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关山重重

第244章 狠人(一)(1/2)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s://m.cheyil.com

首发:~第244章 狠人(一)

天亮起来了,有村民战战兢兢的从自家的院子里探头探脑。

昨夜他们整个村子都被惊醒了,因为他们听到马棚那里传来了好些人的喊叫声,他们以为是日军杀过来了呢,一个个自然是紧闭门户。

而现在天也亮了,那动静也没了,那胆大的村民自然是要一探究竟的。

只是他所看到的情形既在他的意料之中也在他的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的是,他看到了有东北军的士兵正端着枪看着成片的俘虏。

意料之外的是,蹲在地上的俘虏虽然一个个鼻青脸肿的,可竟然也是穿着灰军装。

而且就这个连队住在村子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那东北军士兵他们能一个不认识吗?

随即有村民便认出了正蹲在地上的一个士兵曾经顺手抓走了自家一只鸡,当时他想追出去了的,可是他一想整个连队都是这个熊样,终究他没敢。

不过他却记得那个士兵的特点,那个士兵有一个眼皮是耷拉着的。

咦?这时咋回事?这咋打胜的和打输的都是东北军的呢!

眼见着都是中国军队的村民们胆子便又壮了一些,于是他们抻出来的脖子就更长了。

而这进他们便看到了一个军官带着几个人走过去了。

那个军官他们也是认识的,那是驻在这村子里的那个连的连长。

村民们就见那个连长和一个站着的岁数大的士兵说了点什么,然后他们就看到那岁数大的士兵竟然咧嘴笑了,接着那个连长也笑了,不过那个连长笑的挺磕碜,给人感觉就象哭一样。

村民们所见正是昨夜里王老帽他们的战果,那些不敢去偷袭日军却来敢偷袭他们的士兵再次被他们打倒了一地。

夜里黑,王老帽他们也不觉得,反正是拿着枪托就往偷袭的人的腿上削,可是等他们弄出亮光之后才发现,嚯!好家伙,被他们削倒在地上的足有一个排,这还不包括见势不妙乘黑逃跑的!

就这种情况王老帽还能想不明白其中的蹊跷吗?

要说这些家伙不是那连长关景权派来的谁信哪?就不是关景全派来的,他也是知情的!

这特么的得是一支烂到啥样的队伍啊!为此王老帽内心都偷偷吐嘈了。

关景权怎么也是连长吧,一个连长真的想收拾他们这十来个人那还怎么偷鸡摸狗似的派人上呢?

王老帽实在是搞不懂了。

可是搞不懂他也不问,你关景权不是装不知道吗?那你就接着装,我也不知道。

而刚刚关景权看着被王老帽他们又给打倒的那一地人,脸上露出比哭还难看的笑所说的却是:“老弟,你带的都是狠人啊!”

王老帽想了想却回答道:“我不是最狠的人,我也不是我们这帮子人的头儿,我们这帮人的头儿现在在旅部呢,他是跟旅长一起来的,等他来的让你见识下什么是狠人。”

毫无疑问,曾经当过胡子的关景权是只老狐狸,可是王老帽就不是吗?

王老帽也只是这一句话就又让关景权变得狐疑不定起来。

这帮小子上面还有人?而且还是跟新任的旅长一起来的?

这帮小子下手可挺狠,看样子真是从战场上下来的。

自己要是再想对王老帽他们动手,那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好好掂量一下了呢?

王老帽所说的那个上面的狠人当然是指商震了。

作为“kei”了王清凤一下的罪魁祸首的商震现在怎样了呢?他真的是如同王老帽所说的那样,也是狠人一枚吗?

老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逆天改命
逆天改命
死去的封于修重生在了许三多身上。这一生他不在残缺。携带内功心法入伍。高诚:“那个兵,过来过来,伍六一跟他比划比划!”封于修缓缓摆出龙虎拳,目光低沉,“今日既分高下,也诀生死!”伍六一:???史今:?直
千秋有灵气
你娶平妻我高嫁,奉旨和离你哭啥?
你娶平妻我高嫁,奉旨和离你哭啥?
【倒计时+大女主+绝不原谅】苏妤迩为了丈夫仕途丧失生育能力,七年后丈夫以她不能生育为由要娶平妻。所有人都以为苏妤迩会闹,她却平静的接受了一切。没人知道,在丈夫逼她那一刻起,她就已经决定了离开,在倒计时
小兔叽爱码字
法院对老百姓下手?我看你是活腻了
法院对老百姓下手?我看你是活腻了
我前世是一个顶级大律师。却穿越成为了一个刚刚独立执业的律师,开局就给出了奇葩的咨询。渣男辜负好女孩?管!共同犯罪自首,保证能让渣男不好受!当事人:这都可以?送锦旗,必须送锦旗法院做饭多年的厨师,被第三
佚名
穆少溺爱成瘾阮白慕少凌
穆少溺爱成瘾阮白慕少凌
定好的试管婴儿,突然变成了要跟那个男人同床怀孕,一夜缠绵,她被折磨的浑身瘫软!慕少凌,慕家高高在上的继承人,沉稳矜贵,冷厉霸道,这世上的事,只有他不想办的,没有他办不到的!本以为生下孩子后跟他再无关系
堆堆
休妻纳妾?发现我是公主后你哭什么
休妻纳妾?发现我是公主后你哭什么
夫君带回来了一个怀孕的女子,要纳她为妾,可她恪守礼仪,侍奉公婆,甚至用自己的嫁妆贴补夫家,却换来这个结果。冯言轻蔑道:沈初初,你不过一个五品官的庶女,若不是太子殿下亲自为你说媒,以你的身份,最多嫁与普
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