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479章:东方直布罗陀覆灭记:行军中的…
美国在亚洲的态度相对宽和,虽然战争部和海军部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制订了将中国防视为假想敌的“黄色战争”计划。
基于这个计划的预想,美国大力建设了威克岛、中途岛等等作为太平洋枢纽,以及拱卫远东的第一道防线——菲律宾。
但这毕竟是过去式了,从二十年代《太平洋条约》签订后,中美两国就都放弃在太平洋上修建新基地。
而且联邦政府内部也从来没有确定开战的时机和最终底线,不少人甚至认为合众国对外发展的战略重心应该是欧洲,在必要时菲律宾完全可以放弃,只需要建设夏威夷,在太平洋守好家门即可。
而主战派的主流计划也并未比此超出多少,他们认为菲律宾和澳大利亚是东方战略的关键,而更西方的英属、法属、荷属东印度都可以放弃。 同时,联邦政府还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来说服本国公民:对于美国来说,如果在没有重大切身利益的地方进行持久流血牺牲的大战,美国公民势必会反对战争。
那样的话,联邦政府将不得不对中国妥协,彻底放弃远东地区的利益。
但中国并不打算将之告知美国,马来亚战役也就在这样的沉默中继续进行——英国无力,美国无意,整个西方世界仿佛都看不到这场战斗。
马来半岛上,在丰盛港之战结束后,东线国防军打穿了半岛南部的防线,整个远东司令部彻底乱了,吉保防线委员会和柔佛防线委员会正在努力挽回西线的败局,安排西线部队撤离,试图阻止西线部队被一锅端。
此时,正在西线的记者们拍摄了大量照片,并记录了对应的描述:
「即便是在吉隆坡,距离邦德将军所说的前线还十分遥远的地方,我们也可以看到天上时不时的掠过中国人的飞机,他们的机翼上都涂着奇怪的横杠标志,据说这取自于他们的传说,是一种名为“巽”的符号,象征着“风”」
「这里的防线(仕林河)很难被称为坚固,前线的军官们表示缺乏必要的建筑材料和武器装备,面对中国的坦克和飞机,我们无能为力」
「难以计算的军队正从北方在向南方撤退,据我估计,在一周内至少有2万人从这座桥(仕林里弗大桥)」
「在更前方的达巴,我们可以看到被炸弹炸的坑坑洼洼的道路上拥挤不已,所有的士兵都身着几乎破成布条的军装,他们目光涣散、斗志全无,眼神空洞无神。一些士兵甚至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早就在之前的仓促撤退中遗失了枪支」
「在战俘营中,我看到了被俘虏的中国士兵我并没有从他们脸上看到什么恐惧。事实上,对方并不害怕我们」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前线部队的管理失误,记者们记下了许多的内容。
然而,这些报道和照片没有刊载在报纸上,它们都被当局没收了,理由是与现实不符——这是“容易让市民误解而丧失信心”的虚假信息。
但在沿途的村镇,当地的殖民地百姓倒是很清楚英军的窘迫,他们能看到丢盔弃甲的英军落荒而逃,如同叫花子一样的造型惹人发笑。
当地人在嘲笑之余,也在想象着打败他们的军队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自动将之套入战争前的英军,一身卡其色军装,穿着,蹬着皮鞋,戴着带遮阳帘的圆形帆布帽。
然而,最终的造型不能说接近,只能说相去甚远
2月份的马来亚气温已经相当高了,白昼平均温度都在30度以上,又热又潮,蚊虫肆虐,道路也非常差。
相比于东线已经摩托化的机动步兵,作为骡马帝国的第二军不仅一路风尘仆仆,时不时的还要往山沟沟里钻,那造型可就是非常的糟糕了。
刚从山里跳出来的国防军士兵一个个胡子拉碴,头发要么被泥土打灰,凝成一块一块的灰黑色的斑点,要么就是油光发亮,随手抹一把都能炒菜了。
浑身上下也是大片大片的灰尘,灰绿色的军装也烂成了布条,搭上泥土,全都是灰扑扑的。 而少数军装还算完好的官兵的造型也与英军军装相去甚远。
国防军最大的特色是他们装具,这款结合了后世著名的两大装具系统——中国56式胸挂和美国m1956式装具系统优点,这套承载系统是左念微在参观装备自动步枪的部队时想起来的,简单实用,非常先进。
相比于零散的二战装具系统,39式单兵装具系统的上主体部分与56胸挂几乎一模一样,六边形的大帆布基底上,整合了三个三十发弹匣大包和四个杂物小包,在运动中可以充分贴合身体,重心分布更为均匀,能够有效减少体力消耗。
此外也有为冲锋枪准备的版本,主要是改了弹匣包,单包收窄,改为五联装。
而胸挂和腰带又连为一体,并在上面仿照美国的m1956系统设置了多个金属卡扣,可以实现腰配件的模块化装载,比如水壶、工兵铲、背包、睡袋等等,非常方便。
在这一套系统的加持下,远距离行军时,国防军士兵可以多携带15~20的物资,反应上也更为迅速。
但在马来亚湿热的环境重,帆布容易腐烂,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携带它们的,只有持冲锋枪的士兵才穿,更多的人还是挂着牛皮带。
军装样式上也有些不同,进攻马来亚的部队穿的都是热带制服,最直观的不同就是领子,不是严肃的封立领,而是更便于散热的小翻领衬衫式外套,里面的一件卡其色衬衫,宽松的长袖可以卷起来,下身也不是短裤,而是长裤,鞋子也不是不实用的皮鞋,而是帆布短靴。
其次,军装布料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不同于凑合就行的英军选择了卡其布,国防军选择更昂贵的棉混纺粘胶纤维的人字纹布料,当然,由于中国的人工纤维(非石油化合纤维)产量远大于英国,造价也没有太高,但由于这种布料易损耗,大战中的花费确实要高许多。
相比于美军的棉质人字纹布料,混纺人纹布料耐磨性上有所不如,但透气性上更甚一筹。 为了解决耐磨性的问题,国防军的军服设计单位选择在肩肘和膝盖内面打一块补丁,一些官兵也会自行对军装薄弱的地方增加补丁。
而帽子则有两种三款,常规行军情况下是遮阳帽,有草编斗笠式和帆布范阳笠式两种,为了防止蚂蝗、毒虫和毒刺,也有完整的纱布帘,但不缀在帽子边上,而是跟头巾差不多,所以颜值上也有提升。
其实,在热带的德军和法军都有屁帘,也是同样的缀在帽子边上,只是日本的帽子太丑了,所以看起来丑爆了,而斗笠一类的宽檐帽加上帘子则要比德国人的更好看。
战斗时则会换上钢盔,国防军的钢盔就很丑了,用的是后世东德的“煤斗子”——m56型钢盔(56年的著名武器装备真多)。
当然,丑归丑,但防护能力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在15m的近距离射击中,m56型钢盔能够挡住八百多焦的357马格南手枪弹,以穿透著称的762托卡列夫弹也打不穿,而在更远一些的距离上,只要入射角度略小,那它也能滑掉步枪弹。
在这样的境况下,在西线的随军记者们头都大了,根本不敢拍行军中的人,一拍就是一队叫花子,除非抵近了拍,国防军官兵的神情还是非常有力的,眼睛炯炯有神,跟狼狈逃窜的英国人完全不一样。
相比之下,东线那些坐车的机动步兵就要好得多了,每个步兵班配一辆3吨卡车,平常不用跑路,到战场四五公里处下车作战,这也就是越野五公里的训练项目来源。
2月15日,在第四军距离新加坡不到20公里时,莱昂内尔·邦德中将下令炸毁新柔长堤,隔绝新加坡与柔佛州。
邦德的命令意味着这场战争到达了最后一个阶段。
此时尚在马来半岛陆上的军队包括英印第9、11、16师、第12、28旅,而岛上则有澳大利亚第7师、英印第36、44旅,还有刚跑回来的澳大利亚第8师。 2月16日,慢了一步、最终被留在对岸的英印第32旅原地投降,这部是第16师余部,从哥打巴鲁一路跑回来的,可以说是铁脚板了,但渡海无望后,他们还是选择了投降。
2月16日中午,留在新山的记者和当地华人的代表见到了第四军的先头部队。
第四军都是坐车的“少爷兵”,军装就要整齐的多,基本没有军装破破烂烂的情况,且带着清一色的范阳笠,看起来要比斗笠更飒爽一点,而搭上一眼望不到头的汽车那就更帅了。
但是,连续一个月的快速突击还是让他们没有时间洗澡、理发和刮胡子,所以看起来还是胡子拉碴的。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杂乱且坚硬的胡子茬搭上宽檐帽和军装反倒更能体现出众人的硬汉气概,倒也不算是坏事。
胜利的喜悦让所有人斗志昂扬,在齐声唱着的军乐声与引擎的轰鸣声中,军人、坦克、卡车与火炮组成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尽头。
更南方,站在坦克上的士兵们已经能够望到那个所谓的“远东永不陷落的要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