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轻松日常

第123章 理学发芽(2/2)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第123章 理学发芽

听到李丽质的话,李承乾失笑的用手指点了点李丽质的额头。

“就你鬼机灵。”

“嘻嘻。”

兄妹二人有说有笑的走着。

突然,李丽质歪过头来看向一旁的李承乾。

“兄长,我总感觉忘了什么。”

李承乾拍了拍李丽质的脑袋呵呵笑道:

“人啊,有时候就会突然感觉忘了什么,这是很正常……”

话说一半,李承乾环顾四周,突然愣在了原地。

卧槽!小胖子呢?!

“咳咳,丽质啊,你二哥呢?”

李丽质:( ○ Д ○)

两人二话不说,赶忙扭头,顺着来时的路跑了回去。

不一会儿。

李泰在路边幽怨的看着刚刚跑回来的二人。

看着李泰的眼神,李承乾嘴角直抽,一瞬间就决定先发制人。

“青雀,你怎么跟丢了?你知不知道,这有多危险,幸亏这是在长安城,要是在外面……”

李承乾噼里啪啦就是一顿教育,把李丽质说的都以为真是李泰的错一般。

李泰委屈的说道:“我就是看个花灯,一转头的功夫,你俩就不见了。”

李承乾摸了摸鼻子,干咳两声,赶紧转移了话题。

“咳,什么花灯让你这么入迷?”

李泰指了指一旁的地上。

李承乾和李丽质顺着李泰手指的方向看去。

只看到地上有一个已经被烧的半毁的花灯。

李丽质好奇的蹲了下来,用手指戳了戳地上的花灯,一脸狐疑的看向李泰。

“二哥,这花灯已经被烧坏了,有什么好看的?”

迎着二人好奇的目光,李泰开口解释道:

“这花灯原先是没烧毁的。刚刚一阵风吹过,我惊讶的发现花灯竟稳稳的停留在了半空中。”

李丽质皱起自己的小鼻子,有些不理解的说道:

“既然是被风刮起来的,那有什么好奇怪的。”

李泰摸着下巴思索了一会,微微沉吟道:

“这让我想到了孔明灯,既然孔明灯能带着蜡烛飞上天,那如果做大一点的孔明灯,会不会能将人也带上天呢?”

听着李泰所说的话,李丽质挠了挠脑袋。

“二哥,怎么可能呢?人这么重,孔明灯怎么可能把人带上天呢?”

李泰摇了摇头,随后目光看向李承乾。

“按照物理化学书中的知识,这是有可能做到的!皇兄你说是不是?”

看着此时一脸希冀看着自己的李泰,李承乾也不得不赞叹。

有理学天赋的人果然不一样,李泰这脑瓜子到底怎么长的?

“嗯,我在梦中仙人的世界就见过。那叫热气球,是真能带人飞起来的神物!”

听到李承乾的话,李泰眼睛放射出惊人的光芒。

“哈哈哈!我就知道!我就知道!…”

看着此时已经兴奋得大跳起来的李泰,李承乾并没有告诉他热气球材料的问题。

李承乾知道,理学在这一刻已经在大唐生根发芽了。

剩余的只是时间问题,不是么?

ps:家里事情忙完了,明天开始努力加更了!!!

谢谢大家的礼物和支持!

三高大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三鞭打散父子情,请称陛下!
三鞭打散父子情,请称陛下!
穿越到同名同性上的大唐太子李承乾身上的21世纪青年得到了一个签到抽取文臣武将的系统。 李承乾本以为这是一个关公战秦琼,诸葛亮大战长孙无忌的爽文。 . 第一次抽奖抽到了他! 【???:生性明敏,涉猎经史,长于尺牍,有当世才具,颇好医术。历任参军、黄门侍郎、将作大匠、总监内作,官至尚书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加封为特进,监修国史】 “?这是谁?” 【北齐拳王:崔季舒】 李承乾:“
梦溪州O
青云直上:从邂逅美女县长开始
青云直上:从邂逅美女县长开始
尔虞我诈的官场斗争,贪婪冷血的权力游戏。 失去靠山,被领导栽赃陷害的李子栋,意外邂逅美女县长,从此打开一条通向权力巅峰的道路,也踏入了一场政治泥潭的漩涡之中!
不枉人生
师命难违,闪婚百亿女总裁
师命难违,闪婚百亿女总裁
十年前,陆家弃少被昆仑仙子选中,收为弟子,十年后,陆尘医武逆天,却被师父赶下山去成亲,看着面前高冷的冰山总裁,陆尘笑了:“苏雪儿你好,我是陆尘,你未来的……老公”
陈天晴
苍穹天引龙尘叶知秋
苍穹天引龙尘叶知秋
是丹帝重生?是融合灵魂?被盗走灵根、灵血、灵骨的三无少年——龙尘,凭借着记忆中的炼丹神术,修行神秘功法九星霸体诀,拨开重重迷雾,解开惊天之局。 手掌天地乾坤,脚踏日月星辰,勾搭各色美女,镇压恶鬼邪神。 江湖传闻:龙尘一到,地吼天啸。龙尘一出,鬼泣神哭。
平凡魔术师
年总有病似的,一边虐妻一边宠妻
年总有病似的,一边虐妻一边宠妻
嫁给年彦臣的那天,是郁晚璃的噩梦。 她是杀父仇人的女儿,年彦臣要她用一生来赎罪忏悔。 他恨她,折磨她羞辱她,却又在暗中帮助她,深爱她。 年彦臣:“如果你怀上我的孩子,便是贱种,我会送到孤儿院。” 实际欣喜若狂,将千亿资产都转移到孩子名下。 年彦臣:“你求我也没有用,滚!” 实际背地里出手帮她扫平所有障碍。 后来郁晚璃才知道,他暗恋她十年,他给她的爱,远比恨要多得多。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