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第123章风口浪尖
被韩国派出去,请求秦国救援的使者的名字叫陈筮。
陈筮,战国时期韩国人,生卒年不详。历经韩国的三个君王,可谓三朝元老,然而他依旧是个小官,在韩国相国门下做事,略有才能,为韩国相国所知。
在赵国和魏国联手进攻韩国时,韩王便向臣下咨询,该派遣谁去向秦国求援。于是,韩相国想到了陈筮。韩王对相国十分信任,便委托他全权代理此事。
听闻陈筮抱病多时,韩国的相国连忙来到陈筮处,对陈筮言道:“世事艰难,国家危急,小病不足虑,希望你能够为了国家大事计,到秦国走一趟。”(《史记·韩世家》)
陈筮闻言,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既然相国能够亲自来到府上请他,那就代表整个韩国都对这件事情很重视。所以陈筮欣然答应,并向相国保证,不成功说服秦国,誓不还乡。当时人人都畏惧秦国,谈秦色变。陈筮这一次出使秦国,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陈筮来到秦国后,直接前去拜见秦国当前的掌权者——穰侯魏冉。魏冉知道,赵国要出击了,但是为了攫取最大化的利益,宣太后等人还是认为,应当从韩国获取一些好处。于是,魏冉胸有成竹地说道:“韩国的事情应该很危急,不然何以会特地派您来呢?”陈筮说:“此言差矣,韩国没有任何危急之处。”魏冉没有料到,这名不见经传的一个人,来向强大秦国求援,竟然敢如此傲慢,遂生气地说道:“您这样没有诚意,如何为你的国君做使者呢?众所周知,你们韩国的官员为了向秦国求援,可谓车马不绝于道。他们都向敝国报告,韩国遭到魏国和赵国联军的入侵,情况危急。您来了却说不危急,这又作何解释呢?”
陈筮闻言,不慌不忙地说道:“韩国危急了,就不会前来找秦国帮忙,而会改变立场投靠其他国家。”陈筮这句话的用意很明显,因为韩国的情况不那么危急,所以他才能够来这里了,否则早就向魏国和赵国投降了。秦国最害怕的就是三晋真正地合为一体,到时候互相呼应、铁板一块,秦国再想图取这些地方,就难比登天了。魏冉自然知道其中深浅,见陈筮如此说辞,忙将面色一缓,急忙说道:“秦王的面你不用见了,秦国这就发兵援救韩国。”
此次陈筮到秦国求援,虽历时不长,却足见其出众的外交才华,竟然连一向老奸巨猾的魏冉也受了他的激将法。魏冉问陈筮韩国的形势是否危急,自然是别有用心。然而陈筮的回答更是出人意料,这不禁让魏冉感到奇怪,便想一探究竟。陈筮趁机指出当前的形势:韩国的形势之所以不危急,是因为韩国会在危急时刻改变立场投靠赵国或者其他国家,这样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化解危机。其实,魏冉之所以答应韩国,固然有害怕失去韩国这样一个盟友的成分,但是更多的则是秦国早就谋定而后动的战略——引诱赵国出战,为秦军打击赵国找到理由。
然而,秦国上下都知道,赵国可是块硬骨头,名将赵奢、廉颇,胡服骑射之后的赵国铁骑,可都不是易于之辈。此次作战如果魏冉出战,秦军也许只有五成的胜算,而如果是白起领军,则无论是在谋略上还是在士气上,秦军都会上一个台阶,胜算就会高出许多。
此战是白起蓄谋已久的一战,为了能够彻底地打败赵国,他一直在研习兵法,苦练士兵。在出战之前,秦国的四个掌权者:魏冉、宣太后、秦昭襄王和白起,对魏国和赵国联军的战略意图分析得一清二楚:让韩国背弃秦国,投降赵国,这也是陈筮的意思。
俗话说,救人如救火,既然决定了派遣白起前去援救,那么速度就成了援救的最大问题。如果去晚了,则韩国势必会降了赵国。虽然三晋之地的统治者们各怀雄心,但是其中的平民百姓却有着共同的根基,很容易结成同一力量。
“兵贵神速”的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到了行军打仗之时,这速度二字就非易事了。当时赵魏十几万大军已经攻破了韩国的军事重镇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离韩国的都城郑(今河南新郑)不到百里之遥。白起所部在咸阳,离华阳还有千余公里的山路,崎岖难走不说,而且还恰逢雨天。于是白起再次拿出了其看家本领:命令部队脱去上衣,只带着盔甲一路急行军。10万人马只用了8天时间,便神兵天降般地直奔到华阳前线。
而另一边的魏国和赵国的联军,则满心以为胜券在握,所以很缓慢地往韩都郑前去。这次带兵的是魏军主帅芒卯,《战国策》中涉及了关于他的四篇文章,具体的信息不详。有人评论芒卯是个能使诈的将领,能在危险时刻挽回局面,或许还能获得小利,但却没有大才,此次带兵,便是孟尝君田文所举荐。后来田文还因为此事,被魏王免去了丞相一职。
对于秦军的来援,芒卯并不是没有任何预料。只是他认为,秦军就算来援,也绝无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到达,所以当10万秦军如幽灵般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芒卯大惊失色,丢下部队落荒而逃。
军中无大将,自然混乱不堪。军心大乱的赵魏联军,见白起大军如入无人之境般,在联军中所向披靡,不断地收割着他们的人头,只能各自为战、只求能够保住性命。
转眼间,联军13万人马,都做了秦国的刀下亡魂。其实韩赵两国名为联军,实际上也是各自为战,因为将士之间的配合需要一段时期的磨合。为了不影响战争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在此次战役中,打着联军旗号的13万人马,其实都是魏军。如果是赵军,也许就不会如此轻易地被击溃,尤其是在赵军大将廉颇、赵奢等人的指挥下。
白起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和赵国的精兵强将一较高下。只可惜,这一次带兵的赵军将领,竟然不是廉颇,而是贾偃。
眼看着魏军败得如此迅速,贾偃大吃一惊。此时贾偃只能率领大军死守,只要赵军能够支撑到廉颇大军的到来,两面夹击之下,定然能够击溃秦军。贾偃也颇有领兵作战的经验,见白起大军来势汹汹,他不慌不忙地在黄河岸边布下阵势,秦军先锋胡阳几次猛攻,都惨败而归。
几日以后秦军隐约地看见,黄河对岸的廉颇大军即将到来,激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将士的脚步让大地摇晃。此一战对白起来说,是他一生第一次正面和赵军交手,廉颇成名早过他,是他向往已久的对手。
如果让贾偃的大军顺利支撑到救援到来,敌军以逸待劳,秦军势必会大败亏输。既然强攻不成,那就只能智取。
白起用计,向来是连环出招,让敌人应接不暇,此次也不例外。
第一招,白起派遣使者前去赵军营中,向贾偃招降。贾偃自然不会就范,一见使者,差点就违背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惯例。其实白起也没有指望贾偃会率部投降,这不过是他的疑兵之计,旨在为第二招打掩护。
第二招,就是让4000轻骑兵在双方谈判时,悄悄掩到赵军的侧翼,只待两军处于胶着状态之时,再趁势冲击赵军。到时,赵军必然会惊慌失色,军心一乱,大事可期,成败在此一举。
果然,就在秦国和赵国的军队于正面厮杀不停时,轻骑兵出动了,他们都没有携带任何盔甲,而以血肉之躯直接冲击赵军的阵营。不久,赵军就出现了变乱之相,开始缓慢地向后撤退。白起依照计划,命令军队在包围魏军时故意留下一个缺口,其后设长矛,其他三面竖起盾牌,将赵国军队逐渐往黄河的方向逼去。很快,赵军将领贾偃弄明白了秦军的诡计,但是为时已晚,赵军退到黄河边后,就没有了退路。秦军向没有退路的赵军强攻,赵国士兵一个个被挤入滚滚的黄河之中,还没来得及叫一声就被黄河水冲走了,两万浮尸差点堵塞了黄河河道。
主将贾偃见大势已去,不堪受辱,于是拔剑自刎。
而对岸,廉颇大军正好赶到,一双血红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河岸这边的白起。
此一战,白起大军再次大获全胜。自白起出师以来,魏国连番损兵折将。在伊阙一战中损兵16万,不久又被魏冉斩首8万,如今再被白起灭掉13万,整个魏国,已经无人可用。
从当时的战略局势看来,魏国是东方六国的脊梁所在。眼看秦国马不停蹄,欲要扩大战果,趁势灭掉魏国。
天下危矣!
赵惠文王只能马上联合燕国,以救援魏国。这时魏安釐王再次决定以土地换取和平,于是将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之地给秦国。这一次,魏王虽然还是沿用了老伎俩,但还算是明智之举。因为秦国已经认识到,赵国虽然损失了两万人马,但是其精锐并没有被消灭。赵国正在策划各国合纵共同打击秦国。于是,秦昭襄王审时度势,决定见好就收,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在第二年,秦把所占韩、魏的南阳与楚的宛,合建为南阳郡。
但是魏国并没有参加赵国的合纵,而是借机投入秦国的怀抱,赵国的图谋就这样化为泡影。而秦国则终于打破了渑池之后的盟约,可以顺理成章地打击赵国了。但在此之前,秦国还需要对付其后方最后的一个隐患——义渠国。
此后的事情,前番已有介绍。秦国宣太后以铁腕手段,诛杀了和她相好了数十年的义渠王,秦军顺势灭掉了义渠国,平定了西北边患,秦国有了征战天下最为巩固的大后方。而赵国,已经站到了与秦国大军战斗的风口浪尖之上。
汤加盐大伯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