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断绝朱允炆帝王路

第94章 朱元璋:咱大明要有弱宋的钱粮,.早已天下无敌了(1/2)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第94章 朱元璋:咱大明要有弱宋的钱粮,.早已天下无敌了

“这话不错,咱大明样样皆强于弱宋,凭什么就他娘的比弱宋穷?

显扬你继续说,只要不是那狗屁倒灶的歪主意,咱朱元璋一定全力支持!

要是咱大明有弱宋那般的富裕,不说横扫世界,只怕也天下无敌了!

可不会如弱宋那鸟样,明明捧着金饭碗,还他娘的被活活饿死!”

“不愧是雄才大略的朱元璋,说话就是霸气!”

霸气绝伦的帝王,或许有这里那里的缺陷,但不得不说,说的话,做的事,就是他娘的提气!

如若大明亦如周边一些弱小国家一般,遇事只知抗议,严重抗议,却毫无实质性的反击

那无疑会令百姓憋屈心寒,民族荣誉感丧失殆尽!

也令他国从心底里,瞧不起我华夏民族,觉得我华夏民族软弱可欺!

一个国家可以穷,但不能没有骨气!

若一个国家富裕起来了,却丧失了血性,那无疑是可悲的!

后果也是严重的,比如,弱宋!

收回思绪,吴忧眼含敬佩之色的看了看朱元璋,点了点头,沉声道:

“刚刚咱们说到整合资源,开发资源,利用资源!

整合资源,举个例子来说,就好比我有充足的货物,却苦于没有售卖渠道!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的货物卖不完,严重浪费的同时,又失去了再继续生产货物的积极性!

而你正好相反,你有售卖渠道,却苦于找不到充足的货物!

最后也只能白白错过发家致富的机会!”

听到这里,朱标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可脸上却露出了一丝疑惑:

“两人整合起来,一人货物售卖一空,一人又借此大赚一笔,可谓是皆大欢喜!

可我不太明白,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这时,朱元璋也接茬问道:

“不错,他们两人都赚钱了,可朝廷能从中得到什么?

百姓又能从中得到什么?”

“整合资源只是开源的第一步,此时还不到朝廷得利之时!

说穿了,资源的整合,目的是为了解决资源浪费,以及资源短缺的问题!

此时朝廷虽不得利,可商人获得利润,百姓得到利益,商业也必将繁荣!

而商业繁荣,哪怕到时候依旧是三十税一,那所得到的税收,恐怕也远超想象了!

弱宋之所以富裕,不就是因为商业繁荣么!”

听到这里,朱元璋缓缓点了点头,若有所思的说道:

“嗯,你小子的意思咱多少明白了,整合资源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所有资源的产量!

就好比原本大明每年产出一千匹布,可资源整合后,所带来的好处,能够刺激他们生产出两千匹布,对吧?”

朱元璋话音刚落,朱标就疑惑的问道:

“可如若产量上去了,全国的百姓,却无力消耗那多出来的货物呢?

毕竟,咱们大明的百姓,目前还并不富裕!”

“太子殿下的这个问题,有其道理,但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利用资源的问题,待会儿殿下自会明白!

现在咱们接着讲 何谓开发资源!”

金蟾入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最强赶海王
最强赶海王
(日常+轻松+赶海+钓鱼+神壕) 张海穿越后绑定了最强赶海系统,成为了一名渔夫。 从此以后。 几百斤的大石斑。 最罕见的七彩龙虾。 上千斤的蓝鳍金枪鱼。 深藏在海底内的宝藏。 所有这些,通通都是他的。 只要是在海里,没有他找不到的,也没有他得不到的!、、、、、、、、、、、、、、、、、、、、、、
小沐羊
逆天帝皇
逆天帝皇
秦君邪以天才身份入赘苏家,不料造化弄人,让他修为全无,直到十年后一朝觉醒,踏上一条逆伐之路。
一米半半
官道青云梯
官道青云梯
关于官道青云梯:官场如渊,由无数张大网编织而成。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踏错一步,可能就会将你埋葬。许建华的上级被纪委双规,他汗流浃背,岌岌可危之际,却峰回路转,从上级手里得到一份大密,对阵严肃端庄又美丽的纪委副书记时,他露出了轻松的微笑。且看他如何政绩频出,为民请命,登青云之梯!
惊蛰有初
第一凤女
第一凤女
北翼国一代传奇人物惠正皇太后重生回到侯府。上一世时安夏眼瞎,对无能又自私凉薄的晋王一见钟情,还把他费力推上皇位,害苦了老百姓。熬到他死后,还得给他收拾烂摊子。这一世她只想守着母亲和失而复得的哥哥安安静静过完一生,谁知天生凤命,随手捡个上门夫婿竟然是西梁国死了十年的幼帝。她哀叹自己好命苦,忍痛放一纸和离书给他自由。而他却将和离书撕得稀烂,怒斥她:“你当朕是什么,想扔就扔?”扔不掉能怎么办?陪他走上
十二妖
抗战:战术满级的我又炸敌营了
抗战:战术满级的我又炸敌营了
他穿越到抗日时期,因脑海中觉醒的可视化地图,带着“举旗胜天半子”的豪情踏上征程,成为战场上指挥将领。 物资匮乏时,他精妙绝伦的战术穿插令敌人难以防备; 物资充足时,其登峰造极的火力覆盖能给敌军毁灭性打击。 他挥师北伐关东,军事才能卓越,军队势如破竹。 举旗南下远征,一路过关斩将,为保家卫国建立不朽功勋。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