47扒拉了半天,“这个枪要怎么用?”

李世民摆了摆手,“知节不要着急,这个让小郎君教你。”

这里除了李世民之外,就只有江南会。

李世民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

程咬金抱着ak47,呼哧呼哧的跑过来,“嘿嘿!贤侄,赶紧过来教一教叔父。”

干辣椒苹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八零重生,陆教授的乡下媳妇变了
八零重生,陆教授的乡下媳妇变了
关于八零重生,陆教授的乡下媳妇变了:(日常流+甜文+带娃+家长里短+事业)儿女已经成家立业,送走公公婆婆后,正准备全国游的六十多岁老太太赵锦舒,重生了。重回到刚进城几个月时,那时什么都不懂,乡下来的年
由北向南
一心啃老的我,刚考核就被曝光实力了
一心啃老的我,刚考核就被曝光实力了
穿越到了一家全都是大佬的家庭,父亲哥哥是军事大佬,母亲是帝国集团掌权人,他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于是,他这个不思进取的人只想做个纨绔子弟,专业啃老。身为军人的父亲怎么会同意,直接把他送进了部队,并对他承诺
佚名
被迫闪婚,豪门老公马甲藏不住
被迫闪婚,豪门老公马甲藏不住
相亲当天,云柔就闪婚了陌生人。本以为婚后应该过着相敬如宾且平凡的生活没想到闪婚老公竟是个粘人的牛皮糖。最让她惊讶的是,每次她面临困境,他一出面,所有的事情都能迎刃而解。等到她追问时,他总是说运气好,直
一纸清欢
神医高手下山混都市
神医高手下山混都市
五年前,出手解救一个美女后,他被富二代家族所追杀。逃往山中,他被山里住着一位修仙者所救,并传授给他了不得的医术和武功功法。山中修炼五年,他承师命,下山入都市,医治对他有恩的绝症美女。当他踏入红尘,一切
佚名
坐月子时,等我回家的前夫疯了
坐月子时,等我回家的前夫疯了
前夫说童言无忌,小孩是不会撒谎的。我决定实现儿子的愿望,儿子、老公我都不要了。和前夫离婚一年,他在群里艾特我,“冷战够久了,回来吧,我们复婚。”我回,“你没病吧?”大家见状,纷纷劝和。前夫又问,“我不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