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安养抄卷第四
三辈九品相摄文(一)
胎生者三辈九品相摄文(二)
九品生人所经时节彼此文(三)
九品生人花开时节文(四加得道时节劫数文)
九品生人所生时节定不文(五)
九品生人次位教相文(六)
上品上生人上上中菩萨化佛授手文(七)
经名佛名灭罪多少文(八)
下品三生灭罪多少文(九)
诸往生人皆摄尽九品往生耶(十)
佛身道树不同文(十一加佛身城不同事)
六道众生共生极乐耶(十二)
诸往生人皆阿鞞跋致欤(十三)
少善根文(十四)
大本三辈观经九品相摄云何(一又诸往生人摄尽九品耶)
观经云(如文)
双观经下云。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实花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佛语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佛语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文)。
兴记下云。若依两卷略。三此观经中开广为九。两卷经(如上自不书之)案之观经广明上辈三品。两卷总明上辈一品。虽有此别而理无违。但随机宜各别说耳。故两卷云。修诸功德。以此一句摄彼广行。中辈亦尔。准上辈知。问两卷中辈唯作沙门。亦见化佛。发菩提心应大乘根。观经中辈中上中中。如是二人并是沙门。亦见真佛不发大心。中下一人非其沙门顿不见佛不发大心。并小根人。如是等别云何无违。答。其中辈内自有多种。或有沙门行中品业。或有在家造中品业。或有大根。或有小根。或见真佛。或见化佛。或不见佛。如是等类不及辈胜过下辈。并皆摄入于中辈内。是故两卷且据在家大乘根性见化佛者。明其中辈。观经后据在家出家见真佛者。及不见佛小乘根人不发菩提。明其中辈。如是等别。皆随机宜各显一途理实同耳。亦可两卷之意。同明小乘。然言当发菩提心者。□显二乘菩提心方生净土。非是大根亦可中辈。生于净土乃发大心故。言当发当者应也。所以然者。二乘生彼决定应发菩提心故。若依此义者生净土非要。先定发菩提心。或生彼方发大心故。此义至下更分别也。问。上辈亦有小乘人不。答。虽无经文。以二义释亦可有小。所以者何。不愚法人发心愿求生彼净土。根性猛利速修胜行。当属上辈。然经且举大根示耳。亦可准大。所以然者。假使二乘发心行大犹不及彼。大乘根性约发菩提凡夫之人故。二乘人不入上辈。下辈亦尔。举左右耳。问两卷既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念于彼佛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观经中云。下上下中二品并见化佛菩萨。若下下品都不见圣。虽随称名不得念德。又三品人并生彼方发菩提心。云何得□□经无违。答。如中辈释理实并同。其义云何。解有二义。□下辈自有多类释。或先发心后方生彼。或不先发生彼后发。或见化圣。或梦见圣。或顿不见。或明了心十念一念念佛功德愿求生彼。或唯十念随称名而不得念德。是故二经各举一例。亦可下上中虽作诸恶。遇善知识劝得念佛德故。发至心愿求生彼。下一人唯随称名不得念德。然至心中求生彼国。若不求彼何听敢称名。是故明知。同彼两卷至欲生优劣别耳。又下三品并非发心方生彼国。生彼国后方发心耳。如观经说。然两卷中言当发者。望生彼时故言当之。亦可彼经。且举下辈内发心者。何缘见佛有差别者。其下辈中有多类故。二经各举如前义解大义。然随文更释(云云)。
兴记次下文云。问。彼经下辈行因多善。此经下品作因多恶。若尔云何得相摄耶。答。此经下品虽小行善不起疑悔。彼经下辈虽多行善后起疑悔。可有优劣。不及中品。并属下品。前既分别。二经各显一边无违故。摄下上其义可解。余如此类。准此相通(文)。
九品往生义云。此之三辈。与今九品相摄云何。答曰。寂法师云。或云。三辈即是九品。开是三辈成九品故。今准两经义即不然。所以者何。违文义故。此中上辈摄彼上下各三品人义。且下可尔。以此中辈摄彼中三理定不然。此辈经说中辈发菩提心生彼国时。便住不退转。彼经中辈三不云发菩提心生彼国时唯住小果。此已发心生彼住小。宁得可住不退大心遇住小果。无是理故。今所存者其义云何。此中三辈正摄九中。上辈三品兼亦摄彼。下辈三品中辈三品。一向不摄。所修行业大小异故。此经上辈摄九品中。初二品全第二品一分。谓一恒发心。既能爱乐大乘典故。于佛智等不生疑。此经中下辈有生疑惑故。此经中辈摄九品中。第三品一分。谓熙连发心虽不诽谤未然。爱乐于佛智等容有疑故。此经下辈摄九品中下品三生。然此经中唯说发心不作恶者。彼经中说曾发而退者。虽退不退异而其位分同故。得相摄也(已上寂疏文)若依此解。寿经三辈摄生不尽。此恐未然。观经九品寿经三辈。俱应摄尽往生者故。虽文有广略。于义无宽狭。憬兴亦云。若三辈若九品。皆无宽狭摄往生尽(云云)广如破疏不然具引(云云)。
大阿弥陀经下云。佛告阿逸多菩萨。其世间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愿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有三辈。从德有大小转不相及。佛言何等为三辈。最上第一辈者。当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就无为之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作沙门不亏持戒。慈心精进不当瞋怒。不当与女人交通。斋戒清净心无所贪慕。至诚愿欲往生阿弥陀佛国。常念至心不断绝者。其人便于今世求道时。即自然于其卧止中。梦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其人寿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即自与诸菩萨阿罗汉共飞行迎之。则往生阿弥陀佛国。便于七宝水池莲花中化生。即自然受身长大。则作阿惟越致菩萨。便即与诸菩萨。共翻辈飞行。供养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即逮智慧勇猛乐听经道。其心观乐。所居七宝舍宅。在虚空中。恐随其意在所欲作为。告阿弥陀近。是为上第一辈。佛言其中辈者。其人愿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虽不能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者。当持经戒无得亏失。益从分檀布施。常信受佛经语。深当作至诚中信。饭食诸沙门。作佛寺起塔。散花烧香然灯。悬杂缯彩。如是法者无所适莫。不当瞋怒。斋戒清净。慈心精进。断爱欲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其人便于今世。亦复于卧止梦中见阿弥陀佛。其人寿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即化。令其人目自见阿弥陀佛及其国土。往生阿弥陀佛国者。可得智慧勇猛。佛言。其人奉行施与如是者。若其人然后复中悔。心中孤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弥陀佛国。不信有往生其国。虽尔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预无所专据。续其善愿为本故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即自化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但心中欢喜踊跃○其人寿命终尽。则生阿弥陀佛国。不能得前至阿弥陀佛所。便道见阿弥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中。心便大欢喜。便止其城中。即于七宝水池莲花中化生。即受身自然长大在城中。于是间五百岁。其城纵广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宝舍宅。中外内皆有七宝浴池○如第二忉利天○其人城中能得出。复不能得见阿弥陀佛。但见其光明。心自悔责。踊跃欢喜耳。亦复不能得闻经○其人于城中。五百岁乃得出。往至阿弥陀所闻经。心不开解○所居处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阿弥陀佛甚大远。不能得近附阿弥陀佛。其人智惠不明。知经复少○其人久久。亦自当智慧开解○如上第一辈。佛言。其三辈者。其人愿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花燃灯。悬杂缯彩。作佛寺起塔。饭食诸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得经疾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法者。当一心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命终即往生阿弥陀佛国。可得尊敬。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以后。若复中悔。心意孤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阿弥陀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令其人。于卧止梦中。见阿弥陀佛国土。心中大欢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诸善。令当往生阿弥陀佛国。其人但念是。口不能复言。即自悔过。其人命终即生阿弥陀佛国。不能得前至。便道见二千里七宝城中。心独欢喜。便止其中。亦复于七宝浴池莲花中化生。即自然受身长大。其城亦复如前城法○其人亦复于城中。五百岁竟乃得出。至阿弥陀佛国所。心中大喜。其人听闻经。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智慧不明。知经复少。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阿弥陀佛大远。不能得近附阿弥陀佛亦○如○中辈○其人久久。亦当智慧开解。知经勇猛。心当欢乐。次如上第一辈也(私云。平等觉经全同此文)宝积经十八云。若有众生○发菩提心专念无量寿佛。及恒种殖众多善根发心回向愿生彼国。是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比丘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即随如来往生彼国。得不退转。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愿生极乐世界。欲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此由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阿难若他国众生发菩提心。虽不专念无量寿佛。亦唯恒种众多善根。随已修行诸善功德。回向彼佛愿欲往生。此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即遣化身。与比丘众前后围绕。其所化佛光明相好。与真无异。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往生其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阿难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文)双观经连义述文赞云。即合彼九品为此二辈故。其义无异。不应难言。彼经中上中中二品。皆作沙门。亦见真佛。不发大心。中下一生不作沙门。都不见佛。不发大心。而此中辈。非作沙门。亦见化佛发菩提心义必相违者。中辈之内自有多类。二经各谈其一无违。而言当发菩提心者。欲愿生彼必发大心以简定住不得生故。余相违文皆此类也(文)。
问。双经疑佛五智胎生宫殿者三辈九品中何(二又其宫殿量几耶)。
兴记下云。问。两卷经云。疑佛五智而造诸福德。虽生彼国。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是为胎生。不名化生。摄于三辈九品中不。答。摄于中辈及中品中。所以知者。如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言。其中辈者。其人愿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虽不能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者。当持经戒分檀布施。饭食沙门作寺起塔。烧香散花(云云)然其后中孤疑不信。虽示其人暂信暂不信。续结其善。愿得虽生命欲经时。自见化佛。则生彼国。不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道见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中心大欢喜。其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则身自然长大。在城其城纵广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宝舍宅。浴池花树音乐百味等诸乐。具如忉利天(云云)于五百岁不得见佛。但见其光。亦不闻经不见诸圣(乃至)五百岁乃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无量清净佛甚大远不得近附。智慧不明知经复少。久久智慧开解心当欢喜。次当后如上第一辈。案此经中辈。与两卷经疑佛智人其义大同。就实而论。中辈内中作因多种如前分别故。梵本中此二经中所明中辈理应具有。然帛延但译疑人过疑过虽不云。法护但译不疑与疑故。两卷初辨不疑。德后显疑过。虽不言中其义分明。又平等经中下辈文中。但辨疑人不辨不疑。两卷经中但明不疑不辨疑人。如是等义。但是译家左右无违。不可致疑。问。彼平等经下辈中云。其人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若无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花燃灯。悬缯彩作佛寺起塔。饭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者。昼夜十日不断绝者(云云)其人作此后中作悔心孤疑不信(乃至)虽尔续欲得往生。寿欲终时。梦见清净国土。心中欢喜。心自悔过。不能口言。命终则生彼佛国不得前至。道见二千里城。心中喜止其城。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云云如第二辈)于五百岁竟乃得出(乃至)终开解等。皆如第二辈。既案此中下二辈。并起疑心所生不问。何以得知。两卷疑智但属中辈。不属下耶。答。作因行相同中辈故。所以知者。疑智文云。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下辈文无布施等诸功德者。如上所引。是故明知。但当中辈位。因既别受果。岂同然。平等经略就大义。尔其中下不信过耳。就实细论。见佛解经久迟等事。非无差别。但以久久语总略。显示耳。如以孤疑语显众多疑事。若就九品属于中上。然其间中有疑不疑等因多种译家左右等诸分别可堪前(文)。
双观经下云。佛告阿难○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当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之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于光明智专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花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云云)九品往生义云。问曰。引彼经文。受胎生者。以证此经生疑。细寻二经有四相违也。此经九品无胎生者。彼云胎生一相违也。此九品者在莲花中。彼云处宫殿二相违也。又九品类或经一宿或经七日夜。乃至或经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彼云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三相违也。又此九品不疑佛智等。彼云疑佛智为四相违也。二经相违既如此。何引彼文证此义耶。答。虽似文有违。而于义无乖。彼胎生者。非如秽土。父母和合所受胎生。但生彼国。在宫殿中。于五百岁不能见佛。闻法修行如在胎中。无所见闻故。依喻说名胎生也。此经亦尔。于莲花中经于多时。不见三宝。由此亦名胎生。无失通初违也。彼经云处宫殿者。是望内想。此经云在莲花者。是约外想。谓于花中经于多时。彼便谓处广大宫殿。又往生者。或居宫殿。或在莲花人人不同。彼经取宫殿。此经举莲花。各据一边通二违也。此经云宿乃至十二大劫者。分别九品故。是具足说。彼经云。五百岁者。略说三辈。是故一途说。二经只是广略异耳。通三违也。此经不云疑佛智者。是有深心。唯举净心。彼经而云疑佛智者。染净双举。通四违也。故知。二经其义一同。若不尔者。此经九品摄生不尽。九中无处宫殿者故。然寂法师寿经疏云。观经所说下辈三生非是胎生。彼皆近生佛前花中非生边地宫殿中。于佛智等不生疑故。近在佛边。而由曾作重恶业故。久在花中不能开故。受胎生者疑佛智故。去佛远在。而曾不作诸恶业。是故不说。久在花中。今详此解似不尽理。此经下辈若非胎生为何生摄。若言化生亦不应理。何者彼经说化生者。智慧胜故。七宝花中自然化生。趺跏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此经下辈既不如是。故知。不应彼化生摄。若非化生。岂卵湿生耶。若许便有大过失故。若离四生者。即有无因过。故知。虽在佛前。花中经劫不见佛法僧故。依喻应名受胎生者。然非父母和合生故。亦名化生。此义亦得以之言之宫殿莲花二文虽别。九品生摄。莫生不尽。其间共乐。此彼亦同。故引彼经终无违矣(文)。
往生要集下云。有师云。胎生是中品下生。有师云。九品所不摄(文)。
游心安乐云○如是等人。随其行品往生彼土不在边地。生彼边地者。别是一类。非九品摄。是故不应妄生疑惑(文)。
大阿弥陀下云(如次上抄)。
双观经义疏云(法位)言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者。有此一种往生。不入前三辈中。谓以疑惑心修功德。愿生安乐。彼国中七宝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边地亦曰胎生(文)。
安乐大义上(罗什)云。又有一种。往生安乐不入三辈中。谓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安乐。不了佛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文)。
宝积经十八云。极乐世界人住胎○譬如三十三天夜摩天等。入百由旬若五百由旬宫殿之内。游戏欢乐(文)。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下云。百由旬者。即下辈疑佛所生之宫。五百由旬者。即中辈疑智所止之宫。而帛谦经若下皆云一千里城者。盖是略举不尽之言。不尔中下应无参差故。此文为胜。量之大小思云二会(文)。
无量寿经述义记中云。以明生彼受胎生者。在何品中。依旧两本皆说在于中下品中。以皆未满一恒沙故。宫于大乘有起疑惑。虽起疑惑。然不诽谤。带疑惑心修功德故。虽生彼国而在边地。于五百岁不能见佛闻法修行。如在胎中无所见闻。是故说名受胎生也。而观经所说下辈三生为是胎生不。答。非也。彼皆近生佛前花中。非生边地宫殿中故。于佛智等不生疑故。近在佛边。而由作重恶业故。久在花中不能开敷。受胎生者。疑佛智故。去佛世在而曾不作诸重恶业。是故不说久在花中(文)。
同经连义述文赞下云。有说更有往生而非三辈。谓下文中疑五智人。或心中修诸功德。亦信罪福小修善本愿生彼土。以信不定故非前。亦小修福故亦非后。三由此不入九品所摄。此亦不然。帛谦皆云中辈之人。孤疑不信。虽生彼土。在其城中于五百年不见佛不闻经不见圣。必不可言疑智凡夫不在九品故。有说不决四疑。虽生彼国。而在边地别是一类非九品摄。是故不应妄生疑惑。此亦不能二经所说中下之属。所止宫殿既五百年。应知此经疑智凡夫所在宝宫。亦是边地故。不尔便违经云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随意高生在虚空中。复去阿弥陀佛甚大远故。有说疑佛智人即此中辈。观经中品故。帛谦经中辈云。持戒布施饮食沙门。作寺起塔。后疑不信。其人暂信暂不信。续结其善。愿得往生彼国。不得前至无量寿佛所。还道见佛国界边自然宝城。于五百岁不得见佛闻法等故。有不应非。法护经中疑佛智人故。此亦不然。帛谦下辈。亦在路城。于五百年不得见佛。如何疑智唯在中辈而非下耶。若言中辈疑智修因相似故。故虽属中品而非下辈者。受果似中品故。摄疑佛智果。虽相似不摄疑智因。虽后同何容疑智。又彼所言九品之内。属于中上理必不然。观经中上。此经疑智花开法获利皆不同故。若言中上自有多种故。无此边者岂不中下。亦有多种故。摄疑智故。今即疑佛五智中下下上二生所摄。前由此帛谦后之二辈。皆言在城于五百年。不得见佛闻法见圣故。若三辈若九品。皆无宽狭摄往生尽○将彼二经对法护本上辈虽同中下。即异彼之二品疑心在怀不发道意。此中二辈皆发道心决定信故。所以有此参差者。盖彼梵本虽后备有。帛谦但翻疑信往生之者。法护唯释净信修因。其疑智人在后尔过故。言虽桙楯理必无异(文)。
问。九品生人于莲花所经时节劫数为彼土为此土耶(三)。
远疏云。问曰。地持说言。初地已上要过一大阿僧祇劫。方至八地。此经何故说一小劫即得无生。解有二义。一时劫不同。如花严说。娑婆一劫当无量寿一日夜。彼中一劫当此娑婆世界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地持据此故。说一大阿僧祇劫方至八地。观经就彼弥陀国界长劫为言故。说一劫得无生忍。二去处有异。地持所说一大僧祇。到于八地。观经所论迳一小劫得无生者。到第七地。初得无生在七地故。上中如是。种性解行说为上下经说。此人过三小劫。得百法门。到初地故。问曰。地持说。从种性一大僧祇方到初地。观经何故说三小劫已到初地。释言。时劫不同故。示地持据此娑婆短劫故。说一大阿僧祇方到初地。观经就彼弥陀长劫故。说三劫得至初地。问曰。地持说。从种性到初地时。过于一一大阿僧祇劫。初地至八地。亦过一大阿僧祇劫。今此何故宣说上中。经一小劫即得无生。宣说上下。过三小劫方到初地。理实齐等。举之左右。前说上下经一小劫得无生者。就信忍中终处为论。所说上下过三小劫到初地者。就伏忍中始处为语。此一左右。又前宣说一小劫得无生者。望于七地无生之始。不至过处。彼云三劫至初地者。到其过处。此一左右。上辈三人分齐荐等(文)。
群疑论七云。问曰。下品中生六劫花开。下品下生十二劫花开。为取此方日月岁数积以成劫。为取净土日月岁数以成劫耶。释曰。如来此方成道说经。为此娑婆有情。指彼花开之时。令此众生得解。故知。只用此劫明彼花开也。今释不然。用彼方日月岁数。以成于劫。显彼花开时节分齐也。何以得知。此有三义。一例二教三理而得知也。例者如四天王天等。六欲诸天寿命长短。皆约彼天日月而说。只如四天王天寿命五百岁。彼天日夜取此人中五十年。为四天王天一日一夜。如是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如是彼天寿命五百岁。若取阎浮提日月计当一万八千年为一月。二亿一万六千年为一年。如是彼天寿命五百年算阎浮提年。其数极多也。已上五天命渐渐增日。渐渐长。皆增下天一倍。故知。彼天取其年命还用。彼天日夜。以日计月。以月计年。以年计命。故知。净土以日计月。以月计年。以年计劫。不用此方日月劫也。二教者。如上品中生。言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故知。花开经宿者。用彼方昼夜。夜则花合。昼乃花开。斯则半劫为昼。为花开之时半劫为夜。为花合之分显彼上品中生之人。花开时分取彼经宿大宝花开之时也。上品中生一宿花开既然。上品下生一日一夜。莲花乃开。故知。还同彼方日夜也。不然者宁容净土大宝花开。取此之昼自而花开。若彼大宝花开自取彼方日夜。上品中生花开。同彼时节。上品下生一日一夜花开翻。乃同于此方日月。即上品中生花开乃晓。上品下生之者。分花迟速义乃乖边理必不然。故知。取彼方日月也。日月既尔。劫亦可知。三由理者。若日月花开。乃用彼方日月。若经花开。乃用此方劫数者。则中品中生。七日花开。若望此方计当七劫。下品中生六劫方开。若望彼方计为六日。宁容中品花开之日迟。于下品六劫花开耶。又上下品。上生经七七日莲花方开亦迟。下品中生六劫也。以此道理进退推微。故知。彼劫不用此方劫也(文)。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