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我可以催眠自己

第三十一章 记忆宫殿等于观想法?(1/2)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第三十一章 记忆宫殿等于观想法?

一片叶子对应一本道经。

三十本道经,刚好将三十片叶子填满。

只见这三十片叶子流光一闪,隐隐有文字在上面浮现。

许易凝神望向其中一片叶子,顿时一整本道经的内容便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本道经并非是平铺直叙、或者直接就是一本书的形状,而是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层次,最上面的那一层,是这本道经的核心观点、核心理念,以及所有和武道相关的知识(许易目前所认为的,随着领悟的加深,将来可能会适量增减)。

在上层之下,则是这本道经的全部内容,完完整整,不分高低。

“这样一来,再次推演的时候,只需要吸收七级记忆宫殿中有关于武道的知识,屏蔽掉八级记忆宫殿的知识,应该便可以大幅度提升推演速度了!”

“试试看!”

想到就做,许易没有迟疑。

“八倍普通状态开启!”

“以《华山基础内功》为核心,吸收三十本道经内的知识!屏蔽八级记忆宫殿!”

“推演!”

许易进入到了神秘空间中。

现实世界中的‘他’,也立即按照他所定下的要求,开始了新一轮的推演。

未开辟的识海之中,混混沌沌,原本只有点点星光散落在这四周,但此刻再去看,却有一座似真似幻的宅院在混沌中心沉浮。

那是许易的记忆宫殿。

“之前是并没有这样的景象,没想到在我将这八级记忆宫殿构建出来后,竟然也同步出现在了这里。”

许易看着自己识海中的记忆宫殿,越看越有种非常熟悉的既视感。

识海中的建筑······识海中的建筑······

“这不就是观想法嘛!!”

“构建记忆宫殿竟然是一门观想法?!!”

许易整个人都有点麻了。

记忆宫殿等于观想法?!!

他一下子就被这个想法给震住了。

主要是许易从来没有往这样的方向思考过啊!

一个是现代世界的科学记忆方法,一个是道佛两教的入门修行,两个几乎完全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谁会将它们联系到一起?

“不过认真想想,两者也确实有着非常大的相似之处。”

“比如,都是在观想某种存在,只不过道士和尚们观想的是天尊佛陀,记忆宫殿观想的是一间宫殿。而且都是越详细、越真实,层次就越高!”

“又比如,两者一旦达到一定的层次,都可以拥有远超正常人的力量!”

观想法那种增强灵魂之力、甚至斩妖除魔的能力就不说了,没到那个层次,许易也无法辨别其中的真假。

不过记忆宫殿到了第八级、第九级,所拥有的能力也是真的变态了!

将一整个城市都装入自己的记忆里,这是正常人能做到的事情?

未莫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从穷小子到江湖巅峰
从穷小子到江湖巅峰
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可谁知道这八个字代表了什么?二十岁那年我扛着包袱,一头闯进江湖,穷过、富过、挨过打、也打过人。江湖就像一个什么都有的包袱,有名声,财富,地位,朋友,也有负担,中伤,挑拨,暗算……我以身入局,步步为营,在江湖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兜里有馅饼
天命不凡,开局喜当爹
天命不凡,开局喜当爹
下山第一晚推倒的极品美女,竟然是六位未婚妻之一,天下第一势力少主陆寒苦着脸道:“我吃点亏,娶了你吧。”
月天子
土地上有曾经记忆
土地上有曾经记忆
关于土地上有曾经记忆:土地上的记忆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不仅是我们的生存基础,也是我们的精神寄托。每一片土地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这些记忆可能是关于祖先的、关于家族的、关于村庄的,也可能是关于国家和民族的。当我们走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的不仅是物质的存在,还有精神上的连接和共鸣。土地上的记忆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根源和归属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爱护这片土地。同时,土地上的记忆也是人类
喜欢九霄环佩琴的麃公
农家娇女当自强
农家娇女当自强
特种部队教官,现代绝世美人苏欣雅,明明可以靠脸成为明星顶流,却一心只爱科研,一场意外穿越到了古代的一个农村小丫头刘三丫身上。欣雅发现自己身处贫困的农家,家徒四壁,还要面对老宅人的刁难和轻视!遇到吸血虫一样的极品亲戚,先分家后断亲,打猎随手救了皇子墨梓轩,他含情脉脉的,“我要和你一生一世一双人,”随身带着金手指,空间实验大楼,中毒了,别怕有我呢,争皇位,别怕有我呢,上战场,别怕有我呢,青梅竹马哼我
佚名
婆婆让我守活寡?军官老公回来了
婆婆让我守活寡?军官老公回来了
【年代+军婚+空间+养娃】 一朝穿书,富二代周知桐成为了留守乡村的炮灰军嫂,不到三十岁就得累死,最为可怜的是两个娃会被恶婆婆卖给人贩子跺手跺脚上街乞讨。不过让她惊喜的是她家的百货商场跟着穿了过来,成为她安身立命的根本。什么给这个家当牛做马,累死累活,那是不存在的。什么两个娃要被卖给人贩子,呵呵,到时倒要看看,被卖的会是谁。至于那糙汉军官,是去父留子,还是怎么滴,就要看看他的表现了。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