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之大明帝国

第240章 纪纲的反思(2/2)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第240章 纪纲的反思

已经沦落到跟在六扇门和大理寺屁股后面才能占点功劳了。

这可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像这次皇爷问起满清的情报来说吧。

本来这应该是锦衣卫最拿手的事情的,可是自己呢一问三不知。

反而是西厂的汪直却早有准备,对于汪直的能力纪纲是佩服得。

但是纪纲可是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比不上汪直,所以纪纲决定改变!

自己这段时间要赶紧的做出点成绩了,要不然自己这个锦衣卫的都指挥使就要做到头了。

要说锦衣卫没有人才那是不可能的,锦衣卫作为大明存在最久远的情报组织。

一直都有自己的一套人才培训机制,每年都有很多的孤儿和锦衣卫功勋子弟加入到锦衣卫。

这些人可不都是酒囊饭袋,特别是孤儿这一点,这些孤儿就是锦衣卫赖以生存的基础。

锦衣卫每年都在东荒各国收养很多的孤儿,这些孤儿会分成若干小队进入锦衣卫的秘密基地进行训练。

这种训练可不光是普通的训练,每一个孤儿都要经过最起码十年的训练才能合格。

这期间这些孤儿都要席文练武,经历生死训练。

然后根据各自的天赋和擅长的部分进行分组,在经历最后的结业任务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锦衣卫。

就这还是只能成为锦衣卫最底层的锦衣力士,在然后才能一步步的晋升。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死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到的锦衣卫。

有了现在的地位也是经历了不知道多少的厮杀才的到的。

还有一种就是功勋子弟的晋升通道,功勋子弟的父辈都是锦衣卫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些人中有很多人都是家学渊源,都有着自己独门的手艺。

所以这些人也是目前锦衣卫当中最大的一股势力。

当然加入锦衣卫的方式还有很多,不过只有这两种方式加入锦衣卫的。

才会被锦衣卫当做自己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锦衣卫。

其他的像是封赏的世袭锦衣卫什么的这些都不被锦衣卫内部认同的。

这些人一般都是在后勤一些不太重要的岗位上混日子。

这些人也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加入到的锦衣卫所以这些人一般都很老实。

这些人一般也都是家族庶子什么的,只是为了有一份差事就行了。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不甘心就这么蹉跎岁月的,所以这些人当中也有不少能够成长起来的。

这几年这些人在锦衣卫中的实力也是越来越大了,毕竟这些人的家族都是有一定的底子的。

所以哪怕这些人只是小家族的庶子或者是私生子什么的。

但他们本身的从小也都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的。

大明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可是历朝之最的,特别是此时的大明更是如此。

大明不以言论罪,这可是太祖时期定下的祖训。

所以能大明子民都很重视教育,平民老百姓没钱那是没办法的。

但是只要是有钱的家族都不会在子女的教育上进行克扣。

所以这些人本身的底子就要比大部分的锦衣卫好的多。

爱吃油豆腐烧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生子续命,她续出一窝毛茸茸
生子续命,她续出一窝毛茸茸
兽世+生子续命系统+女强男强+万人迷+雄多雌少+升级【女主是渣女,有点矜持,但不多。】好消息:阮曦悦穿越了。坏消息:只有三天寿命。好消息:结侣能增长寿命。坏消息:原未婚夫嫌弃她,要退婚。好好好,这么搞是吧?前未婚夫嘲笑她与自己退婚,就只能愚蠢的选择后嗣无望的兽夫结侣,后来看着她兽夫的孩子满地乱跑,留下了眼馋的泪水。遇到救命恩人:救命的事,只能拿命还了,给你四条命不够的话,也不是不能再加。这位喜欢
皇太女
我非池中物
我非池中物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初中时,后妈带着漂亮女儿来到家里,她是我心动的校花。然而,她却欺我辱我,让我活成了一条狗。我不愿屈服命运沉沦,踩着泥沼,奋力抗争,终于逆袭而上,鱼跃龙门。我拥有财富无双,身边花团锦簇。惜我者当惜之,欺我者必弃之。站在巅峰之上,我看着她的背影远去,竟莫名心痛。
夜泊秦淮
综影视炮灰也要美丽
综影视炮灰也要美丽
为了完成每个炮灰的心愿
山海明月
经营养龙场,开局只有三枚龙蛋
经营养龙场,开局只有三枚龙蛋
(搞笑+生活+养龙+无系统)陈凡穿越成为了一处濒临破产的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养龙场。 为了更好的活下去,陈凡决定将这个养龙场发展起来。 然而随着陈凡养的龙越来越多,他突然发现: 为什么我养的龙都有点不正经呢?
冯小艾
能与超级赛亚人肩并肩,你说他天赋D级?
能与超级赛亚人肩并肩,你说他天赋D级?
自三百年前的灾日开始,蓝星之上就开始诞生了觉醒者。 一旦成为觉醒者,便能够选择加入觉醒者学院,系统地学习能力与知识,为保护人民而战斗。 然而,刚刚觉醒能力的他,发现自己的天赋只有D级,沦为大家笑柄。 好在天道对他没有不公,送了他一个隐藏能力…… 于是他便以D级觉醒者身份参加战斗。 一开始,学员们不屑:“虽然能觉醒就已经不错了,但他D级天赋,参加战斗真的好吗?出现意外我们可顾不上他。” 后来,学员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