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第五十二讲】(1/2)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第五十二讲】

庚二、明真亦无得 分二:辛一、法;辛二、喻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 113 页。庚二,明真亦无得。

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就是我们讲的“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整个过程当中就是要回光返照。你不管是念佛、持咒、拜佛,都是假借外在的事相来观照我们这一念心。

回光返照,第一个是照什么呢?照空如来藏,所谓的心性的本体是如实空义,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从清净的角度,我们就可以认知一个思想,就是“达妄本空”。既然清净,哪有妄想的立足点呢?所以我们本来是没有妄想,只就是一念的迷情嘛。这种思想,在达妄本空当中,对于我们调伏烦恼、灭除罪障就产生很大的力量。蕅益大师甚至于说,你能够观照达妄本空,可以说达到日劫相倍的效果,你修一天超过别人修一劫的时间。反之,只是在事修上而没有理观,你就花很多很多的时间。

前面这一段文,等于是在观空如来藏来破妄;以下的“真亦无得”这个地方,我们所观的是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是说,真实的心性也不是从外而来,是本自具足。前面是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从清净的角度而建立“达妄本空”;这以下是观察不空如来藏,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而建立了“知真本有”。我们内心当中本来就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我们没有把它显发出来而已。这个地方强调知真本有。

这地方两段:第一个,法;第二个,喻。

辛一、法

【图一】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汝”,这个地方的汝,蕅益大师讲,其实佛陀强调的是富楼那尊者跟二乘的无学。为什么这样讲呢?下面会再说明为什么这当机众是二乘的无学。

佛陀说,这个二乘无学在修学当中,你修四谛法门,你喜欢修四谛,你还是修四谛,没关系!但是你再加一个微密的观照就好,就是“不随分别”,你不要去随顺你那种有所得心去分别。当你在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时候,或者观察顺逆十二种因缘的时候,你一定要回光返照,去正念真如,不要随外在的相(人相、法相)所转。不随顺这样的因缘而转,则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就能够慢慢地消灭。这个“世间”指的是依报的环境,众生是正报,众生跟世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业果,即前面说的三种相续。能够不随分别,就能够消灭三种相续。

“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三缘(这个三缘指的是杀贪、淫贪跟盗贪),断除杀、盗、淫三种的业缘,这个时候“三因不生”。三因不生就是生死的业因,就是前面说的世间、业果、众生。也就是说,我们能够不随这样的分别,则三缘断故,三种生死的业因就不再生起了。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在汝满慈子心中有如演若达多的这种痴狂之性自然就息灭了。息灭以后,当下的歇心处,就是无上的菩提处。这时候,我们最为殊胜的清净本性跟光明的妙用,本来就周遍于法界之中,本来就众生具足,不是从他人而得,又何必经过多生多劫的修学,如此的劬劳,如此的辛劳?“肯綮”就是精进。何必如此地精进、如此地辛劳来修证呢?

这个地方佛陀针对二乘人来谈。因为蕅益大师说二乘人的特色:事修很强,理观薄弱。我们说戒定慧,戒跟定是事修,持戒、修定是事修。但是二乘人的理观,就是一念的观照薄弱。所以蕅益大师说,二乘人其实戒定的力量很强,只要再加一个理观,所谓的于诸境缘不迷、不取、不动,重点在这个不迷。你只要能够不随妄想而分别,直下承当,你就能够有所突破,不必经过这么的辛劳,经过这样一个长远的二乘的路,再回小向大,这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看佛陀的譬喻。

【图二】

辛二、喻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知真本有”,要怎么去承当呢?这以下讲出一个观念。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人有一个家传的摩尼宝珠。他要去远行,就把这个摩尼宝珠用绳子绑在自己衣服的里面。这个“系”就是绑在里面。所谓如意宝珠,就是说你对这个宝珠做任何的祈求它能够所求如意。你要一个车子,它就给你一个车子;你要一个房子,它就给你一个房子。这叫如意宝珠,能够所求如意。这个如意宝珠,他把它放在衣服当中,时间久了,这个人整天忙着外在的事物,就把衣服里面的如意宝珠给忘掉了,忘掉他有这么一个如意宝珠。当然,忘掉以后他就不会拿出来用。

这样子有什么结果呢?“穷露他方。”穷就是贫穷,露就是居无处所。因为没有如意宝珠的关系,他就流落到他方去,一方面居住也没有处所,一方面也过着贫穷的生活。所以他必须“乞食驰走”,到处去乞食奔走,才能够勉强来饱足他的三餐。这个人从表面上来看,从一时的表面来说,是非常贫穷。你看他也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丰富的饮食,表面上很贫穷,但是实际上他衣服上的如意宝珠并没有失掉啊,他只是暂时没有把它拿出来而已。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假设有一个有智慧的大善知识,能够以种种的方便来指示说:哎唷,你的衣服里面有一个如意宝珠啊,你为什么不拿出来用呢?你为什么一天到晚要向外去攀缘这些外在的东西?你应该回过头来去找你的如意宝珠才对呀。

找到如意宝珠有什么好处呢?“所愿从心。”这个时候他就能够满足心中所有的愿望,有种种的功德法财,成就大富大贵。这个时候他才能够真正觉悟:原来如意宝珠并不是从外面而得,它是本来就在衣服当中,是把本来的东西显出来而已。

如意宝珠并非外得,这一句话蕅益大师说,就是解释了前面为什么说你不必经过多生多劫的辛劳的修证。当然,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不适合凡夫。因为凡夫的事修太薄弱,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的戒定的熏修。但是二乘人戒定基础已满,他为什么一直停留在阿罗汉,不能成就诸佛的功德呢?他只就是缺乏一念的理观,不敢去直下承当他自己本具的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不能够直下承当而已。

这个“直下承当”,在禅宗里面是很强调的。因为我们习惯跟妄想在一起,就像一个人已经习惯了一天到晚去跟人家乞求,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做乞丐的种性。在禅宗公案里面有一个赵州禅师,他非常用功,“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八十岁的时候还到处参访善知识,因为他对内心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还没有很真实地明白。他到处行脚,后来有一天他的脚就踢到一个石头,这个石头就“啪”碰到一根竹子。碰到竹子产生这样的声音的时候,他突然间开悟了,一念的回光返照,他开悟了。他说,踏破草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踏破草鞋无处觅,是指他在迷的时候。跟妄想在一起的时候,他真的是踏破草鞋无处觅。当他跟妄想在一起的时候,他找真啊就找不到,怎么找都找不到,找了八十年都找不到。但是他后来听到那个声音,“啪”一声的时候,回光返照的时候,哎唷,当下就是,得来却全不费功夫!他悟的时候“即妄是真”,刚刚打妄想的心就是真。

大家要去体会这个为什么叫作真妄不二,迷的时候全真成妄,悟的时候即妄是真。我印象很深刻,我刚出家的时候,我过去有一个在家居士的同参道友。这个人年纪大我差不多有十五岁左右。我们过去在家的时候参加某一个共修团体,他把我当小老弟看待。他有一天跟一个佛教团体去大陆参访,他们非常认真,到一个寺庙的前面大概一两百公尺,他们就三步一拜,一路地拜进去。每一个寺庙,没有例外,都是用拜的,朝山,真的朝进去。进去以后,一方面打斋,一方面就供养出家众,每一个人一份红包。

他去了将近一个月,回来后我去找他。我说,你这次消了不少业障,增了不少福报,有没有什么心得?他说他有一个很重要的心得。我说什么心得?他说他在朝礼四大名山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寺庙,他拜的时候,那个时候下雪。雪下得很大,拜下去的时候头都碰到雪,但是他勉强把它拜完。一直拜,拜到山门的时候,他拜下去的时候满脸都是雪。突然间眼睛一张开来,看到前面山门写了四个字:莫向外求。他心里面突然间——啪!有所感应。你说莫向外求,我却从台湾坐飞机到大陆去参访善知识!其实就是古人说的:“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所以,他那一次大陆参访回来以后,我看他就很少在外面跑了。

就是那一念心嘛!你去跑了半天,回过来,踏破草鞋无处觅,结果得来全不费功夫。当然,这个过程我们也不能否定,人是要经过这个过程。但是你真的了解以后,“知真本有”,无量的功德,这个摩尼宝珠其实就在你的内心当中,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回光返照,看你愿不愿意直下承当而已。

这个地方就讲到我们灭恶生善的一个思想:“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也等于是把前面的思想作一个总结。

戊二、答阿难再执缘起 分二:己一、疑问;己二、示答

这一段是回答阿难尊者。他再一次生起执着,对因缘所生法的执着。之前佛陀说如来藏妙真如性是非因缘非自然的,把因缘法给否定了;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又质疑:佛陀对因缘法又重新肯定!

但这个时候的肯定跟前面的因缘法不同。我先讲出一个消息,大家先了解一下。

佛陀前面否定了因缘,这个地方又重新肯定因缘,理由何在呢?因为阿难尊者之前讲的因缘是心外求法,是站在外境的角度来谈因缘,所以佛陀诃责,说这不是真如本性的一部分。佛陀这个时候肯定因缘,是当你安住在心性的时候,你这个时候借假修真,称性起修,又必须要假借因缘来开显自性的功德。这个时候佛陀对这个因缘是肯定的。

这个诸位懂吗?你心外求法的时候,这个因缘是生灭法;你回归到真如本性的时候再来谈因缘,这个因缘已经变成不生灭法。

所以阿难尊者再一次地疑惑,这个时候佛陀对因缘法是持肯定的态度了。我们看经文就容易明白。这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是疑问,第二示答。

己一、疑问

看阿难尊者的疑问。

【图三】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听到佛陀对二乘人所开示的观念,所谓的知真本有,要他们直下承当以后,他就起来顶礼佛足,就站在佛陀的前面,跟佛陀白告说:世尊!您刚刚宣说杀盗淫三种恶业,如此三种业缘断故,三种生死的果报,所谓的众生、世界、业果就不再生起;众生心中的演若达多的这种狂性只要歇息了,即此歇妄之处,就是无上菩提之处,根本不从外得。这一段是阿难尊者把佛陀的话重新引述一遍。

我们看下面的这一段。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那么这样子讲起来,这个因缘之教太重要了!因为你断除了杀盗淫妄的业缘,就没有众生、世界、业果的相续了;因为狂心歇息的因缘,无上菩提而显现。这样子讲,这个就是因缘的教法,这个教法是“皎然明白”,是非常清楚明白啊。那么为什么佛陀在前面的四科七大文当中诃责,说如来藏妙真如性是非因缘、非自然?这是什么道理呢?提出这个疑问。

我们看下面的两段。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这以下就引自己的修学经验来阐述因缘的重要。他说:“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以我阿难来说,我过去也是依止佛陀说法的因缘而回光返照,才能够真正地了达我这一念心性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而得开悟,才有前面的发愿。世尊!这个因缘教法的重要性,其实不单只是我一个年少的有学声闻(“年少”,古德说是约着内心来说的,也就是说,只要有学就叫年少,无学叫长老。不是约着年龄来说,约着内心的世界,内心的功德),不但是年少的有学认为因缘很重要,乃至于楞严会上这些所谓的长老比丘,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须菩提尊者,对因缘法都是非常重视的。

比方说舍利弗尊者,他过去也是跟外道的梵志修学。后来“闻佛因缘”——他就是遇到了马胜比丘,威仪具足,他说,你的师父是谁啊?比丘说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你师父平常是说什么法呢?马胜比丘说,我师父常常说“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尊者听了以后,心开意解而发心出家。在出家的过程当中,也是观察四谛理而证得我空的真理,而证得阿罗汉果。那么这些长老比丘之所以一一地证得阿罗汉果,也都是依止四圣谛的因缘法而成就的。

这个地方举出了阿难尊者自己的修学过程,也举出了这些大阿罗汉的修学,都要依止因缘的。如今佛陀在四科七大当中,乃至于在前面的文却说,无上菩提不是从因缘而成,是众生本来具足!那么这样子讲,在王舍城当中的外道,比方说拘舍梨自然外道,他们所说的自然的法则就变成了诸法第一义谛了。这道理是什么道理呢?惟愿慈悲的佛陀再为我们作详细的开示,来解开我心中的迷闷。

因缘跟自然,蕅益大师说这都是世间的戏论。那么这个自然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这个地方举的拘舍梨。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拘舍梨这种自然外道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五阴生命是从冥谛而来,这个冥谛创造了宇宙万物。但是不要紧,每一个众生经过八万大劫以后,自然又回归到冥谛当中。你不必去修证,只要等待就好。生命只要等待就好,把这个八万大劫生命过了,你又回到了冥谛去了。

钦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学霸穿书:重生九零一路发
学霸穿书:重生九零一路发
女学霸意外穿书,竟然穿成了书中的恶毒女配,不光和养父母的儿子勾勾搭搭,还将婆婆害得中风偏瘫。 最后勾搭富二代喝嗨飙车,惨死。 重生后,女学霸准备撮合原书男女主,开培训班,进出口贸易公司,买股票,买商品房,踩时代风口,发家致富。可是本来准备远离的人,为什么越来越近,这是什么宿命的羁绊?
醉栀清酒
隐龙觉醒
隐龙觉醒
错付三年被甩,冷艳女总裁求我订婚! 身份曝光,整个天下都疯了! 九州医圣、神州玄绝、七星武王、天宫之主! 他隐龙觉醒,天地震动
大君主
关中盗墓手记
关中盗墓手记
【盗墓违法,本书内容仅做反思之用】 我曾是盗墓贼,现在是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所顾问。 因迷途知返有了戴罪立功的机会。 本书内容皆为亲身经历。 记录我从咸阳塬上小农民,误入歧途走上盗墓之路的全部经历。 这里有真实的盗墓江湖。 有南北盗墓十余个流派的独门绝技。 有三教九流奇闻异事。 更有放浪江湖一杯酒的快意恩仇。 诸位若有闲,且听我娓娓道来。
石头娃
都重生了,谁还不追校花啊!
都重生了,谁还不追校花啊!
痴情男人许放在被青梅和好兄弟联手背叛后,重生回大学时代。 这一世,他不在是温青竹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舔狗! 这一世,他要只为自己而活,直到遇到了她! “岳父,你知道的,我是从小就没有媳妇!” 都重生了,谁还不追校花啊!
小呀小馒头
都市自在神医
都市自在神医
来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
摸爬滚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