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山野糙汉冲喜后,夫君太会撩了

第153章 不冷了还来抱(1/1)

天才一秒记住【车毅小说网】地址:http://m.cheyil.com

首发:~第153章 不冷了还来抱

徐小山说好吃。

徐明轩吃了后,也跟着一下就睁大了眼睛。

“嫂子,你这个猪血怎么做的这么好吃?”滚烫麻辣的猪血吃下去,又嫩又滑,好吃的徐明轩差点没把舌头都给吞了。

梁氏也很是吃惊。

“对啊,老三媳妇儿,你这个猪血是咋做的啊?怎么做出来一点儿腥味没有,还这么好吃?”梁氏想不到村里那人人都不吃的东西,在她那三儿媳的手里一做,倒是成了一道美食了!

顾卿卿偷笑。

要不是食材不够,这猪血她还能做的更好吃呢!“娘,这猪血我今天做的多。有半锅呢!你们要是喜欢,那我再去盛一碗给你们送过来。”

徐明轩连连点头。

“好啊,好啊!”吃到顾卿卿做的猪血好吃,顾卿卿说要再给他们送一碗过来,徐明轩立刻就答应了。

于是,顾卿卿又回屋去给梁氏她们盛了满满的一大碗。听见顾卿卿和梁氏她们在吃猪血,刘氏一脸不屑的路过。

猪血可是狗都不吃的东西。

吃猪血。

怕不是脑子有病。

送了猪血回来,顾卿卿又给她们自己盛了一碗,端去了桌子上,出锅的时候,顾卿卿就尝过了,这会儿顾卿卿也给徐行夹了一块儿猪血送到了他的跟前。

“相公,你尝尝看!”将筷子递到徐行的唇边。

顾卿卿笑的杏眼弯弯的。

徐行本来是不吃猪血的,见媳妇儿送到他跟前的筷子。徐行还是张嘴吃了。收回筷子,顾卿卿看着徐行笑。

“怎么样?好吃吗?”梁氏和五弟他们都说好吃。徐行应该也会觉得好吃。

果然,只见徐行吃完后,也是有些诧异的看向了她。

“卿卿,这猪血···?”麻辣滚烫的猪血,吃到口中又滑又嫩。徐行和梁氏她们一样,没想到小媳妇儿竟能将这猪血做的如此好吃。

顾卿卿笑了笑。

“是不是觉得很好吃?”

徐行嗯了一声,看着小媳妇儿的眼底也带着笑。

今天顾卿卿在镇上买了一床棉花。棉花厚厚实实的,新棉花铺在床上又软又暖,徐行进屋后,也看见床上多了一床被子。

“你今天买了棉花?”

顾卿卿说的一本正经,“对啊,你不是说你冷吗?我现在多买了一床棉花回来,你今晚上应该不会冷了吧?”

徐行,“······。”

多了一床被子,还别说,确实挺暖和的。顾卿卿刚钻到被子里,就觉得比之前暖和了不少。

今天有了新棉花,这下徐行也没了借口。顾卿卿以为徐行今晚上会老实了,只是,让顾卿卿没想到的是,徐行熄了灯后,刚躺下,就又过来抱她。

“你还冷?”顾卿卿杏眼圆睁。

这次徐行倒是没有再说他冷了,“不冷!”

“不冷,那你来抱我做什么?”顾卿卿问。

徐行的头又很是熟练的往顾卿卿的脖子上蹭,黑暗中传来徐行的声音,“卿卿,抱习惯了,不抱睡不着!”

徐行口中的话,说的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顾卿卿。

凤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m.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方羽唐小柔
方羽唐小柔
修炼了将近五千年的方羽,还是没有突破炼气期……………………………………
李道然
北派盗墓笔记项云峰宋老板
北派盗墓笔记项云峰宋老板
【盗墓+悬疑+鉴宝】我是一个东北山村的穷小子,二十世纪初,为了出人头地,我加入了一个北方派盗墓团伙。从南到北,江湖百态,三教九流,这么多年从少年混到了中年,酒量见长,岁月蹉跎,我曾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奇人异事,各位如有兴趣,不妨搬来小板凳,听一听,一位盗墓贼的江湖见闻。
云峰
当初骂我废物,现在饭要到我家了
当初骂我废物,现在饭要到我家了
在孙氏与ST国际签定永久合作的前一天,我的丈夫在家里睡着小三。 事实摆在眼前,孙霖干脆不装了。 “程玺,要不是顾雪我根本没机会跟ST签约,这是我对她的报答。” “你在公司也没用,老实点回归家庭,我每月给你五千块用以照顾我妈我后爸还有我弟,他们不容易。” 我看着赤条条的两人,心死地说了一声“好。” 当晚 孙氏合伙人全部撤资。 中医界泰斗通知孙霖,此后不再为婆婆供药。 后公公因为吃空饷被捕,高三的小
一渡
神剑无敌杨小天杨重
神剑无敌杨小天杨重
何谓无敌? 许多剑神穷其一生,都难以修炼出一种至强剑意,杨小天却修炼出了十五种! 百万年来,没有人能修炼出混元天命,杨小天却修炼出了十五条混元天命! 千万年来,没人能修炼出鸿蒙圣果,杨小天却修炼出了十五枚鸿蒙圣果! 亘古岁月,只有天地主宰才修炼出了永恒神体,杨小天却修炼出了永恒神体,混元天命神体,鸿蒙神体…… (已完本《黄龙真人异界游》、《天尊重生》、《无敌天下》等)
神见
我在古墓摸金那些年
我在古墓摸金那些年
【盗墓+悬疑+鉴宝】我是一个东北山村的穷小子,二十世纪初,为了出人头地,我加入了一个北方派盗墓团伙。从南到北,江湖百态,三教九流,这么多年从少年混到了中年,酒量见长,岁月蹉跎,我曾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奇人异事,各位如有兴趣,不妨搬来小板凳,听一听,一位盗墓贼的江湖见闻。
佚名